分享

【古礼漫谈】漫谈中国祭祀礼

 逸心茶舍 2021-01-23
王锷

祭祀礼是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左传》僖公十九年(前641)司马子鱼说:“祭祀以为人也。”文公二年(前625)记载:“祀,国之大事也。”成公十三年(前578)刘子(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家的大事,那么,什么是祭祀?祭祀的对象是谁?人鬼祭祀有哪些?中国古代祭祀人鬼礼仪是如何演变的?祭祀的意义是什么?通过以上五个问题,我们大致谈谈中国的祭祀礼。
一、什么是祭祀?“祭祀”一词,出现甚早,先秦文献常见。《周易·困卦》九五爻辞说:“利用祭祀。”谓利于举行祭祀。《仪礼·士昏礼》说:“某之子未得濯溉于祭祀。”濯溉是洗涤祭祀器皿,这是新娘父亲的谦辞,说我的女儿尚未参加过你(新郎)家的宗庙祭祀。《礼记·曲礼》说:“祷祠祭祀”“祭祀不为尸”“祭祀之礼。”求福曰祷,求得曰祠。祭祀之时,如果父亲健在,儿子一般不作尸。《檀弓》:“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祭祀之时,主人要尽心尽力主祭。《郊特牲》:“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敬其嘉而无与让也。”在祭祀礼中充当助手,就要劝尸吃好喝好,不要谦让。《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祭祀之美,在于谨慎诚恳,心系鬼神。
《说文解字》说:“示,神事也。”段玉裁说:“言天悬象著明以示人,圣人因以神道设教。”“示”本指万物有灵时期人们崇拜祭奠的灵石,即“桌石”的象形符号,可能是神主的雏形。《说文解字》“示”部收录的文字,多与祭祀有关。《说文解字》说:“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甲骨文像手持一大块肉,金文增加“示”符,像持肉于“示”上。“祭”之本义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即以手持肉奉献神灵,后泛指祭祀。《说文解字》说:“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禩,祀或从異。”祭祀不辍叫祀。“巳”和“子”在甲骨卜辞中字形相同,像孺子在襁褓中的形状;“異”在甲骨卜辞中像双手举子形,子代表祭祀礼仪中受祭的活人尸,故“祀”指尸代替神灵饮食,后来泛指祭祀。祭、祀分开讲有差异,“祭”是祭祀地祇,“祀”是祭祀天神。合起来说没有区别,用“祭”用“祀”,多为行文方便,如《周礼》“以祀天神”“以祭地祇。”祭祀就是用牲肉供奉鬼神之事。
《说文解字》另有“亯(享)”字,谓“献也,象进熟物形。”“享”即“饗”,本指乡人饮酒聚会,后由人享推广至神享。享之甲骨文像穴居之形,居室是止息之处,又是烹制食物飨宴之所,引申有飨献之义。献祭目的是为了让鬼神享用,所以,享、飨通用。亯后来分化出亨、烹,古籍多通用。从甲骨文和金文看,鄉、饗、卿是一个字,皆为宾主相向而食,本义是用酒食招待人或祭享祖先。(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巴蜀书社2000年)
二、祭祀的对象: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儒家祭祀礼仪。祭祀属于吉礼,《周礼·天官·大宰》“八则”之一是:“一曰祭祀,以驭其神。”管理周天子王畿千里之内公卿大夫采邑的第一种法则,就是通过祭祀侍奉各种神灵。根据《周礼》记载,大宗伯掌管祭祀礼仪,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天上的神灵名神,地上的神灵叫祇,人死曰鬼。《周礼》一书通例,祭祀天神曰祀,祭祀地祇曰祭,祭祀人鬼曰享。
礼莫重于祭,祭莫大于天。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昊天上帝是天上的总神,犹如老百姓所说的“老天爷”,用禋祀的方式祭祀,即将玉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烟气上升,以祀天神,属于大祀。星是五星,辰指二十八宿,用实柴的方式祭祀日月星辰,是将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祭祀,属于次祀。司中主管人间过错,司命主管赏功进贤,风师是箕星,能兴风,雨师是毕星,能兴雨,用槱燎的方式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即将牺牲放置在柴上焚烧祭祀,属于小祀。
