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晚,繁昌上央视了 霸屏40分钟!

 微曝云昆66 2021-01-23

昨晚

《中国影像方志—安徽卷—繁昌篇》

在CCTV—10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

播出时长约40分钟

观看繁昌影像方志

即刻了解繁昌更多

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郁郁葱葱皖南丘陵山区,交界出一方沃土——繁昌。

人字洞里的石骨工具映射出古人类的文明星火,繁昌窑中的青白瓷绚丽出绚丽出青白瓷辉煌的历史;新四军五战五捷的所向无敌、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波澜壮阔,激荡出繁昌人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繁昌,

文留汗青,武以铸魂,

正在描绘新时代发展的壮丽画幅

书写灿烂篇章。

【地名记】

1984年,长江南岸繁昌境内一个叫苏村的地方,一批汉代的砖瓦、陶俑被人发现。如今,这批汉代砖瓦陶俑被保存在繁昌区博物馆。它们的出现让汉代的古春谷县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繁昌地区,西汉武帝时建县春谷县。然而,春谷到繁昌的名称演变却是故事重重。我们得从600多千米外的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说起。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次子曹丕继承王位,并于当年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自此结束了汉王朝400多年的统治。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时的受禅坛遗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记载禅让始末的三绝碑据此约800米,已经屹立千年。三绝碑以其诗文、书法、镌刻三绝闻名于世。据碑文《受禅表》记载,曹丕“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坛……皇帝乃受天子之籍”。碑文里所说的繁昌正是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的所在地。

春谷和繁昌,彼此相距600多千米的两个地方,似乎并无关联,却因历史的机缘巧合,在西晋末年开始慢慢融合。公元311年,匈奴军队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虏走晋怀帝。

公元317年,司马睿被迫在建康建立政权。公元318年,北方汉人因避战祸,于是也渡江迁移,繁昌的士族概莫能外。据《太平府志》记载,“襄城、繁昌之民流聚春谷……侨立郡县处之。”

春谷和繁昌此后彼此依存,直至公元413年,即晋安帝义熙年间,废春谷而存繁昌。后繁昌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于南唐时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此后,繁昌县县域大体奠定并延续至今,并于2020年6月23日撤县建区。

【考古记】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出土于繁昌的人字洞遗址赫列其中。就是这个遗址,发掘出了一具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和这具化石相伴出土的其它石制品和骨制品,更是回放出了远古先民生活的光影!而比这奇妙的地下世界更为出彩的则是考古本身。

1984年11月的一天,繁昌县瘌痢山的一位村民,在山里的采石场捡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这些奇怪的石头后来被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终鉴定为化石。谁也想不到,这些“奇怪的石头”为后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埋下了伏笔。

1998年4月,金昌柱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国家“九五”攀登专项的研究任务——发掘安徽境内古人类遗存,开展早期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研究的野外考察工作。

彼时的金昌柱,作为这项研究任务的领队,想起了1984年村民发现“奇怪石头”的地方,决定和队员去实地勘察一下。1998年5月,徐繁时任繁昌文物管理所所长,正是他陪着科考专家,对繁昌的瘌痢山进行考察和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华乳齿象、灵长类原黄狒等动物骨骼化石相继在瘌痢山被发掘出土。

因为这个发掘洞穴形似“人”字,金昌柱给它取名“人字洞”。人字洞的出土化石震惊了世界,刚开始国外学者还对人字洞是否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存有疑虑。大部分西方学者之前认为欧亚大陆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8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欧亚大陆不可能有早于约18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存。随着一批骨制品和石制品的出土,这种想法开始发生改变。这些骨制品和石制品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经专家联合鉴定,确认这些石器就是2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存。至此,一个改写亚洲人类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结缘繁昌。

人字洞遗址前后经过八次系统发掘,共出土脊椎动物化石近七千件。被学术界认定为欧亚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时光不老,隐约昨天!一处文化遗产,万年先祖火烟!徜徉人字洞遗址,我们依稀可见繁昌的上古先民们高擎着文明圣火,穿越悠长的风云开阖,刻录着感奋后昆的传世芳华!

