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史·巴洛克乐器与器乐,赋格曲的简况

 弦乐旋律 2021-01-28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至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有二至六个声部,一般常见的是三或四声部,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由主题、答题、对题及插入句四个部分组成。

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到了顶峰。

赋格曲主要分为呈示部与发展部两个部分。

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开始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二声部在属调上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位的旋律称为对题。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呈示部中主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

发展部。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此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赋格曲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类型。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进入次数也无定规,调性转换亦较频繁复杂。此外,根据曲中所用主题的多寡,存在单赋格曲、二重赋格曲和三重赋格曲等多种形式。

单赋格曲,即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即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的移动。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第一种是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第二种是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示,其写法包括“第一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第二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与“两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三种情况。

根据三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三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的移动。其结构组织与二重赋格曲相同,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三个主题同时呈示。第二种是三个主题分别呈示,即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呈示部与发展部,最后三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一首赋格曲在曲式上发展较少时,通常称为小赋格曲。小赋格曲的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发展部则比较自由,主题进入的次数较少,发展不大,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但有些作品虽然也称为小赋格曲,但在篇幅和曲式上丝毫也不亚于赋格曲。赋格曲与小赋格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当一首乐曲中某部分的写法与赋格曲的呈示部类似,以模仿手法将主题加以发展,但无系统的展开的中间部与再现部时,称为赋格段。赋格段的结构,包括主题在各声部依次进入的呈示部和自由发展部的开端,或仅有一个呈示部。赋格段不是完整独立的曲式,它的开始比较容易辨认,但结束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常用于主调音乐的乐曲中,结束时与后面出现的主调音乐写法融为一体。

 《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包含48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弦律公众平台
谢谢观赏
弦律
与您共享
弦乐旋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