地祇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和四方百物之神。社稷是社神和穀神,五祀是五行之神,《月令》谓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祭祀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以牲血滴地祭祀。以貍沈祭祀山林川泽之神,即将玉帛牺牲埋于地或沉于川泽。用疈辜祭祀四方百物小神,疈辜又称辜、磔、磔攘,即将动物胸脯劈开,体解牲体祭祀。
祭祀人鬼叫享。在请神降临之时,先用圭瓒酌郁鬯酒灌地降神,然后体解牲体,进荐腥血,酌醴献尸,即肆(tì)献祼之礼,是最为隆重的享人鬼之礼。馈食礼即敬献黍稷饭祭祀先王。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礼仪有祼、献醴、荐血腥、荐熟馈食等九献之礼,而大夫士享先王直接从馈食开始。春天祭祀先王叫礿,夏天祭祀先王叫禘,秋天祭祀先王叫尝,冬天祭祀先王叫烝。
可见,中国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其中人鬼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三、人鬼祭祀。中国古代祭祀对象中,除自然之神天地、日月、山川之神外,就是人鬼祭祀。人鬼祭祀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祭祀有功于民的帝王之神和英雄先烈,如祭祀黄帝、尧、舜、禹等。《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古代圣王制定祭祀的原则是:凡是把有益于人民的法则推而广之者、因公殉职者、为安邦定国立下汗马功劳者、为大众防止灾害者、拯救百姓于水火者,死后均可享受祭祀。所以,周人始祖后稷能植百穀,被人尊为稷神;后土能平九州,使人民安居乐业,被人尊为社神;帝喾划定四时,帝尧赏均刑法,帝舜操劳国事,鲧治理洪水,黄帝正名百物,颛顼继承帝业,契教化百姓,冥恪尽职守,商汤待民宽厚,周文王以文治,周武王以武功,为民除害,这些人皆是古代先王,有功于百姓,民皆瞻仰,在他们去世以后,被当作神来祭祀。
第二类是祭祀先圣、先师、先贤、先儒等中华文明的先驱者。他们既非帝王,也非血缘亲属,但为人类造福无限,其中影响最大者为孔子,被作为“先师”祭祀,目的是崇德劝学。祭祀孔子,从汉代高祖刘邦以来,先后有十一位帝王至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唐开元年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元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追封为“至圣先师孔子”。唐高宗以后,用释奠礼祭祀先圣孔子、先师颜回,在全国建立孔庙,敦行儒学。释奠礼仪于春秋仲月丁日进行,国子祭酒初献,国子司业亚献,国子博士终献,释奠礼不设尸,将祭品直接放置于神主之前,致祭者之间不举行酬酢之礼。明代祭祀孔子用八佾,京城释奠礼也改为大祀。
最早配享孔子的有颜回、曾子、孟子、子思,即“四配”;唐开元八年(720),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称赞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作为“十哲”配享。南宋咸淳三年(1267),因颜回入“四配”,增补子张入十哲。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补朱熹为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年,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
除四配、十二哲之外,在孔庙中从祀者还有对儒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成为先贤、先儒,先贤是孔门弟子,如七十二子等。贞观二十一年(647),下诏书在太学祭祀孔子时,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位为经书作注解的学者配享。南宋理宗时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祭祀孔子,就是为了彰显、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类是祭祀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属于祖先崇拜。《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的行为。就是从祭祀有血缘关系的祖先角度来谈的。祖先祭祀,是中国祭祀礼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帝王贵族至平民百姓,都要在岁时祭祀祖先,唯一的差别是祭祀礼仪的繁简隆杀不一。
