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最能“弹”的男人,哪里不对,怼哪里

 世之介奎 2021-01-23

提到包拯,人们再熟悉不过,影视剧、评书都将他描绘成:面如黑炭、额头月牙、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更是被传唱了几十年。但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包拯,只是后代人出于尊敬对他的想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影视剧中的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在外貌上就不一样。

包拯的额头上根本没有什么新月,而且,在宋代的史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包拯的皮肤黑,更没有什么“包黑炭”的外号,这些都是后人为了表现包拯的铁面无私,而将他的形象艺术化。据说在元明之时包拯这一形象就已经形成,当时戏剧盛行,创作者和化妆师为了能充分把包拯这一人物的性格具象化,所以就给他打造成了一个额头带月牙的黑面判官形象。但其实他的肤色很正常,而且个子不高,根据合肥发现的包拯墓考证,包拯的身高只有一米六五左右。

                                                   第二,在职场上也不一样。

人们也许只知道包拯的官职是开封府尹,身旁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和南侠展昭,还有皇帝御赐的三口铡刀,想铡谁就铡谁。但其实这些人物除了包拯,其他都是假的,是清代小说家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杜撰的。包拯根本没有什么三口铡刀,而且当初包拯权知开封府,也只是他职场生涯的一小部分。

包公祠

包拯担任过的官职实在是太多了,自天圣五年(1027年)他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后,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府、知州等地方官;也担任过转运使、按察使、安抚使、三司使及监察御史等中央指派的官职;此外,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他全都待过。据不完全统计,包拯担任过的官职至少在30个以上,简直就是宋代的官职体验师。

真实的包拯是如何成为今天艺术作品中的包青天的呢?原因有几种:

                                              第一,历史上的包拯也是断案高手。
包拯能在“文艺圈”成为名人,都靠他的断案才能。在当下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中国古代探案故事的三大名人:包拯、狄仁杰、宋慈,都是被创作者放大了身上的断案才能,好让故事更具戏剧化,更好看。

                                              第二,直言劝谏赢得后世尊敬
历史上的包拯,他最真实、最饱满的形象绝不是一名判官,而是一名谏官,历史形象上更像魏征(此处可到633年2月28日的长安)和海瑞,做一个敢跟皇帝有话直说的人。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成为谏官,正式开启了他“弹弹弹”的一生。

他面见宋仁宗,上奏《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征之谏的故事来采纳自己的谏言。接着,上到宰相宋庠,下到转运按察使张可久,不管是什么官职,只要是有毛病,包拯就上奏弹劾,毕竟包拯做过的官职多,里面的各种猫腻他都门儿清。

当时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恢复宣徽使,张贵妃给仁宗吹枕边风,包拯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不依不饶,把唾沫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鉴于包拯这种将弹劾进行到底的精神,当时的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包弹”。人们但凡看见有毛病的官吏,就会说:“有包弹矣。”就这样,“包弹”的美名传为佳话。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谏官,光能“弹”还是不够的,碰上一位好皇帝十分重要。包拯给仁宗上书,把仁宗比作唐太宗,不用说,他也把自己比作魏征。但幸好仁宗是个好皇帝,唾沫喷到脸上也不急眼,要是换成隋炀帝,可能包拯就惨了。

当然,这也跟包拯的高情商分不开,并不是所有跟皇帝说实话的官员都过得好,看看海瑞,敢抬着棺材上疏骂嘉靖帝,最后却被关进了监狱。生活上过得紧紧巴巴,平时上疏谁都怼,弄得最后逢年过节连个走动的好朋友都没有,相比一直混得风生水起的包拯可差远了。如此看来,想做一名成功的谏官还真不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