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看电影》董凯

 作家文坛 2021-01-23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60年代末,农村人看电影,远远不及城里人。城里人看电影有电影院,可以风雨天阻。农村人只能看露天电影,遇到雨雪天气,就看不了电影了。所以,只能选好天气放映电影。
  在那个年代,由影的题材内容也受到限制。只能放映一些抗日题材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战斗题材的:《董存瑞》《黄继光》《闪闪的红星》,农村题材的:《青松岭》等。
  那个时候,农村平时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只能等到春节,有踩高跷的、演地方戏的,有时,村里也排些小戏曲。应该说,群众的文化生活很贫乏。
  每月能看上一场电影,那时,每个村有一名放映员,有一台8.75放映机。统一到县电影公司取片,10多个场乡,你演完他演,前后得轮流排班。
  那个时候放电影,最大的难题,就是放影场地的选择。一般都安排在学校,或者大队部。因为那地方宽敞,能多站人。
  那时候,放映员辛苦,看电影的人也遭罪。
  放映电影的当天上午,生产队要派人到公社电影站取放映器材:放映机、幕布杆儿,幕布、喇叭、绳子等。
  放映员,在当天下午,就得到达放映点,由生产队安排晚饭,晚餐一饭一菜:大米饭,白菜炖豆腐。
  夕阳西下,待社员们都吃完了晚饭,电影也即将开演了。
  在放映电影之前,放映员要提前到达放映地点,安装调试放映机,立杆子、挂银幕、安喇叭,待到大伙儿到齐了,才开始放映,在放映电影之前,放映员还要讲上一段话。类似开场白。然后放一个新闻简报,再放映正片。
  夏天的夜晚,水乡的蚊子特别多,但它们不看电影,搞大兵作战,专往人的身上盯。
  一场电影下来,人们的脸上、手上、腿上、脚上全是大包。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手拿蒲扇,一边看着电影,一边驱赶蚊子,坚持把电影看完。
  在冬天,虽然没有蚊子的叮咬,但冬天里北风呼啸,雪花飘舞。看电影的人,有的坐着板凳,有的站在地上,尽管穿着棉袄棉裤,时间长了,也觉得身上寒冷。放映场上,不时传来人们"叭叭″的跺脚声……
  现在条件好了。村里有俱乐部,村民看电影、看文艺节目,都坐在大礼堂里。
  这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农村环境,也不比城里差。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乡的差别日渐缩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他们正走在致富路上,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2021.1.22.15.12分于盘锦
====================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