四、人鬼祭祀礼仪的演变。周代以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普通百姓,皆有祭祀祖先的礼仪,大多在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百姓无庙,祭祖于寝。故《祭法》说:“人死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郑玄说:“鬼之言归也。”意思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普通士人和百姓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死后就叫鬼。《仪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详尽记载了士和大夫阶层祭祀祖先的礼仪,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祭祀礼仪与丧葬礼仪关系密切,前后衔接。死者去世后下葬以前的祭祀叫“奠”,下葬以后最初的祭祀叫“虞”,“虞”是安的意思,“虞”祭就是安魂之祭。周代祭祀,受祭者是成年以后死亡的,一定要设立尸,即代表死者接受祭祀者,死者是男性,尸一般由孙子辈担任;死者是女性,尸由孙媳妇担任。尸后来演变为用死者画像、照片。虞祭在死者下葬当天中午举行,以便“迎魂而返”,安顿死者灵魂回到殡宫(死者生前居住的適寝)。虞祭的次数有差异,士举行三次虞祭,需要四天;大夫举行五次虞祭,需要八天;诸侯举行七次虞祭,需要十二天;天子举行九次虞祭,需要十六天。虞祭结束后,有卒哭、附庙、小祥、大祥和禫祭,禫祭之后,脱去丧服,生活恢复正常。卒哭之前的祭祀是丧祭,卒哭之后的祭祀是吉祭。《士虞礼》就是记录士虞祭之礼。
特牲是一头猪。诸侯之士每逢岁时就用一头猪和黍稷、酒等食物在庙中祭祀已故的父祖之神,如同子孙生前用食物馈养父祖一般,所以叫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仪包括筮日、筮尸、宿宾、视濯、视牲、陈设、入庙、尸饭、三献、旅酬、无算爵、归俎、撤庶羞、送宾等。在祭祀之前,要提前卜筮日子和尸,邀请主事之宾,察看祭祀礼器是否干净、牺牲是否肥美,陈设祭品,邀请尸入庙受祭,请尸享用祭品,三饭,告饱,主人、主妇和宾分别向尸敬酒,众兄弟互相敬酒,饮酒无算。尸享用的牲肉是右胖,即尸俎用右肩、臂、臑、肫、胳等。牛羊豕解牲为七体叫豚解、全脀,即四条腿、一脊、两胁。四条腿剔出蹄子,前腿名前胫骨、肱骨,后腿叫后胫骨、股骨,胁又叫肋骨、胉。将牛羊豕解为二十一体是体解、房脀,具体是肱骨解为肩、臂、臑,股骨解为肫(膞chún)、胳(骼)、觳(què),肋骨由前向后分为代胁、正胁(长胁)、短胁,脊骨分为正脊、脡脊、横脊,肱骨、胫骨、肋骨分左右,每骨分为三块,有十八块,再加三块脊骨,合计二十一体。祭祀礼结束,尸返回,相礼者撤出肉俎,特牲馈食礼结束。《特牲馈食礼》就是记录士用特牲馈养祖先之礼。
祭祀用牲,牛羊豕三牲具备名大牢,羊豕二牲名少牢,只有一牲猪叫特牲。诸侯之卿大夫于岁时用羊豕二牲和黍稷、酒等食物祭祀父祖之神,如同父祖生前子孙用食物馈养父祖一般,所以名少牢馈食礼,礼节仪式与特牲馈食礼大致相同,较之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隆重的傧尸礼,就是在尸代替父祖受祭之后,主人把尸当作宾客,再次隆重招待,向尸和尸之助手侑献酒。《少牢馈食礼》就是记载卿大夫用少牢祭祀祖先的礼仪,因礼仪繁多,分出下篇,名《有司》或《有司徹》,盖取名于篇首“有司徹,扫堂”。
《仪礼》等文献记载的祭祀礼仪,主体部分是记录贵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等贵族祭祀祖先,基本是按照《仪礼》之记载,略加损益改编,形成符合时代的祭祀礼仪,《后汉书·祭祀志》《大唐开元礼》等皆有记载,琐碎繁杂,体现等级,讲究排场,绝非一般百姓所能仿照。
《仪礼》和历代正史《祭祀志》所记载的祭祀礼仪,主要是帝王贵族的祭祀礼,彰显等级秩序,突出地位差异,若无折衷,不宜于世,普通百姓难以执行。南宋时期,大儒朱熹在前代礼书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减损益,成《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以“谨名分、崇敬爱”为本,表彰儒家“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家礼》卷一首言祠堂,卷五祭礼分四时祭、初祖、先祖、祢、忌日、墓祭,在《仪礼》等有关祭祀礼基础上,明确了家庭祭祀的对象有初祖(始祖)、先祖、祢,祭祀的场所有祠堂、坟墓,祭祀的时间除春夏秋冬四时仲月外,尚有忌日祭祀、三月上旬墓祭。如祭祢于季秋,有卜日、斋戒、陈器、设果酒馔、奉神主由祠堂至正寝、参神、降神、进馔、初献、亚献、终献、侑食、阖门、启门、受胙、辞神、纳主、徹馔、馂馀等。墓祭犹如今天的清明扫墓,礼仪大致与祭祢同,无阖门、启门等环节,但同时有祭祀后土的仪式。
