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简中的书法与郴州历史

 家有学子 2021-01-25

东汉时期,纸得以发明。

其后,工艺不断完善,成熟。
公元三到四世纪,
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主要的书写媒质。
竹简木牍上的书写方式,在西晋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西晋以后无简牍。
郴州西晋简因而也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绝唱!

2004年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郴州市文物处,在原郴州市美术印刷厂(今郴州苏仙桥头龙门世家)建设工地发掘东汉至宋元时期古井11口,其中10号古井出土晋简909枚(含残简、无字简5枚)。共计1049枚(包括残简)。目前,市博物馆保存103枚,陈设在郴州博物馆四楼二号展厅。另外900多枚存放于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束之高阁,尚未揭开神秘的面纱。

郴州晋简出土概况

以郴州博物馆对外展出的部分晋简为例,我们从两方面介绍郴州晋简。

一是关于郴州晋简的书法价值;

二是关于郴州晋简的历史文献价值。

首先介绍郴州晋简的【书法艺术价值】

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墨书反映西晋时代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体来看,郴州西晋简牍是以楷书为主,兼有一定隶书和行书笔意。

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中有两枚简牍分别露出“大安二年六月十日……”、“永康元……”等字迹。

大安(或作太安;302年12月-303年)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六个年号

永康(300年-301年4月)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四个年号。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郴州西晋简牍书写时间介于公元300年一公元303年期间,而王羲之生活于公元303—361年。

从书写格式的安排上来看,这批西晋简牍有一行书写数字的木简,也有数行书写数十字的木简,都是先编掇成册,再书写文字。90%以上的简都是直书到底,也有分段而书,基本上一事一简。如简1分三段而书:最上面一段居中书“晋宁令周系”;第二、三段分三列二段书“治晋宁城…….十二人”,反映了晋宁城地理、人口概况。从中可知,西晋简牍书家在书写格式上已经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格式编排,初具章法的韵味。

从字形来看,墨书文字向右上欹侧,有正、欹、长、扁等多种姿态,笔画则肥、廋、刚、柔皆有,既有纵横奔放之气度,又有浑厚凝重之精神,自如书写,不拘一格,风貌略有不同,证明书写过程中间更易其手。

晋简3慢慢摆脱了隶书横扁形态,逐渐趋于方正,左右结构的字变得富有变化,或左低或右低,欹斜相应,错落有致。横画继续保留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态势,只是笔画力量控制比较平均,线条形态变化不大,这一线条外观的微妙波势,使文字的体态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气质。

晋简2明显右上倾斜,起笔几乎全为露锋,尤其是横画入笔,又细又长,给人以轻快之感。捺画则保留着浓浓的隶书特征,这是由于它尚未从隶书中彻底蜕化出来,还浓重地带有篆书的某些痕迹;

晋14墨迹由浓而淡,字体紧凑随意,大小疏密,有“大安二年”字样,疑为落款,呈现出行书的笔意,最后一字“中”的最后一竖刻意规避于前字“居”的竖画,没有居中,略向左移,使“口”部左窄右宽,竖画特意拉长,行中带草。

从用笔来看,均露锋起笔,中锋运笔,慢慢加力,运笔沉着,使线条不至飘浮,意趣不至浅薄,虽无涉力透纸背,却敢当入木三分。一字之内左斜画往往侧锋轻出,右斜画则重笔下按,形成强列反差对比,原因应当归结为简牍本身纵向纹理不利于左向斜画的中锋用笔调转。

在晋简4中的“故”字,晋简10中的“帐”字,将左边部件收缩安放在上部左侧,而右部舒展造型,形成一字之内左右部件的底部长度落差,营造了单字外廓的参差,也获得了墨书自然书写带来的节奏感,反映书者精熟老练的控笔技巧。

晋简13笔触沉着遒劲与用笔的灵活多变相结合,端严中生机活现,用笔从容,不激不励,仪态安祥,这应当是官方文书中最得体的墨书书体面貌,堪为经典。

从书写方式来看,据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9号西晋墓出土的“青瓷对书俑泥塑”显示:书写需二人方可完成,两人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一人手执板,上置简册,另一人执笔在简册上书写,这种平视书写方式,笔画易呈横、平、宽之像;反观我们今天伏案而作这种俯视书写方式,笔画易呈右倾之像;

