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说五通桥——废县考证

 tjboyue 2021-01-24

一、平羌县
隋初,平羌县在区境金山镇一带置县7年。
(一)、《太平寰宇记》载:“以《元和县志》考之,则平羌故县乃今之龙游,平羌水乃今之阳山江。即今嘉州所理。隋改州理平羌为峨眉,仍于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今记所谓在荣州应灵县界深谷戍者,当是隋别立平羌,非必汉平羌戍旧地也。”又曰:“拥思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从县南界濑下六池东流,即拥思茫水,湍急迅流,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县界。”
(二)、《古今图书集成》嘉定州部录:“《蜀中广记》云,平羌县本汉平羌戍,在荣州应灵县界,则荣州当日一州辖六县信已。”

嘉庆《犍为县志》县属全图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

(三)、《元和郡县图志》记:“南至州一十八里,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开皇四年,改州理平羌县为峨眉县,仍于今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夷獠侵没,移于今理。”
(四)、《四川郡县志》云:“《元和志》:保定元年,于今龙游立平羌县。开皇四年改峨眉,而于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按《志》称别立之平羌县,即《寰宇记》所指之平羌。在荣州应灵县者也。应灵县即犍为县金山寺,距乐山东六十里,里数地望均合。治今为县西北九十里金山寺。”

金山梳金滩桥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管所)

综上所述,隋开皇四年至十年,平羌县治在州(今乐山市)东60里,犍为县北90里,且拥思茫水(今茫溪河)从井研县南端流入平羌县境。考其时序、里数、地望及方位,故平羌县治当在金山镇。隋开皇十年后,平羌县治迁出区境,改置大牢镇。
二、大牢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至唐天宝元年(742),大牢县在区境金山镇一带置县149年,其间设荣州治所28年,为诸志所载。
(一)《太平寰宇记》曰:“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大牢镇,寻改为县”。“天宝元年,改应灵县。”
(二)《舆地广记》载:“荣德县本旭川,唐贞观元年,析大牢置,属荣州。永徽二年,州自大牢徙此,皇朝治平四年,改荣德。公井镇后周置,唐武德元年改为县,而立荣州,治此。贞观元年,州徙大牢。”

《乐山县志》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

(三)《四川郡县志》载:“《元和志》:本汉南安县地,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以为名。”又云: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治今犍为县北百里金山寺镇。”
(四)《四川郡县志》记述荣州和义郡时云:“隋资阳郡之大牢县。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威远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隆越来属。三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

金山寺塔炉灶制盐外景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

从上述可知,隋开皇十年,平羌县迁出境域后,改置大牢镇,十三年升县。志载里数、方位均合,于原址设治,故大牢县治当在金山镇。
三、应灵县
唐天宝元年(742)至元初,应灵县在区境金山镇一带置县520多年。据考:
(一)《舆地广记》云:“应灵县本大牢,隋开皇十三年置,属资州。武德元年来属。六年,州自公井徙治于此。永徽二年,徙治旭川。景龙二年,省云(荣)州及罗水、云川、胡连三县入焉。天宝元年更名。有应灵山、应灵水。”

嘉庆《犍为县志》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

(二)《四川郡县志》记:“《九域志》:(荣)州西一百五十里。二乡、三仁、一镇。有应灵水,治今犍为县西北七十里金山寺。遗址犹存。”
(三)清嘉庆十九年《犍为县志》记:“唐应灵县,县东七十里金山寺。旧大牢镇,隋置县,唐改应灵,元省入荣州,今为县及荣县地,城址尚存,见《元和志》、《方舆考略》”。

金山镇平桥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管所)

应灵县遗址犹存。应灵县治东南西三面临水。北部靠铁观音山,建城墙为天然护城屏障。解放前,在金山镇的川主庙内立有石碑5块,其正中石碑高约3米,宽约1.5米,碑上刻有“应灵碑”三字,此碑于1954年修粮站时迁毁。至今尚存“应灵碑”两侧的三个小石碑和一座“应灵桥”。1990年,在金山镇小学附近发现原县衙门桅杆的八角形基石两块,桅杆夹板石两片。民间传闻,今金山镇小学为古县城衙门所在地。由此可知,唐天宝元年,大牢县更名为应灵县,原址设治。据志载里数、地望均合,故应灵县治当在金山镇。

《乐山县志》

(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

四、玉津县
隋大业十一年(615)至宋乾德四年(966),玉津县在区境冠英镇一带置县351年。据考:
(一)、《太平寰宇记》云:“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中,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左思《蜀都赋》云:东越玉津,隔后江,导江水在县西五里”。
(二)、《古今图书集成》载:“玉津废县在县(犍为县)内,隋大业年间,唐属嘉州,宋初省入县”。《四川郡县志》记:“大业十一年,置玉津县。以江有碧玉,因以为名,皇朝因之。”《寰宇记》:“在州东南三十里。治今犍为西九十里。”嘉庆《为县志》载:“隋玉津废县,县北六十里。《水经注》:江水东至南安为璧玉津,即此地。大业中置县,宋省为镇入县,名龙池坝,一名新龙池坝。”

五通桥工农街(清  宝庆街)

作者:邱竹涛

(三)、《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载:“蜀有七津……大江入犍为有汉安桥、玉津、东沮津。”
“玉津为犍为郡大江名津。”清嘉庆《犍为县志》记:“江水入犍为有二津,曰玉津、东沮津,与蜀都五津通为七津。”据民国《犍为县志》载,今冠英镇至牛华镇的沙板滩岷江渡口就是古玉津渡。
(四)、玉津县古城遗址犹存。据考证,今冠英镇北郊外尚有古城墙残垣,且城墙痕迹明显。1962年,冠英场曾出土一枚古铜印,现藏于乐山市文管所内。近年,还发掘出古代钱币和陶片,为玉津时遗物。
根据古镇遗迹和诸志所载里数、方位,玉津县治当在今冠英镇。

五通老桥 作者:何廷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