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自闭症(可控偏好-上):全球首发!核弹级研究成果揭开自闭的底层逻辑!

 cys1 2021-01-24

以感受说话,用心去体会!

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个带你破解自闭症的探路者!

这一期内容极其硬核且重要,我称之为“核弹级别”的研究成果。如果我的分析成立,它将解开自闭症最核心的谜团,也令干预思路变得有据可循,也将深远地改变社会各界对自闭的认知。

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启最硬核的揭秘之旅吧!


研究动因

约一个月前,一位成年阿斯伯格向我反映一个情况,她身边的几个阿斯伯格都表示自己患有抑郁症。

人的快乐(包括愉悦感、兴奋感、自我认同感)是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决定的。假设一个普通人的多巴胺水平在5-7之间,那么患抑郁症的人这项数值就长期低于这个水平,并形成情绪低落的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存在自杀企图或行为。

我当时给她的回复是,如果你观察乔布斯、马斯克这类典型的阿斯伯格,你会发现他们在满足感上有很高的阈值。要想让他们获得满足感,必须实现他们追求的高纬度理想,大脑才会给予充足的多巴胺奖励。反之,由于这类目标不易实现,阈值较难得到满足,所以当事人长期处于低多巴胺水平,也更容易引发忧郁症。

换做以往,我会解释到这里也就过去了。但由于这位阿斯伯格是非常了解我对自闭症的理解,所以她提出的情况我会从是否是阿斯伯格的特有现象去考虑。

这里,我陷入了一个思考:自闭特质是否与抑郁症的底层逻辑有所关联?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回顾下“可控偏好”!


可控偏好

首先,“可控偏好”是我的原创词,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整合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的共性。因为在现实场景中,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边界是模糊的,比如谁能告诉我孩子喜欢盯着电风扇看属于刻板行为还是兴趣狭隘呢?

其实吧,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背后的逻辑就是同一个,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我将其总结为“可控偏好”。

可控偏好,顾名思义是指自闭特质携带者喜欢具有可控元素的事物。

可控元素包括:有规律的、重复的、可预测的、熟悉的、确定的、可被信任的

不可控元素包括:没有规律的、不重复的、不可预测的、陌生的、不确定的、不被信任的

我们熟知的自闭症常见行为中:闪烁的灯就是规律的,井盖则是重复出现的,数门牌号是因为可预测的,家里眼神好户外眼神差因为家里的环境更熟悉,喜欢发现数字、文字、图形是因为它们具有确定性,家长(含包容的老师)相对于外人更值得信任,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大家可以自行寻找。

所以,可控偏好被我定义为自闭特质四大核心障碍之一,其余三项分别是:

高专注度

情绪抑制障碍

逻辑思维切换障碍

上述三大核心障碍,背后的因果逻辑都非常清晰,我也都有相应文章进行分析阐述,大家可以翻我过去的文章了解。(上面我为大家设置了跳转)唯独可控偏好,当时我只发现了特点,并没搞明白背后的逻辑。


难题得解

自闭症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不对视,那么这里有个问题,自闭特质携带者是害怕眼睛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对方不是人,而是狗、猫、兔子等,孩子是不会回避对视的。

那他们究竟回避的是什么呢?

这里我不绕弯子,直接给答案,这是我和几个家长的共同结论——压力。

自闭特质携带者真正回避的不是眼睛,而是压力。而压力是由什么构成的?

对,是焦虑。

可控偏好的底层逻辑

结合在忧郁症中,多巴胺水平下降时的症状也是焦虑,我做出一个大胆的逻辑推断:

当外部事物符合可控偏好时,多巴胺水平升高,使得孩子获得愉悦感,从而出现刻板行为;

当外部事物违背可控偏好时,多巴胺水平降低,使得孩子产生焦虑感,从而畏惧、回避。

那么这种焦虑感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

作为一名高功能,我分享一段前不久发生的经历。

当时我在给某金融机构拍摄视频,脚本还是我写的,视频中有一段需要从第一视角拍摄问路人借充电器的情景。摄像师临时让我持摄像机拍摄这个镜头,我瞬间就懵了。

手持摄像机问其他路人借充电器,对方可能等我吗?提出这样现实场景中不合理的要求,我满脑子都是尴尬,联想到被拒绝的窘态我就开始不自在。摄影师让我试一下,我在拍摄一组镜头后就直呼放弃。我说“不行!不行!我透不过气了~”,并不断喘息。(心理素质稍好的人恐怕无法理解,但你们可以想象自闭特质的孩子突然被质问开不了口的状态)

▲ 就是这组镜头,甲方爸爸牌面

制片见我无法坚持,只好让摄影师完成了这组镜头的拍摄。但更为夸张的是,他们的拍摄过程我连看都不敢看,全程背对他们,只要眼睛扫到他们,那种窒息感就油然而生,只能用眼角余光看一下进度。(有些自闭的孩子喜欢斜眼看人,这里的感受可以参考下)

这种窒息感是焦虑感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的状态。如果放大这种焦虑,就会表现出害怕、惊惧的状态;如果降低这种焦虑,则表现出下意识的回避。

关于刻板行为的感受,其实普通人是可以感受的。部分成年人的抖腿、洁癖和强迫症就是刻板的感受,因为它不强烈,所以人会以为是自己下意识的选择。如果你不那么做就会觉得很别扭和不安,这应该就是低剂量多巴胺降低带来的感受。