从书写时间来看,郴州西晋简牍书写时间介于公元300年一公元303年期间,而行书创始人王羲之生活于公元303—361年,楷书创始人钟繇生活在公元151年-230年。郴州西晋简牍墨书介于两者之间,与钟楷相比,郴州西晋简牍有着更为强烈的生命运动感,基本具备了王羲之楷书新颖的规制,孕育着王羲之行书的必要元素,初现了“晋尚韵”特有的情调。

从郴州晋简品时代书风宽博之像

一是受书写内容的影响。因简牍长度有限,受书写内容的影响,为了在一片木简上写下更多的内容,字形呈平、横、宽之像;

二是受书写方式的影响。因简牍书写多为平视书写,笔画易呈平、宽、横之像;而后来我们书写采取坐式俯视书写,笔画易呈右上倾之像。 

三是受书写材料的影响。因郴州晋简大多为杉木,内含“杉脑”,气味芳香,防腐、抗虫、耐水浸,故能完整保存至今。杉木为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平整度好,易书写; 

四是郴州西晋简牍书写时间介于公元300年一公元303年期间,而行书创始人王羲之生活于公元303—361年,楷书创始人钟繇生活在公元151年-230年。郴州西晋简牍墨书与钟楷相比,郴州西晋简牍有着更为强烈的生命运动感,基本具备了王羲之楷书新颖的规制,孕育着王羲之行书的必要元素,体现了“晋尚韵”特有的情调,体现了时代宽博之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郴州西晋简牍墨书反映西晋时代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作为官方最得体的墨书,引导和体现了时代书风的宽博之像,古今书体诸多元素交会于此,成为书体嬗[shàn]变的重要过渡期,对书法艺术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刚才简要介绍了郴州西晋简牍墨书的艺术性,下面我们重点来探析郴州西晋简牍墨书的实用性,通过了解晋简中的郴州历史,一窥西晋时期国家治理风貌下的书简文化。

主要内容涉及涵盖了政治机构设置郡县治理地理交通人口与赋税土地与物产祭祀礼仪农神习俗等方方面面,是西晋晋惠帝时期桂阳郡的官府文书档案。

据《郴州博物馆郴州西晋简牍展馆》记载:“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西晋官府文献。西晋王朝历史短暂,仅52年。战乱频频,政府文书大多散失,正史记载语焉不详,这批简牍对研究西晋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郴州,这是一座以一个汉字命名的城市,

郴字,独郴州所有,“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是林邑之城。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郴州地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邻江西,南接广东,西界零陵,北连株(州)衡(阳)。

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天降嘉禾,神农教耕”。

春秋战国,属楚地。秦代,设郴县。汉高祖五年为桂阳郡。三国时归属吴国,西晋晋惠帝时期,复为桂阳郡。

我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是桂阳郡耒阳人。其中一枚晋简上详细记录了晋宁县(今资兴)情况,“郴州晋宁令周系,治晋宁城,週(同周)匝[zā]一里二百卌[xì]步,高一丈五尺”。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晋宁(现在的资兴)县令叫周系,他管理晋宁这座城,城墙长728米,城墙高4.54米”。

桂阳郡的最高长官叫太守。桂阳郡各县的最高长官叫县令。

▲西晋桂阳郡复原图

郴州在晋时地域面积有多大?

西晋桂阳郡辖郴县、耒阳、便(今永兴)、晋宁(今资兴)、临武、南平(今蓝山)6县,面积2.2万平方公里,下辖县人口七千至一万户。

晋时,永州的新田、蓝山,衡阳的耒阳都包括在桂阳郡里面。但不包括今天的安仁县,安仁县在湘东郡。

▲西晋郴州郡地域图

▲西晋地方官制简表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

自古为中原通往东南沿海的“兵家必争之地”。

境内溪河纵横,以山丘为主,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当时桂阳郡政府实地考察山经、水经,在晋简中都留下记录。如“浦溪原出县阳山”等。

其中阳山为今天骑田岭,中国十大古民居阳山古居就座落在阳山脚下,现存古民居建筑60余栋,5000平方米。其绵延数百年的'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家风与朝延的教化是分不开的。

