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拯,人们再熟悉不过,影视剧、评书都将他描绘成:面如黑炭、额头月牙、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更是被传唱了几十年。但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包拯,只是后代人出于尊敬对他的想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影视剧中的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在外貌上就不一样。 包拯的额头上根本没有什么新月,而且,在宋代的史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包拯的皮肤黑,更没有什么“包黑炭”的外号,这些都是后人为了表现包拯的铁面无私,而将他的形象艺术化。据说在元明之时包拯这一形象就已经形成,当时戏剧盛行,创作者和化妆师为了能充分把包拯这一人物的性格具象化,所以就给他打造成了一个额头带月牙的黑面判官形象。但其实他的肤色很正常,而且个子不高,根据合肥发现的包拯墓考证,包拯的身高只有一米六五左右。 包拯担任过的官职实在是太多了,自天圣五年(1027年)他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后,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府、知州等地方官;也担任过转运使、按察使、安抚使、三司使及监察御史等中央指派的官职;此外,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他全都待过。据不完全统计,包拯担任过的官职至少在30个以上,简直就是宋代的官职体验师。 他面见宋仁宗,上奏《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征之谏的故事来采纳自己的谏言。接着,上到宰相宋庠,下到转运按察使张可久,不管是什么官职,只要是有毛病,包拯就上奏弹劾,毕竟包拯做过的官职多,里面的各种猫腻他都门儿清。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谏官,光能“弹”还是不够的,碰上一位好皇帝十分重要。包拯给仁宗上书,把仁宗比作唐太宗,不用说,他也把自己比作魏征。但幸好仁宗是个好皇帝,唾沫喷到脸上也不急眼,要是换成隋炀帝,可能包拯就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