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宋填词186|汪元量一介琴师,却与杜甫相比,人称诗史

 老街味道 2021-01-25

前言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谢太皇太后(谢道清)带宋恭帝降元。这时皇宫内有一个琴师作诗记载当时情景: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又有:

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这个琴师就是今天要说的南宋遗民汪元量。

一、诗史汪元量

汪元量(约1241—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在宋度宗时,因为通晓音律乐器、诗词书画供奉内廷。临安陷落以后,汪元量随同皇室迁往元大都。

相对而言,南宋末代皇室比起北宋的徽钦二帝、南唐的李煜一家似乎要幸运一些。在元大都,元廷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各种宴请接连不断。忽必烈欲保全南宋宗室血脉,封宋恭帝赵㬎为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还许配了个元朝公主。汪元量有诗记载云:

僧道恩荣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国公。

作为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常随三宫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听闻他善琴,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受到元主恩遇。

同时,汪元量还有机会传授年幼的宋恭帝(瀛国公赵显)诗书。在文天祥入狱期间,汪元量几次探望,并与之诗词唱和。

1283年,文天祥宁死不屈被害,同年谢太后去世。汪元量一直陪伴着小皇帝和王昭仪等人留在北方。滞留期间,汪元量有几年被任命为岳渎降香代祀使出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八岁的宋恭帝(瀛国公赵显)被元世祖派遣入吐蕃学习佛法。宋恭帝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再也没有回到中原和江南故土。

汪元量所陪伴的宋室王族各有归宿后,他数次上书忽必烈得到允许南归。此后汪元量出家为道士, 自号水云子,终老湖山。

汪元量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宋室北上,他用诗词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被人比作杜甫,有“诗史”的称号。作品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等。

二、北过常州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丁家洲之战南宋惨败。元军势如破竹,攻占金陵,镇江等地。十月份围困了常州,守将姚訔等人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

城破以后,元军统帅伯颜下令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常州陷落,南宋都城临安失去屏障,屠城事件传到京城后更是举国惊恐,谢太后与小皇帝为保全百姓性命,献城投降。

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跟随三宫(一般指太后、天子、皇后三宫)北上,途径常州时,有感而发,填了一首《洞仙歌》: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这首词写出了常州兵火之后,繁华落尽,满目凄凉,曾经的豪华府第被元朝僧人占据成了庙宇。

三、淮水闻琴

汪元量其他宋末元初的词人相比,他亲身经历了临安陷落、三宫北上。笔下所写均是亲眼所见。

在1276年北上途中,经过淮河时,汪元量填过一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记录了途中的一个夜晚: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首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宴会上,歌声消歇以后,似乎听到了宫人的哭泣之声。

诗人回首怅望东南,知道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吾”土。当年皇宫中的金枝玉叶,如今“粉阵红围”夜奏琴声,恍惚间不知“谁宾谁主”。诗人空对着闪烁的渔灯,将那那禁不住的哀愁,写入琴曲之中。

四、异性知音

三宫北上时,后宫除了有谢太皇太后(宋理宗的皇后),还有一位尊贵之人王清惠,他是宋度宗的昭仪。

在北上途中经过一个驿馆时,王昭仪题了一首《满江红·太液芙蓉》传遍了天下: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传开之后,文天祥、邓剡、汪元量等人都有唱和。汪元量在抵燕之后 ,作了这首和词,《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王昭仪词,上片回顾了宋亡前美好的宫廷生活,下片写宋室覆亡后的痛苦,并写到了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不肯被玷污之意。

汪元量这首唱和之词,是一种关心的安慰。但同为阶下之囚,命运被人摆布,前途未卜,只有相互鼓励安慰而已。

后来王昭仪自请出家为女道士,号冲华。在汪元量辞官南归时,王昭仪还曾经作诗送行。诗前小序写到:

水云留金台一纪,琴书相与无虚日,秋风天际,束书告行,此怀怆然,定知夜梦先过黄河也。一时同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分韵赋诗为赠。他时海上相遇,当各说神仙人语,又岂以世间声律为拘耶?

从这个序言中可知,汪元量经常与王昭仪“琴书相与”,汪元量南归时,当年的宫人相聚一起分韵作诗赠别,王昭仪的《送水云归吴》诗云:

朔风猎猎割人面,万里归人泪如霰。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

熟悉旧体诗规则的朋友可以看出,王昭仪分韵得了一个“劝”字。同时作诗赠别的诗人和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重过金陵

南归的汪元量,在春残时节途径金陵,故地重游的词人感慨万千,填了一首《莺啼序 》,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正朝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馀音亹亹。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沈江底。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锺山,几重苍翠。

词人开篇感慨道,槛外少佳致,春也成憔悴。这还是那个英雄辈出、繁华美丽的地方吗?

接着写出一派颓废的景致,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和典故,无非是亡国之叹、黍离之悲。同时,对于当年那些空谈误国的尸位素餐之人痛斥了一番。

结尾三句用写景收住,山河依旧,但是有多少兴亡故事隐藏其中呢。

结束语

汪元量南归后,悠游于湖山之间,王昭仪后来客死北地。在汪元量的词作中,有一首《人月圆》,很像其南归后,回忆与王昭仪等人在北国的日子:

钱塘江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蓟门听雨,燕台听雪,寒入宫衣。娇鬟慵理,香肌瘦损,红泪双垂。

结束时,依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今天作业,《人月圆·南宋宫人》:

黑山白水燕京道,驿外断鸿飞。管弦凝涩,行歌凄噎,有泪双垂。眉山叠怨,青丝弄雪,带减罗衣。敲窗风雨,惊魂残梦,禾黍离离。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85|朱门日日买朱娥,杨佥判填词一剪梅讥讽贾似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