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电影痴人,是发明狂人,是VR 史上被遗忘的第一人

 创次方 2021-01-23

文/大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幻电影兴起,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E.T》、《终结者》、《回到未来》等等。

其中,1989 年上映的卡梅隆作品《深渊》,更是带来了电影特效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成功大量运用电脑合成的 3D 影像。

近年来,3D 电影屡见不鲜,VR 风头正盛,以 VR 体验为噱头的商机也不断地迷人眼球,2016 年更是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

VR 历史实则需往前拨半个世纪。

当我们追溯 VR 起源时,往往会提到一个人:

1988 年图灵奖获得者 Ivan Sutherland,以「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称誉闻名于世。

他在 1965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终极的显示》的论文,描述的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虚拟现实」。

(Ivan Sutherland)

然而——

在他之前,还有一位被遗忘的人,他是真正的虚拟现实之父。一生发明无数,却无人问津,死后依旧籍籍无名,似乎回顾史书,也难见其身影。

他名为,Morton Heilig 。

生于 1926 年,死于 1997 年。

很可惜,在其死后,VR 才真正进入民众眼球。而他,漫漫 70 年岁月,终其一生未得见。

(Morton Heilig)

好莱坞的「未来影院」预言家

即便他并非工程师或计算机科学家,因对电影的热爱,促使他发明了堪称世界上第一台 3D VR 体验设备的机器—— Sensorama 。

Heilig 是好莱坞的电影摄影师,他认为有了电脑,一个新的概念可能会形成,于是开始为之尝试。

1952年,Heilig 已有关于设备的概念设计;

1955 年,Heilig 发表了一篇论文,《未来影院》( Cinema of the Future ),提出了对电影多感官发展的想法。

「为什么不能提供给观影者三维的图像,以及更加真实的立体声呢?如果我们努力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1957 年,为了打造他理想中的未来应援,Heilig 以一己之力将其 1952 年已有的概念设计出了原型,即 Sensorama 3D 模拟器,并在 1962 年取得专利。

仅有模拟器并不够,Heilig 仍缺乏可作为观看素材的 3D 影像。

于是他发明了配套的 3D 摄影机和投影仪,并操刀拍摄了数部 3D 影片。

那是在距今半世纪以前的年代,彩色与黑白电影并行,3D 电影遥不可及。

然而在 Sensorama 的体验中,气味、立体声、震动、风吹等种种感官都十分完善。

「摩托骑手很鲁莽,让我有些轻微的不适感,但是非常奇妙」,一位体验 Sensorama 3D 摩托影片的人说道。

这似乎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于是 Sensorama 被企业看中,当作新式游戏机,投放了一台在商场里,备受欢迎。

备受欢迎,但仅止于此。

新奇体验,也仅止于此。

没有人看到 Sensorama 创世纪的科技突破性质与无尽潜力,Sensorama 最终因耗资过巨,在商业化的路途不了了之。

「他第一次带我参观 Sensorama 时,我震惊了,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Morton Heilig 的妻子说。

像是一块宝石被投入水中,在那个时代里只激起了微弱的涟漪,无人因其不能现世而惋惜。

讽刺的是,在 Heilig 为 Sensorama 制作的几部影片中,一部充满情色意味的肚皮舞女影片最受欢迎,人们可以感受到舞女的香水味,指尖敲动铜拔的乐声,沉溺其中。

这与今天应用于成人商业影片的 VR 如出一辙。

Heilig 甚至深思过 VR 的潜力与未来,提出诸如应用于训练军队、工人和学生,利用 VR 设备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在一些训练场景下可以避免不必要危险等。

「不必遭受某种特定场景存在的风险,就能让个人身体得到良好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今, 3D 、VR 影片如火如荼,VR 应用横跨军事、医学各种领域,却少有人记得半个世纪以前的这位 VR 预言家。

VR 先驱者

即便 Sensorama 最终石沉大海,Heilig 却固执着「未来影院」的心愿。

除了 Sensorama 以及配套的 3D 摄影机、投影仪,Heilig 先后发明了不少关于 VR  的产品,包括其 1960 年获得专利的可移动虚拟现实体验设备 Telesphere Mask 。

目前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的 VR 头显发明于1966 年,发明者是 Ivan Sutherland 。但事实上,Heilig 的 Telesphere Mask 比之早了数年。

 Ivan Sutherland 的头显)