晋简诏书记载“诏书民生在勤勤则不遗游业惰农鲜不为”。意思是朝延颁布朝令要求地方官员劝农勤于耕作,不可舍本逐末。为加强对郡县管理,年终时郡守须把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bu]遗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延,借资考绩,谓之上计,类似今天的年终工作汇报材料。

晋简中“伏遣上计掾  谨上臣君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便是上计掾的结尾部分。

▲山经、水经

里程:县东界去县八十里到临武县五十里;县东界去县卅十里从界到郴县乡献酒官卅里;南界水道督邮传去县二百里南到水界六十里;县南界去县七十五里,从界到郴县五十里;县西北梧界去县一百卅三里从界到耒阳县历亭十二里

释文:丞臣腾预顿首死罪上,尚书臣君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案文,伏遣上计掾赍谨上臣君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

释文:诏书民生在勤勤则不遗游业惰农鲜不为,焉若乃宽猛失中民散政荒交私事末,阳隆惠雨施德合无疆赉庆我后四方之纲臣庶,赐福咸称万岁。

郴州物产丰富,晋简详细记载了物产品种,不仅有动植物、水产,还有当时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其中熊、虎、豹野生走兽比较多,因此,当时有一个重要职业捕虎工。晋简记载“捕虎工50人”。当时郴州的华南虎数量非常多,至今仍存有。

由于植被丰富,气候湿润,郴州在古代是疟疾的高发地,在古代,疟疾只能用中草药治疗,晋简记载“土地生草木中药”,并详细记载了中草药的名称。汉代通医道、识百药的郴县人苏耽用井水煮桔叶等中草药医治瘟疫,跨仙鹤升天,留下“橘井泉香”佳话传遍五湖四海,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苏仙岭也因其美妙的神话传说,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张学良曾被囚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诗句。由于瘟疫、野兽,连年战火。西晋农民谋生不易,为了生存和交纳赋税,不得不向官府租佃土地,也有农民因交不起而采取逃亡的办法,郴州部分晋简真实反映了当时地权和租佃之间的关系。

释文:出限外水陆田五百八顷亩不应收租,其卌九顷五十七亩半限外水田,十四万四千廿顷六十五亩不任垦,七十六顷一十亩粟田,其五千九百七十九顷卅五亩任垦

释文:羊兔羊猲䗜蠔狶犭垒犽  陆主之属,土地生熊虎豹犭土蛇蜈蚣蜂能毒害人陆生之属,土地养畜牛马羊猪犬鹅鸡鸭,鸠皂鹂燕鸟黄雀鹰甚鸟勑鸟野鸭鸬鹚,鲇鯾水生之属,土地生鱼龟鳖  鲵鱼荣鯾鲤鯄鱼小黄鱼尾鳜鳢

释文:艹口金蕨𦸀艾艹禾各蔛菓蒡荇蔗茼艹豪,土地生黄连药常调送自别为薄,土地生菜萉薉艹忧菻萿艹嗟莫蘘扰蕈菭,土地生木松杨楮棐黄薪椒楠梓楑板樜桑枹,土地生草木中药者穹穷乌头术虎杖莉艹宾

释文:男子陈受以赤乌二年月卅日畜水 牛一头齿十岁角长二尺九寸,男子黄孔米六百八十六斛八斗六升为钱七百九十六万,口逐亡叛不得佃种米当出无有兄弟

根据晋简大致可以知道当时桂阳郡一个县人口七千至一万户,任职官吏一百四十人左右。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的人口数和政府官员数。在晋简中记录“一岁死502人”,可见当时新生婴儿存活率较低,从而导致人口数低。

释文:口三百九十四微癃男,口七百卌三笃癃女,一岁死五百二人其(二百五十六人男,廿五人奴)(一百九十五人女,廿六人婢)

释文:口一郡内徒,品二武昌徒,口二百卌八年六十一以上六十五以还老男,率计五十五人死一人余其五十九人

简牍中还详细记录了各县一年或数年的税收总计,“户调棉、绢”明确当时西晋实行户调制。按户征收,以实物绵、绢代替钱币充税。

户调制给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广大小农家庭带来了好处,晋代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在郴州晋简中我们可以看到,除捕虎工、医工外,还有酒工、煅工、武吏等。邮驿交通业、酿酒业、采矿业十分发达。晋简详细介绍了邮驿驿站地理位置、人员配备、废弃情况等。同时还存有书信木简,收信人为李某“白李君”。

