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特区40年

 汕头朗读者 2021-01-24

第187期

编者按:弹指一挥间,迎来了特区成立40周年,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欣赏汕头朗读者嘉颜为你朗读的《见证特区40年》。欢迎大家关注,了解更多信息和朗诵知识。

 见证特区40年 

朗读嘉 颜           作者纪旭光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创办挂牌成立了!这一天,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镜头上,铭刻在海内外潮人脑海的难忘日子。

弹指一挥间,即将迎来特区40周年。回顾这40年走过的历程,无论从市民的衣食住行,或是市容城貌、交通电讯,乃至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辈既是特区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参与建设的体验者,亲眼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亲自体验了变化带来的感受,令我们感慨万千。

40年前,汕头曾经一度作为海防前沿,农业经济单一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脆弱,经济发展迟缓、生活水平较低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汕头。当改革开放的激昂号角吹响,汕头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成为全国三大经济特区之一,挺立在开放最前沿,奏响了改革的强音,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首创”,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全国率先”,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史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汕头篇章”。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滚滚大潮中,南海之滨的明珠——汕头,再次被推上改革开放的潮头。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亲眼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单从自己一家这40年居屋变迁的侧面,就可看出特区这个家40年的变化。




1974年10月,我刚从海南的农场回城顶职,由知青转为工厂的办事员,一无所有。住在老市区租赁的一间侨房,面积仅有20多平方。当我1978年初要结婚时,单位尚未兴建职工宿舍,一时要想改变居住环境,还是相当困难。实在没办法,只好“穷则思变”,在原来的基础上用木板和支骨,把房间隔成上下两层的阁楼,暂时缓改居住条件。阁楼之下是我的新婚燕尔天地,阁楼之上是母亲和妹妹栖身之地,重要总算勉强解决了结婚的问题。紧接着儿子的降临,又使得住房更加拥挤,6平方的新婚之房空气流通不好,又热又闷,十分难受。多次向单位反映住房的实际困难,直到1982年初,厂里就给我分配了新盖的一套两房一厅50多平方居室,解决了住房的紧张。1987年5月公司又按职务,重新给我调整在东区新建宿舍,三房一厅配套及环境更为舒适,面积增至75平方,当时我已感到非常的满足,不久又进行二次房改,使这套房屋的产权真正地归在自己的名下。进入21世纪,又到了儿子结婚的年龄,原居住的面积又显得窘迫,也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和儿子的需求。因此在2005年初,便拿出家中的积蓄,在东区的阳光海岸小区选购了一套110平方的新宅,使一家四世同堂在和谐宁静的社区中,享受经过自己努力奋斗建家立业的成果。到了2014年欣逢二胎政策的放开,又增添了第二个孙子,孩子通过公积金按揭购买了一套140平方高层建筑的居室,其乐融融,安居乐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共同为维护特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的良好环境,做出年青一代应有的贡献!



过去,汕头市区人均住房面积仅有3.5平方,显得十分狭窄,住阁楼、睡天台是我们这代人的亲身经历。现在,居住环境已“旧貌换新颜”,进入商品化的年代,人均超过30平方,增加近10倍,我也不例外。所有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立带来的,我们的小家和特区的大家同样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说明彼此之间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没有祖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也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特区这个家在40年中成绩斐然,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我们作为家里的一员感到自豪!

汕头朗读者是一个有一定朗读朗诵基础的公益团队,成员50名,来自市区各地各部门,有教师、公务员、警察、企业高管等,以市汇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地,通过微信群以及每月的朗读沙龙和公益表演进行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顾   问牧 言、冯 健

主   编大海渔夫

副主编青 剑、友 楷

编   辑三心田齐、晨 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