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癌症,大家首先会想到肝癌、肺癌这些比较常听到的,但有这样一种癌症,人们可能并不熟悉,但它的发病率却位居前列,仅次于肺癌、胃癌,且其发病率每年递增约4%,这就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症状隐匿,很多患者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预后情况不佳。不过好消息是,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腺瘤)发展到恶性病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是为数不多可以预防和早期筛查的恶性肿瘤。 让我们一起看看应该如何预防吧! 揪出“富贵病”的检查 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富贵病”,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低,结直肠癌在我国并不多见,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但近些年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糖、高油、高热量食物成为餐桌新宠,加上熬夜、饮食不规律、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得结直肠癌在我国成为高发癌症。 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息息相关,息肉发展时间越长、长得越大,恶变为结直肠癌的几率就越高。大概7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成的,其进展过程大概需要3-10年。 而肠镜就是检查清除大肠息肉的“最佳武器”,它能治疗和切除肠息肉:小一点的息肉可以用物理方法直接钳掉,黏膜上大一点的息肉用电切的方法切除,彻底将结直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但肠镜并不是常规体检中的必查项目,再加上部位比较尴尬,患者惧怕可能出现的风险,很多人都会打起退堂鼓。专家提醒大家,切勿因为羞耻、尴尬,放弃这项检查,等到身体出现某些症状时才想起做检查,很可能为时已晚。 如今,肠镜检查可以在麻醉下进行,基本上睡一觉即可完成,并不会感到疼痛,而且医院有专门的麻醉医生,发生风险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 1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 20%~30%的结直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结直肠癌,一般可以认定其为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早筛检查,生活中多注重饮食,对排便情况多加留意。 2久坐不动的人 久坐易使肠道蠕动减弱减慢,排便减少,粪便中的致癌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而在肠道内堆积、刺激肠粘膜,从而导致癌变。 运动量比较少,会导致肠蠕动降低,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妨碍正常的消化,脂肪的代谢产物如果长时间存在于肠道内,易转化为致癌物质。 3喜食油腻的人 饮食中摄入过多的动植物脂肪、胆固醇等,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不喜欢吃蔬菜水果,身体缺乏膳食纤维,容易发生便秘,时间一长,就会成为直结肠癌的潜在危险因素。 4有肠息肉病史的人 大部分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转化而来的,如果是有肠息肉病史的人要注意定期复查,避免复发甚至癌变。 5排便不规律的人 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是因为生活习惯或饮食所造成的,还是其他消化道问题。 专家建议,一般人群40岁就要开始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有相关病史或家族史,筛查时间还应提前,检查频率也应高一些。 5个症状,分清肠癌与痔疮 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确诊时多为晚期,这与其症状“普通”,常与痔疮混淆有关。 1便血 便血是肠癌早期最明显的症状,便血量一般不多,不同部位的出血,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时间越长,说明病症出血的部位离肛门越远。 往往是在回盲部、盲肠、升结肠这些地方,位置较高,便血呈暗红色、黑色,还伴有粘液、排便不尽、异物感。 而痔疮导致的便血呈喷射状或滴状鲜血,仔细观察,还是较容易区分的。 2排便习惯改变 肠癌也会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这是由于肿瘤体积增长,堵塞肠道,粪便不易通过造成的,也会伴随肛门坠胀感。甚至有时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3大便不成型 正常的大便呈细杆形、扁带形,但当肠道内出现肿瘤,粪便在肠道的蠕动就会加快,形成一个非正常的排便反射,导致粪便还没浓缩成固体就被排出体外了。 导致大便形状奇怪,呈扁平状、带凹槽或细长条,上完厕所最好看一眼,如果发现便便变细、变碎,一定要提高警惕。 4腹部不适 突然出现腹部疼痛,胃部检查并没有异常时要警惕了,可能是肠道中肿瘤不断扩大,导致腹部周围组织被压迫而出现的,一般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疼痛的部位多在中下腹部,前期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后期逐渐转变为持续腹痛和腹胀。 5排便不尽感 肠癌会引起排便次数增多,还会出现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感,腹部不适,去厕所,又拉不出东西。 结直肠癌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饮食习惯、定期做好相关筛查工作等,将癌细胞扼杀在萌芽期,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检查,结直肠癌也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