释文:丞口廿三酒工,口九十七南戌武吏,口五十捕虎工,口卌四医工,口一锻工在洛

谈到酿酒业,值得一提的是蕭文飞导师家乡嘉禾生产的倒缸酒,是湖南民间特有的传统名酒,属甜型黄酒类。晋简中记载“夏取枣杏”酿酒,难怪如此甜。因为甜,易入口,但后劲大。萧克上将饮此酒后,挥笔提写'水是家乡甜,酒是倒缸好'。

释文:夏取枣杏,午直用孟秋应改柞梄之火请勑帐下宿

还有采矿业,郴州是享誉国内的“有色金属之乡”。桂阳郡西晋简牍中已经注明“1748人为采银夫,一所土中有沙石,可烧铸为银”,并介绍了冶炼方法。冶炼术由来已久,郴州市永兴县在县内并没有银矿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冶炼技术,将废液、废渣“变废为宝”,炼出真金白银,创造了银产量占全国1/4的奇迹,被誉为“中国银都”。

释文:入米四斗五升合为米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二斛,今年户调绵绢贾布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三匹别收责,年永宁元年二年户调绵绢贾,今年应田租者八百四顷五十六亩六十步定入租谷三万二,十万六千五百六十八斛七斗一升五合四勺三撮

释文:松泊邮南到德阳亭廿五里吏区浦民二人主,洛泉邮西北到松亭十五里不在正路依己卯诏书省,谷驿南到故松泊邮十五里废无居人,和邮到两桥驿一百廿里吏李频士四人主,故谷亭一所废无居人

释文:白李君  想官宦至也告附下,南白一日诣所悉自还连事务未复,弈白又□业相当□讫也吾此上弈不一德休射并

释文:日一千七百卌八采银夫,进山未土乍银坊罡一所土中有沙石可烧铸为银,大土乍罡一所进山银坊罡一所土中有沙石可烧铸为银,故进山乡银屯署一所废无居人

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

释文:汉故长沙大守胡腾墓石虎石柱石碑,汉故平舆令张喜墓石虎,汉故郡察孝廉刘尚墓石碑

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也是道佛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在郴州晋简中有大量的木简详细记录了官府祭祀文、祭祀流程和祭祀物品,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对天、地的尊崇。郴州晋简还用大量木简记载了人物掌故,这些人物生前苦心经营桂阳郡,死后葬在桂阳郡,桂阳郡后人尽全力对其墓地加以保护,以示对先人的尊重和敬仰。

释文:右正月祠先农祝文,祖君来降灵驾楚楚歆  享絜祀福禄,为坛松柏为主白茅为籍秬鬯为酒其,□□□先农羊猪如牒,谨条祠先农羊猪如牒,谨条祠先农羊猪如牒,引导吏  沃洗吏,功曹差用移帐下出酒脯及所用物到

释文:猪一头直银三朱,右猪羊各一头为吴  称银合一两二朱,羊一头直银三朱,右猪二头羊二头直吴称银合三两一铢二金叔,右猪二头羊二头直吴称银三两二铢二金叔

《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正是基于对天地人的遵礼之心,郴州人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将郴州这座南蛮之地打造成“文人毓秀之所”。

唐代文学家韩愈途经郴州,留下了“昌黎经此”摩崖石刻。

宋代秦少游来到郴州,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洒去”著名诗句,此诗更因苏轼写序,米芾题字留下三绝碑。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担任桂阳郡汝城县令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而今郴州汝城沙州“半条被子”故事更是温暖了全中国。

以上我们对郴州晋简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浅析,纵观郴州晋简,正值晋惠帝八王之乱时期,皇权旁落,桂阳郡虽偏安一隅,相对稳定,但因长年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政权迭替,士族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对“君权神授”学说产生质疑,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玄学逐渐盛行,士人寄情山水,精神、文化高度自由,其国家治理风貌下的书简文化自然呈现一种宽博之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