Heilig 在 Telesphere Mask 的专利申请书中,将其描述为「个人用途的可伸缩电视设备」,通过使用缩小的电视管观看,而并非连接电脑等设备。

「给观众带来完全真实的感觉,比如移动彩色三维图像、沉浸其中的视角、立体的声音、气味和空气流动的感觉。」

Heilig 也设计了「Experience Theater 体验影院」,意在实现 Sensorama 更大范围、更多人群的观看。

然而这些,仍旧被可惜地封存在专利书里,数十年至今,方才依稀被人窥见一角。

有时候命运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同样都是天才,境遇却有着云泥之别。

Ivan Sutherland 研发头显之后,声名大噪,自身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凭借努力与才识更上一层,在人机交互领域更是成就非凡。

同时, NASA 和犹他大学也因 Ivan Sutherland 的头盔意识到了 VR 的潜力,于是相继研究,在七八十年代让 3D 和 VR 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幻电影也因此在美国遍地开花。

但那个第一人,在 VR 风头渐显时,反而销声匿迹,无人知晓。

唯有一位日本记者在 1984 年采访了他,并留存下影片资料。然而这段影片也没有被公诸于世,而是在 VR 盛行的现今,在 Heilig 逝去了十多年后的 2010 年,同样老去的记者才公布了那段影片。

(影片中,年近 60 岁的 Heilig 正在使用他的 Sensorama )

「那是 VR 雏形极其模糊的年代,却已经出现了这样创新的想法,如今我将这段影片公布,只因我们都不应该忘了他」, Itsuo Sakane, Tokyo。

跨领域发明家

Heilig 似乎是个生不逢时的天才创造者,无尽的想法从他的脑海中涌现。

除了 VR 相关的发明,Heilig  一生提出超过 100 种发明,包括运动领域。

「他喜欢玩滑板,但他希望滑板能更安全,于是他设计了有手柄手刹可折叠的滑板。」

许多如今看上去酷炫、风靡全球的东西,其实他早已有了概念。

就像是达芬奇留下的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手稿,Heilig 也有被历史尘封的笔记。

从十六七岁伊始,他将每一个灵感、计划、设计、绘画、哲学感悟都记在笔记本里,最终写满了他命名为Idea Books 创意集的 57 本笔记本。

(Heilig手稿)

有些创意 Heilig 已实现,有些也已在时代进步中实现,然而在其创意集里还有多少灵光一现,直到现在仍然只是对未来的设想?

我们无从得知。

思想深刻的文艺工作者

Heilig 是一位涉猎颇广、博学多才的学霸,从其求学履历即可看出。

  • 1943-康乃尔大学-工程学预科

  • 1944-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哲学学士

  • 1947-法国巴黎-绘画

  • 1947-瑞士日内瓦大学-哲学

  • 1948-1950-意大利罗马-实验电影,导演

  • 1958-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

有关 Heilig 的资料少之又少,但他的确参与了众多剧情电影与纪录片的制作。

( Morton Heilig 参与的部分影片)

他所自编自导的寓言影片《Once》,在戛纳电影节获得  Auteur's Award,长岛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奖等奖项。

如果仅从电影的角度,Heilig 更像是一位思想深刻的文艺工作者,热爱电影,有自己的想法与才华。

但电影正是他奔向 3D 与 VR 的机缘

时代的遗憾

Heilig 逝于 1997 年,因热爱电影而寻求「未来影院」的可能性,且恰好在科技方面有着天生的敏感,而成为 VR 领域的第一发明者,但却无人看重。

于是,一生无名,只余下因专研发明而欠下的巨额债务。

虽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丈夫所做的发明究竟是什么,也无法清楚认知其中所蕴含的划时代意义,Heilig 的妻子却拒绝宣布公司破产,毅然抗下债务,在丈夫死后多年仍坚守着。

Oculus 和 Gear 头盔确实非常有趣,但 Mort 才是鼻祖」,Heilig 的妻子说。

有这样一位妻子,或许是 Heilig 一生唯一的幸运。

更多时候,Heilig 就像是不遇伯乐的千里马,现实世界里无人理解、赏识,但仍在自己的天地里,骄傲着、骋驰着、孤独着。

我们却总以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如姜子牙大器晚成,白发苍苍方遇周文王,名传千古;一如梵高穷困潦倒、英年早逝,死后多年终被世人惊叹称奇。

然而,于 Heilig ,生之时无人知,死之后无人闻,成为时代匆匆向前迈进时,被埋没与遗忘的天才。

试想,如果当时 Sensorama 引起科技领域足够的重视, Heilig 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以他的天赋异禀,以及在电影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素养,他会带来 VR 怎样的火花,如今我们看到的 VR 是不是还有更多新的可能?

(sensorama)

但这世上终究没有如果。

Heilig 的际遇也只能让人叹为可惜——他成为了时代里最默默无名的遗憾。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