【古窑记】

“莲花托盏”——1984年出土于繁昌一处50万伏电站工地。其造型似莲花,胎质淘炼细腻,釉面莹润可人,白中显青,被鉴定为一级文物,是非常珍贵的青白瓷。

和“莲花托盞”同时出土的瓷器有近200件,这些出土的大量青白瓷引起了国内古陶瓷专家的注意。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这场研讨会给予了繁昌出土的瓷器极高的评价,并赋予了它们一个专属名称——繁昌窑。2001年,繁昌窑遗址跻身于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是我国南方最为流行的一种窑炉形式,因依山势而建,形状像龙而得名。2002年9月至11月,柯冲的一座大型龙窑被发掘出来。因其是当地首次被发掘出的龙窑,被命名为繁昌窑遗址(柯冲)1号龙窑。这座龙窑窑体、火膛、窑门等都保存完整,并出土了大量青白瓷。经专业测量,繁昌窑(柯冲)1号龙窑斜长56.4米,水平长52.15米,头尾水平高差19.2米。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幅国宝级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这幅画创作于南唐时期,对研究中国五代时期服装、器具、装饰,人文生活等极具参考价值。这幅图里一共描摹了三十二件瓷器用品,仔细观察画里的瓷器,发现和繁昌窑出土的许多瓷器在形状上十分相似。莲花托盏、青白釉注子温碗等,和繁昌窑青白瓷简直是同火烧制、如出一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些婉约凝芳、古朴宁然的瓷器,不仅受到了当时南唐权贵的青睐,更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如今,对繁昌窑窑址的发掘仍在持续进行,繁昌窑遗址文化公园也在建设当中。千百年来,勤勉开拓的繁昌人不断求变创新,用青白二色将一个时代固定在瓷器上,用绝代风姿书写了中华陶瓷史上的不朽传奇!

【红色记】

1940年春,曲再之、吴蔷作词,何士徳作曲,一曲激荡人心的《繁昌之战》嘹亮在大江南北。歌声颂扬的正是1939年新四军保卫繁昌的英雄事迹。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皖南是全国抗日斗争的前哨之一。1938年底,日寇企图夺取繁昌,扫荡皖南。新四军军部决定以谭震林司令指挥的第三支队进驻繁昌,阻击敌人。

整个1939年, 繁昌保卫战先后共经历了五次战斗,其中尤以第四次战斗最为激烈。孙村镇的塘口坝血战旧址,空前惨烈的第四次繁昌保卫战就曾在这里进行。1939年11月13日夜,不甘心多次失败的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达2200多人,这次势在必得!谭震林决定利用塘口坝山地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进行伏击。战斗持续了22个小时,最终日军死伤400余人,击毙日军指挥官川岛中佐,取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

    荡气回肠的繁昌大战,屹立起了新四军皖南抗战史的红色丰碑。八十二年过去了,在这片土地上,红色信仰依然激励着繁昌人,他们用行动和歌声,传颂新四军第三支队保家卫国、五战五捷的英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

1974年,彩色版电影《渡江侦察记》全国上映,这部电影表现了当年渡江战役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派出先遣渡江侦察大队提前渡江侦察敌情的传奇故事。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繁昌,影片的拍摄地点正是板子矶。

在板子矶的岛中央,矗立着一座石碑——“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就是在这里首先登陆,吹响了向江南进军的号角。

   渡江战役前,中央军委和渡江战役总前委决定:由谭震林指挥的中集团提前一天渡江。率先在繁昌江段开始渡江作战,首先突破驻守繁昌的国民党第88军防线。

1949年4月20日夜,53岁的张孝华和儿子张友香划船载着26名人民解放军勇士,顶着呼啸耳际的炮火,首批顺利抵达南岸,这艘船由此也成为了渡江第一船。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开始了气势磅礴的渡江战役。繁昌也被毛泽东写进了著名的新闻通讯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响遏行云的歌声,传递的是繁昌人在血与火的年代,一场场伟大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的精神,承继的是不畏艰险、踔厉奋进的红色基因。