让我们通过下面一系列场景来理解下我说的逻辑:

当孩子出门到了陌生的环境中,焦虑感让他寻找自己熟悉的元素获得安全感,比如熟悉的道路、重复出现的窨井盖,滚动的轮胎或闪烁的霓虹灯,对人的关注也下降很多。

当送孩子到了幼儿园,离开了值得信任的父母,面对一群陌生且行为不可预测的同学带来巨大的焦虑感,只有寻求脱离,到角落中玩弄刻板物、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或粘着自己可以信任的老师获得安全感。

已经入学的孩子,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老师,如果课堂理解跟不上或老师比较严厉,孩子上课就容易走神。所以自闭特质的学生真的很挑老师,也容易偏科。偏科以数理化为主,一方面数字具有确定性,一方面成绩优异更容易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从而获得多巴胺的正向奖励。

那些可以融入生活的高功能和阿斯伯格,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欢两点一线,不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熟悉的工作驾轻就熟,不憧憬旅游,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同事间多人的社交活动缺乏兴趣(被动参与可以,但现场有时会格格不入)。与领导或客户谈话时,眼神会飘忽,一部分人无法在别人的注视下工作。(我就很典型)

▲ 重复性工作反而可以让他们获得安全感

至于那些学者,他们常年专注于自己研究的课题,废寝忘食,同时又不谙世事,其中不乏脾气古怪、家庭关系不睦和同事关系紧张的个例。而在学术上,他们刨根问底,从无序中归纳出有序的结果,是很多基础科学研究者的毕生追求。

以上的场景,如果你用我的逻辑,便可以解读出每个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当然你更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来验证我的说法和观点。

可控偏好和抑郁症的区别在于,可控偏好是一种条件式的多巴胺水平变化,它呈现出双向的极端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特质容易造成情绪的大起大落,一部分成年患者可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 别误会!我没打算替她洗白!她是稳态,须对行为负责!

另外,自闭症还有一类特殊现象,或许可以证明上述观点,那就是: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在高烧状态下,自闭症的症状会减轻。

初次听到这种说法,会不会觉得很荒诞,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以毒攻毒”?

我搜索了高烧与多巴胺的关系,得到了下面一种推论:阿司匹林、布洛芬、清开灵注射液等等,这些药主要作用于人体后刺激人的下丘脑使其释放一种多巴胺。当多巴胺水平整体升高时,不可控元素造成的焦虑感会降低,而发烧的病态又抑制了过度兴奋的状态,孩子自闭症的症状会减轻。

程度的概念

还是那句话,自闭特质是一种偏离。偏离和自我控制力是一对博弈的变量,当自控能力强于偏离时就不构成疾病,自闭特质携带者只是不太一样的人,而是会带着特质成长。而可控偏好直接影响自闭症的程度。

多巴胺水平的高低差距决定了孩子的刻板行为与兴趣狭隘的强度。符合可控偏好时,究竟是淡淡的偏好还是强烈的痴迷;违背可控偏好时,究竟是焦虑回避,还是畏惧害怕决定着这一特质的强度。

正因为有强弱之分,所以有的孩子兴趣极端狭隘,对外部新鲜事物表现出极端焦虑,这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抖音号“自闭症轩轩”,突然的外部变化就可能造成轩轩的情绪崩溃,轩轩爸爸在安抚情绪上做的非常准确到位,大家可以了解学习并支持下他们。相反,一部分孩子则表现不出明显的刻板行为,这类情况说明自闭特质程度较轻,我会更多观察孩子的智力水平和逻辑思维切换的状况。


写在最后

可控偏好的底层逻辑究竟有多重要?

作为自闭特质的核心障碍之一,如果我的观点成立,自闭症研究将进入新的时代,并为干预体系指出明确的方向。

自闭症干预中最主要的两大学派:行为学派和发展学派,究竟哪个才是自闭症干预的正解呢?

这期文章实在太长了,我这几天闹肠胃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将在下一期发布我的观点,从“动机”的角度出发,两大学派是如何作用于自闭特质携带者的,以及何种情况下,哪种干预方式更有效,敬请期待。

作为一名民科,能把自闭症研究到这个份上也是超乎我的预料。目前我的观点还属于个人研究,最终要转化为被业内认同的成果,这需要与专业医研平台与专家合作,以论文的形式输出,接受全球的考验,更希望在“百年大变局中”帮助中国在自闭症研究领先世界。

得益于自身的自闭特质,我目前在自闭领域的研究是在走全世界前面的。但发布到网络上,我也有所担心,毕竟从后台看关注我的专业机构人士已有不少。时间久了,难免会传到专业领域了,或许就变成别人的研究成果了。目前我本人也在努力联系科研院所,这可能就是民科的难处吧,必然不会水到渠成,这是我决定发布到网络上留痕的原因。

所以将自己观点论文化、科研化,是我2021年的全年目标。

孤芳不自赏,求多“转发”、“点赞”、“在看”。如果觉得我的研究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帮助到我,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如果身边有专业医研平台或专家,烦请向他们推荐下我,这里拜谢!下一期我将基于可控偏好的原委分析干预的底层逻辑,年前更新,决不食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