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庆寺庄村名之由来

 白语茶座 2021-01-26

寺庄人的欢乐时刻  镜头一



滇西北鹤庆坝子西北角有个名叫寺庄的村子,坐西朝东,背靠西山之青龙山,左拥桑树园(原为梨园),右捧青龙潭,前面是开阔的田野、灌沟、路网,正前方远处是连绵的东山。太阳每天从笔架峰口喷薄而出,俨然一幅远山近水的水墨画。

这是一个古朴典型的白族村落,村名白语“日召(音ri-zhao)”或“食召(音shi-zhao)”。汉语村名“四庄”、“寺庄”、“侍庄”、“仕庄”、“士庄”等混用。前些年鹤庆大羊路贯通,乡亲们正式用名寺庄,并把“寺庄村”三字镌刻在村口大石头上。

出产稻米的村子

寺庄最原始的村名是“日召(音ri-zhao)”或 “食召(音shi-zhao)”。用白语和汉语对照,“嘿(音hei)”为“天(白语文为heil) ”,“恩(音en)”为“牛(白语文为nged)”,“召(音zhao)”为“田庄、地方”的意思,“日(音ri)”、“食(音shi)”同“施”,是“赐、赏赐、赠与、给与”的意思。把两个连起来,“嘿食(hei-shi)”就是“天赐”、“天食”的意思,即“上天赏赐的东西”,专指稻米、米饭。“食恩(音shi-en)”是“小牛一样的米饭”,即饭团。同理,“日召(音ri-zhao)”或 “食召(shi-zhao)”就是“(有)米饭(吃)的地方”的意思,即出产大米的田庄。由于寺庄村地处冷泉出水口最上游,从地理位置及灌溉条件看,是最先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同时,这里水温寒凉,水质清澈,稻米生长期长,以米质口感好闻名鹤庆甸北地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按藏语解释,“食”同“日”,是“高山下的村子”的意思,符合寺庄村的地势特征,这莫非不与一千多年前,即唐·南诏前期,本区域曾被吐蕃统领有关;也莫非不与寺庄村有往通臧卫的茶马古道,同藏民族有文化交流有关。

四姓村民的村子 

白族素有“七姓民”和“九姓族”之称,寺庄到现在还一直保持张、杨、李、赵四个姓氏。据传鹤庆坝子还是泽国时,张家最先来到此地,杨、李二家也随后搬来,最后迁来的是赵家。从此,四家人依山而居,临水而渔。西竺高僧(又一说是吐蕃高僧)赞陀崛多泄水开辟鹤庆,沧海变桑田,村民由猎鱼而生转为种稻植栗,厩养畜禽。到现在村民间仍流传着曾有每年举办砍猪头比赛,以砍下猪头所用刀数来确定输赢,胜方优先选择当年捕鱼区域习俗的古老传说。公元1639年初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路过寺庄村,并在其游记中有“有村庐十数家,倚西山之嘴,是为四庄”的记载。到清末民初时已经发展成“一登三巷”,即杨家登、张家巷、李家巷和赵家巷的规模,现在仍能看出这样的格局。

建有寺庙的村子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沐英随傅友德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入滇,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改土归流。据《康熙鹤庆府志》载,寺庄龙潭又称北青龙潭,系鹤庆同知张廷俊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修建。龙潭修建后,寺庄等六个村邑农灌条件大为改善。清随明制,清朝时期,发展了水力石磨,提高了生活水平,捐资兴修古道石路(《青龙山拼修石路碑序》)、修建并扩建青龙庙。从严格意义讲,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但民族地方不严格区分“寺”和“庙”,笼统称其为寺庙,因此,《康熙鹤庆府志》中用名“寺庄”,就是“建有寺庙的村子”。

侍奉神灵的村子

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本村之缘。因为有泉眼,四姓先民才择此地而居,因为有泉水,朝廷官府才助力筑坝围潭,变水害为水利。据《礼记·典礼》载,“青龙主水,能降雨而定丰收”,因此供奉龙王是理所当然之事。同理,随着农灌饮水的便捷,水力石磨的便民,古道石路的便通,财路打开,寺庄村成为区域交通要道和水力中心。“饮水思源”,传统意义上的水就是财富的源头,供奉财神进行传统祭祀就成了时年的大事要事。因此,在供奉龙王、财神等神灵后,由离场地最近的乡亲来“值日”,行平日烧香祭祀之礼,就成了寺庄村当仁不让的一件事情。就是现在,青龙庙的烧香祭祀及卫生值日等均由寺庄村乡亲轮流“值日”。可见,“庄”之“”就是专门侍奉龙王、财神等神灵的意思。至于“仕”、“士”都是作为“”字的同音简化来使用,没有特别的意义。

白音汉字的村子 

作为明清鹤庆府83村之一的寺庄村,历史悠久。以上的每一个名字有不同的意涵,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和村容村貌。细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来由,笔者认为:白语名“日召(音ri-zhao)”或 “食召(音shi-zhao)”是“白语之音”的名字,是最早最原始最根本的语音名字;而汉语名“四庄”、“寺庄”、“侍庄”、“仕庄”、“士庄”是以“白语之音”,取“汉语之字”,即“白音汉字”谐音衍生的结果。你不烦用四川方言,特别是鹤庆县城里的方言来阅读“日召(音ri-zhao)”或 “食召(音shi-zhao)”二字语音,每当读音一快,就和“寺庄”二字同音。

 “白音汉字”在白族地方地名中很常见。例如:本村附近有一名为赤铺的村子,《康熙鹤庆府志》载为“寨铺(音zhai pu)”,按白语是“大片红土覆盖”的意思,也就是其村后大箐冲刷形成大片红土的景观描写,后用汉字音意结合为“赤铺(音chi pu)”。再如:唐代樊绰在《蛮书》中把现在的鹤庆记为“野共川”、“俄坤(音e-kun)”。其中“俄坤”就是白音汉字的名字,意为“(有)成双成对的鹤(的地方)”,这是鹤庆古时泽国,常有成群结队白鹤栖息于此的写照。就是今天,白族民众仍然把“鹤庆坝子”叫做“俄坤(音e-kun)坝”。

很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鹤庆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栖息的白鹤、鹭鸶等候鸟越来越多,在寺庄村水田里也能经常见到。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鹤庆寺庄村名由来的梳理和考究,我们不仅弄清楚了鹤庆寺庄村名的来由,而且看到了多个民族文化在一个小小古村落演进的缩影,品味到了白族语言穿越时空的醇香和韵味,感知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白语文知识:

每个词组最后一字母为声调,白语有八个声调,分别是:

d  t  x  z  p  f  l  b

其中剑川无z,大理市无b

——heil 

   牛——nged 

     鹤庆——HhopKait 

   寺庄——SsitZaof

( 白文声母无r,白语一般无翘舌,用ss表示,如二月ssit ngua)

参照:《白族文字方案》(王锋主编)                                                                                         2017年4月25日

   寺庄人的欢乐时刻 镜头二

              

( 文中第一张照片选自同村李建中先生之《徐霞客称赞的寺庄村》一文,部分照片和视频为同村赵君桃松实地现场及时拍摄提供,在此同表谢意!)

白语地名真好玩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古道 · 泉潭 · 老梨园

透漏货--故乡的鱼

壕堡堡 ----------故乡的墙眼孔

jilguil jit    犁头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