【民歌记】

金秋九月,一首致敬抗疫一线的繁昌民歌正在舞台上演,演唱者是繁昌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鲍莉莉。她和词曲创作的另外两位老师已从事民歌创作三十多年,早已与繁昌民歌结下不解之缘。   

款款情深的旋律背后,是繁昌艺术工作者对于参与抗疫的白衣战士最朴素的感谢与祝福,也是繁昌民歌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最好证明。

鲍莉莉为了留存和传颂繁昌民歌,曾经历时半年,亲自组织歌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于2011年出版了《繁昌民歌选》。这本选集中共收录当地民歌200余首,其中“耘田歌”是繁昌县流行最广的民歌体裁,歌词为七字句,形式上多以短小的单乐段、复乐段结构为主,以耘田歌为代表的“角(júe)调式”也是繁昌民歌特有的现象。

生长于繁昌大地的民歌,其具体起源时间已无从精确考证。明代繁昌知县宋棠曾作“九月将临衣未授,千家砧杵动吴歌”。诗句里的“吴歌”指的就是繁昌民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繁昌民歌以其清新、流畅、淡雅的曲调逐渐被人熟知。无论是反映田间农活的《耘田新歌》、《二十四节》,还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爱情生活的《小星出山一盏灯》、《送晚茶》,都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写照。弘扬红色文化的词曲更是繁昌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影响曾遍及全国,被普遍传唱。 

汪邦云是繁昌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年已经76岁。她的歌曲高亢有力,饱含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再唱英雄谭震林》、《马仁奇峰迎客来》等歌曲再现了那段红色峥嵘历史,听之令人热血沸腾。  

民歌深深地浸润着繁昌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从本世纪开始,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媒体的变革,繁昌民歌也开始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让民歌走出乡村,走近年轻人,成为繁昌民歌艺术工作者们的有益尝试。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罗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着鲍莉莉学习民歌唱法。这种最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法让繁昌民歌得以延续,免于失传。

一曲高歌,承载着乡音、乡土与乡情,它是一方水土生活的印记,是响彻繁昌大地的时代之声,更是宝贵文化遗产的自信与传承。

【当代记】

南京市六合区丰原路尽头的这座桥看着和其它桥别无二致。然而,它的桥栏杆却有着一个特殊的称谓——3D打印桥栏。而这段桥栏正是繁昌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技术、材料、应用的智造结晶。

2014年,李思文因为3D打印技术与繁昌结缘。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通过将制作材料以一种“自下而上”叠加的方式,从无到有制造出实体物品。那时的繁昌已将3D打印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角”。繁昌所展示出的前瞻性眼光吸引了李思文。

2018年,李思文所在的3D打印团队接到了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周年校庆制作一份特殊的礼物——校史文化长廊。然而,如此庞大的文创工程却需要在90天内完成,同时,历史资料的缺失更让这个工程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谢海娇是春谷园区三维团队的负责人,她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利用3D打印技术将老照片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深度还原出来并整合成设计方案。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国家实验室,这些历史如何呈现,方案经过多轮的会议沟通,前后近千次的修改,结合传统与科技双重手段,3D数字技术最终巧织出如梦如幻的浮雕效果,成为中科大的网红打卡圣地。

现如今,繁昌的3D产业园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行业,希望投身这样的事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春谷3D打印产业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推动下,绿色、智能正在繁昌拧成一股发展的合力,推动着繁昌快速、高效迈向美好的未来。

古遗迹繁荣文明根脉

青白釉见证瓷器辉煌

无畏魂铸就红色印记

新华章昌盛壮美蓝图

来源: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