朱子《家礼》制定的祭祀礼,与帝王贵族祭祀礼比较,有四大优点:
第一是百姓可以建立祠堂祭祀祖先。百姓虽然无庙,但可以于居家之东侧建立祠堂,祠堂之制,根据家庭财力,大则三间,小可一间。
第二是明确了祭祀对象。将普通百姓祭祀祖先的对象确定为初祖、先祖和祢,初祖是本族之始祖,先祖是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先,大多数人家,祭祀祢即父祖则可。
第三是确定了祭祀时间。祭祀时间除四时祭之外,冬至祭初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三月上旬墓祭,忌日祭是固定时间。
第四是简化了祭祀礼仪。祭祀礼仪主要有卜日、斋戒、陈器、降神、进馔、三献、侑食、受胙、辞神、徹馔、馂馀等,尤其规定:“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祭祀主于尽心诚敬,量力而行即可。
所以,《家礼》一出现,就广为流传,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人遵照执行的礼仪规范,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备受瞩目。
五、祭祀的意义。《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管理百姓的方法,没有比礼更为重要的。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礼,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礼。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就会想起去世的亲人,而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祭祀。《少仪》说:“祭祀主敬。”祭祀之礼,主于恭敬。《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祀次数不能太频繁,祭祀频繁令人厌倦,抱有厌倦之心祭祀,就是对神不尊敬。但祭祀也不可太稀少,祭祀次数稀少就让人内心懈怠,有懈怠之心就会忘记祖先。所以,祭祀前要举行斋戒,防止邪物,杜绝嗜欲。《论语·八佾》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祀天地神祇,就好像天地神祇就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不祭祀。”祭祀祖先体现孝心,祭祀神祇主于尊敬。所以祭祀是孝心的体现,是感恩之举。大致而言,祭祀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祭祀是孝敬祖先。《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侍奉死者就像其生前一样,侍奉亡者就好像他健在一样,这是孝心最大的表现。故《祭义》记载,“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周文王祭祀祖先,侍奉神灵就像祖先活着时一样。儒家特别重视血缘关系,强调“慎终追远”,所以,祭祀祖先,就是贤子贤孙孝心的表达。
第二,祭祀是感恩神祇。儒家认为,风调雨顺,田地丰收,身体健康,人间幸福,离不开天神地祇和祖先的保佑,饮水思源,不忘其本,通过祭祀各种神灵,让人们知道感恩,倡导谦让,如此,即可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祭祀是祈求福报。人吃五谷杂粮,易生百病;大自然变化无常,就会有各种自然灾害,危及人类安全。古人认为,天神地祇,祖先鬼神,无所不能,故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神灵降幅人类,消除灾祸,造福人类。
《祭统》记载,祭祀有十个方面的意义,祭祀反映侍奉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贵贱有别、亲疏远近、升官奖赏、夫妇之道、政事公平、长幼有序、上下相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化百姓,治理国家。所以说:“祭者,教之本也已。”祭祀成为教育人民的根本,因此,儒家特别重视祭祀。 

微刊主編:子璋

文字編輯:明通 卢建彩

版式設計:刘运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