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吴越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近日,住建部下发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要根据地下空间实际状况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在高楼林立的超大城市,向下看,能够看见什么?是作为城市海绵化改造的排水隧道?是高效运转的物流系统?还是能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厂、实验室?抑或是深受游客欢迎的特别展览空间? 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些都已成为现实。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澳大利亚库伯佩迪,更是因其地下空间的高效和巧妙利用赢得赞誉。那些经验或将为我们带来启发。 巧妙利用地形 百年系统至今不过时 在巴黎生活的第一年,朱小姐挑了一个周末“钻”到地下,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参观整个巴黎、甚至是全世界最特别的博物馆之一——下水道博物馆。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下水道都是一个不怎么体面的地方,阴暗、潮湿、肮脏、鼠虫肆虐……但朱小姐很早便听闻,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并不是这样。于是,她遵循导览前往塞纳河畔,花上几欧元的门票,从一个不起眼的通道向下走,便走进了这个修建于奥斯曼时代、1892年正式开放的地下空间。 和许多参观者一样,下水道博物馆给朱小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撼之余,她还在网络上撰写了参观感受,并将这个“火”了上百年的小众景点“安利”给更多朋友。 其实,以博物馆形式向公众展示的区域只是巴黎庞大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关于这些建于一百多年前的下水道的故事,还有更多方面值得今人思考。 巴黎多雨,地处盆地,地势高低起伏,塞纳河穿梭于城市中,从气候和地理情况来说,是一座与水为伴的城市。水多,考验的是下水道。巴黎的下水道总长为2484千米,拥有约3万个井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有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这个庞大的系统排出城市。这个建造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下水道系统,因其设计巧妙而被称为现代下水道系统的鼻祖。 据媒体报道,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在管廊里同时修建了两条相互分离的水道,分别集纳雨水和城市污水,使得这个管廊从一开始就拥有排污和泄洪两个用途。如今,这些管廊已经不仅是下水道,巴黎人的饮用水系统、日常清洗街道及城市灌溉系统、调节建筑温度的冰水系统以及通信管线也从这里通向千家万户,综合管廊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施工挖开马路的次数。而电网、煤气管道、供暖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并未并入下水道管廊系统中。 巨大的管廊为巴黎防洪提供了管道。巴黎人擅长借助地形做建筑和工程设计,下水道系统同样如此。设计师在一开始就把雨水管道远离塞纳河的地区设计得更高一些,而靠近塞纳河的地区位置低一些,这样便可利用地形优势向塞纳河方向排水泄洪。为此,巴黎市下水道中特地设计了一些紧急泄洪闸门,一旦发生大暴雨,安全阀门将打开,保证雨水直接顺利排入塞纳河。而如果遇到塞纳河涨水,管理人员则会关闭下水道系统与塞纳河的连接口,以防止河水倒灌入城。此外,巴黎市北部还设有一个16.5万立方米的泄洪池,以应不时之需。 在下水道博物馆参观时,为游客们进行导览的工作人员都是具有工作经验的下水道维护人员。巴黎庞大的下水道系统之所以能够持续运营,离不开这些专业人士的付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广泛用于巴黎下水道水量和环境监控。为了保证这些工人作业安全,巴黎市政府严禁在下水道中排放酸类、氰化物、硫化物、放射性物质等。下水道管理部门也建立了一套数字化系统,利用信息工具监控各管道情况,收集反馈数据,以改善下水道管廊系统服务。 不过,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巴黎下水道系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对其进行改造和维护,仍是巴黎市政府的重要任务。 曾每日运行22小时 “退役”后成文化空间 英国伦敦,一个“地下故事”挖掘不完的城市。 2017年,英国邮政博物馆地下展区开放,无数集邮爱好者、城市探险者为之兴奋。