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辉|“知识分子死了”吗?

 新用户21671hit 2021-01-27

那年我爱上过一本书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有投入地、不带功利目的地读一本书了。

   有些书也不是不读,比如为了写文章查资料,比如为了给别人写书评,比如为了消磨时间。但我总觉得这不算读书,这种方式读书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心可以随时从书上面走开。走开的理由很多——工作忙、身体疲劳、上有老下有小、更年期……各种层出不穷的事情……当然,这都是胡扯。真正的理由自己心里明白——两个词:浮躁和麻木。这是我的病,也是时代的病。

   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也很单纯地读过书,和书里的人一起哭过,一起痛过,一起笑过,而不是看完这一段就分析它的写作技巧。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那么单纯地相信理想,相信爱情,相信穿越世界旅行,相信所有美好和浪漫的人生。

   前几天,从电脑尘封的角落里翻出了十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是第一次读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的感受。对这本书,当年一见倾心,为之惊艳,马上去买了好多本送给朋友分享,分享这种读书的快乐。那时候我在《潍坊晚报》上开了一个专栏,还在专栏上推荐了。

   后来,又看过阎真写的《曾在天涯》、《因为女人》、《活着之上》等,却再也没有看《沧浪之水》的感受了。或许,这本书是作者创作的高峰,他此后的作品,再也没有突破这个高度。

    也或许,我只是在合适的年纪,合适的心境中,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爱上过一本书。

-——魏辉注。

以下为当年写的文章:

   我这个人,对时尚的感觉很迟钝,时常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忽略了这个世界的变化。比如,前几年满大街的人都在议论F4的时候,我还茫然不解:“F4是什么东西啊?”


  所以,在读《沧浪之水》这本书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只是顺手拿起了这样一本书。但是,读了刚到一半,便有震撼的感觉,决定马上到书店把它买下来收藏。又看了几页,便想:应该多买两本,送给熟人。然后,又去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本好书啊--


  没想到他们都说,看过了,确实好。他们还说,这本书早就“火”了,被评为“2001年度最值得一读的小说”,而且作者阎真还被评为“进步最快的的作家”。我看一看封底,果然,已是第三次印刷了。


  古人云:朝闻道,夕……那什么。尽管读得晚了,但我还是欣喜的,并想告诉所有没看过这本书的、自认为是读书人的人:看看吧,写的是我们自己的迷茫啊!

  书中讲了中医硕士池大为踏入社会之后20年的经历。人情之冷暖,官场之险恶,无不随着池大为的沉浮升降一一展开。池大为从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到一个在官场游刃有余的高官。权力之争、金钱之惑,一切都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这个过程中,他内心的彷徨和犹豫,煎熬和撕咬,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最大限度地逼近了人物血淋淋的内心真实:他一步步绞碎了过去的自我。


  作者阎真谈及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分子死了’,是指在当代商品社会中,知识分子失去了身份特征。我痛感‘死亡’之说正演变成中国的现实。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正在淡化,而这正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记。我写这部小说,指出这个事实,是对‘死亡’的忧虑和抗拒。”


  然而作者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如我们一样迷茫着。从小,我们熟读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贫贱不能移”的做人准则,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某一层面上,没有金钱和权力则没有了做人的尊严。而获取金钱和权力,则扭曲了人格和尊严。而我们,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在一个物化的社会中,孰是孰非?何去何从?没有人给出一个答案。


  谈到这本小说,许多人用了“豁然”或“骇然”之类的词,的确,在这本书面前,许多同类题材的小说便显得轻飘。


  尽管有推销书的嫌疑,我还是禁不住想说:“真的,写得很好,买本看看吧!”

(写于2002或2003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