一条1914年开建、长达10.5公里的地下隧道公开面世,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探寻英国地下历史。 在没有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时代,邮件运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交通已然非常繁忙,致使邮件运输服务的速度跟不上需求。为此,有人想到,何不用地下隧道来实现无障碍运输? 从1850年起,邮政署就开通了隧道来运转伦敦8个办事处之间的信件。到1917年,邮政局完成了隧道建设,并准备配备轨道和基础设施,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计划被迫停止。直到1927年,这个建造完成已久的地下通道才开始传送邮件,它是当时世界第一条无人驾驶列车运行的电气化铁路,被称为邮政地下铁路。 在1927年到2003年运行期间,这条地下铁路肩负着伦敦邮政系统的重任,遇到高峰期,它每天会运行22小时,运送多达400万封邮件。得益于地下隧道与白教堂、利物浦街、爱德华国王大街、牛津街、派丁顿等知名街区相连,那时的邮政运输已不必再受大雾天气及拥堵的市区地面交通影响,无论是分拣还是派送工作都在高效且具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完成。直到2003年,英国皇家邮政在伦敦西部的威尔斯登建造了新的枢纽,用更廉价的公路运输替代地下铁路系统,这个地下空间陷入沉寂。 “退役”之后,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吗?对这条伦敦邮政地下铁路来说,答案是肯定的。2017年,它迎来新生。作为英国邮政博物馆的一部分,它迎来了一批批想要一睹其真面目的游客。 最令人们兴奋的是试乘体验。据媒体报道,在15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内,参观者可以坐进宽1.5米、长约20米的小火车里,在1公里长的单隧道内观光、探险。观光用的小火车共有两台,根据1987年的邮政列车的式样仿造而成,有一红一绿两种颜色,使用蓄电池供电,坐厢十分狭窄,勉强可塞进一人。不过,这已经是为了方便游客试乘作出的改动,英国邮政列车的原型要更加瘦长。 在英国邮政博物馆,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巧妙联动。在地上部分,有各种邮政主题展区供人参观。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隧道入口处的上方,还有一个专门为低龄儿童设计的游乐区,名为Sorted(分拣)。在这里,孩子和父母可以一同设计邮票、制作并使用通风管道传送密件、扮演邮递员,亲身体验邮政世界。 为躲避炎热天气 超一半居民常居地下 如果说一些城市建造地下设施是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资源,那么在澳大利亚,这个名为库伯佩迪(Coober Pedy)的小镇发展地下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 根据相关资料,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南澳州北部,那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之一。在那里,夏天的气温可达56摄氏度,冬天气温则会降到零度以下。但若是在地下生活,便可保持21摄氏度至24摄氏度的恒温,因此,躲避炎热天气是当地人在地下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 条件这样恶劣的地方,为什么一直有人生存?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15年1月,一个探矿财团来到这里勘探金矿,在寻找水源时,有人意外发现了一种闪烁着七彩光芒的华美宝石。这种宝石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后被命名为澳宝(Opal)。100多年来,这片土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这里开采了不计其数的澳宝矿,库伯佩迪也有了“世界澳宝之都”的美誉。 库伯佩迪的名字起源于土著语(kupa piti),意为“居住在洞里的白人”。早年间,很多矿工凿出洞穴开矿,觉得洞穴气温凉爽,便居住在里面。土著人看到后,便指着洞穴喊“库伯佩迪”。在1920年,这里被正式更名为库伯佩迪。 百年来,当地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建设了许多地下设施。从住所到餐厅,从教堂到书店,库伯佩迪的地下空间丰富得让一般人难以想象。如今,在库伯佩迪街头步行或开车时,常常可以看到附在地面上的管道,那就是连接地上与地下重要的通风渠道。由于一半以上的居民居住在地下,这里的地下洞穴内都有这样促进空气循环的管道。 特别的地下居住习惯,也成了吸引全球游客的亮点,当地人因此改建了一些地下酒店。不过,由于客房数量有限,小镇的接待能力一般在50人以内。另一方面,地下手机信号较差,对于那些习惯整日泡在线上的都市人也是不小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