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新用户1188CkH4 2021-01-29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帛书老子》的最后一章。
     这一章老子对道做了总结,道在哪里?道恒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万物,从无名到有名。
     有名是已知的天地,而无名是未知的天地。
     道恒无名,道始终站在未知的天地里,推着未知成为已知。
     侯王是掌控一片天地的人,侯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天地,生生不息,不断成长变大,而且还能始终掌控天地呢?
      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守道”。
     如果侯王能守道,他掌控天地里的万物,将自然演化。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事物。
     怎么面对新事物呢?这一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解读全章

【道恒无名】  

      为啥说道恒无名?

      难道有名就不是道了吗?

   有名,来自于“道”,却不是“道”。

     为了说清楚一点,可用抽象类比无名,用具体类比有名。

     比如“1”,“1”永远都是抽象的,1只羊就是具体的,1只羊不是“1”,却来自“1”。

     道恒无名,就是这个意思。有名之道来自于“道”,却不是道,道始终是无名的。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与天地的关系?
    有自己可以掌控的天地,就是侯王。天地里的一切就是万物。
     这个侯王可以是具体的人,比如国王,也可以是虚拟的神,比如上帝。可以是一个众多国家的霸主,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权威,还可以是一个具有统治力的文明。
     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侯王,自己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天地,身体的一切就是万物。

     侯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天地,始终保持正常运行呢?
     侯王只有守道,天地间的万物才能自然演化,生生不息。
      什么是守道?
     道法自然,守道就是自然而不用强。

     前面章节有“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这一章是“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自宾是外在的,自化是内在的。自宾,是万物外在受到约束而宾服。自化,是万物内在不受约束而自然演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任何一个自然演化的天地里,都会兴起新事物。

     如何面对这些新兴的事物呢?

    是把他们当成妖孽,坚决消灭?还是接受他们?

      老子说,守道之人,要对这些新兴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

    什么是无名之朴?

    朴可以简单理解成圈子。抱朴,就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圈子。

    不同的侯王有不同的圈子,有的圈子大,有的圈子小。

      有名之朴,就是相对固定的圈子,圈子里的万物也是相对固定的。

       无名之朴,就是圈子里的万物是可以变化的,圈子是开放的,是可以不断接纳新事物的,是不断增大的。

     面对新兴的事物,要镇之以无名之朴,也就是秉持接受新兴事物的态度,但又不全盘接受,一个“镇”字用的好,那就是既接受又限制。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如果,不接受新事物,而新事物却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一旦逆潮流而动,必将受辱。

     如果,无条件地接受新事物,就会丢掉根本,改天换地,新天地建立了,你是旧天地的侯王,同样会最终受辱。
     所以,镇之以无名之朴,既接受又要对新事物加以控制,让其融入原有天地,才会不辱。

      看看我们清末的历史,开始时,闭关锁国,自取其辱。后来,被迫开放,又镇之不住,还是自取其辱。

      如果一直保持“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态度,何来百年屈辱!

      如今,美国拒绝中国崛起,又将镇之不住,也必将自取其辱。

      再比如,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也要镇之以无名之朴,首先要接受它,再镇之,有一种健康是与疾病和平共处的。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不辱的本质是什么?

       老子说,不辱以情。

       什么是情?

      老子说,归根曰情。“不辱以情”归的是“天地根”。
      何为天地根?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生生不息之门。
     这有点抽象!拿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间断的文明,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明的根是真正的“道文化”,道文化来自于伏羲 ,来自于河洛图,来自于易经,来自于黄帝内经。(个人感觉有待论证)
    道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包容”,包容新事物为己用,所以中华文明不断成长。

      最典型就是对佛教文化的包容。对这个新事物,中华文明镇之以无名之朴,既接受佛教文化,又对它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华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让新文明归了原来文明的根,使原来的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更加壮大。

      而在世界历史上,无数的文明不是包容了新文明,而是被新文明消灭,从而消逝在历史长河里。

     将新事物归于旧根,与旧根融合,从而归根曰情,不辱以情。

      在近代中国最危机的时刻,中华文明也是容纳了西方先进文明,并且中国化,使其归根,和中华文明融合,产生了适合新时代的先进的中华文明。
      当新的文明建立,天地将走出危机,走出低谷,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这就是“天地将自正”。

从数学危机看无名之朴

      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两次危机来理解这一章很是恰当。


     数学最初的数,只有自然数,也就是0和正整数。
      随着减法的需要,比如有一只羊,却需要两只羊,差一只,就有了负数。
     负整数和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再后来,因为分配的需要,比如十只羊,分给三个人,就有了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发展到这个阶段,在西方出现了一位大牛人,叫毕达哥拉斯。堪称当时数学届的王者,老毕认为“凡物皆数”,也就是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与有理数对应。有理数之外的数是不存在的。
      可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却根据老毕最牛的数学成就“百牛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发现了根号二这个无理数。
      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不肯承认这个事实,甚至杀害了希帕索斯。
      这就是数学史上有名的“数学第一次危机”。
      在任何一片天地里,都会产生“新事物”,如何面对这些新事物呢?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新出现的“无理数”,镇之以有名之朴,认为新事物是异端,残酷镇压,结果自取其辱了!

      反观第二次数学危机,就处理得很好。

      微积分诞生以后,理论并不完备,牛顿,莱布尼兹等一批大神,没有一个敢认为自己的微积分就是完美的,都能发现或者接受新理论,直到极限理论的诞生才最终解决第二次危机。

     这些数学届的大神们,都是对新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所以 没有自取其辱。
      只有将这些数学天地里产生的新理论,都归根于数学,数学才能一直向前发展,数学的天地才能不断扩大。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伽利略,哥白尼,都被镇之以有名之朴。结果那些镇压他们的人,都成了科学史上的大反派。
      当科学届真正做到对新生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科学才获得了大发展。

     都说我们中国产生不了科学,其实道文化,不缺乏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科学精神。之所以中国没有让科学大发展,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儒家统治思想后,镇之以儒家的有名之朴,扼杀了无数“化而欲作的科学发现”。正因为曲解摒弃了老子“道”的本意,才背离了科学的精神。
      儒文明,不能镇之以无名之朴,走到最后,必然受辱。
      中华文明的根不是儒文化,而是道文化,所以每一次儒文化的兴盛都遮蔽了道文化的光芒,每一次中华文明遭遇危机,道文化都会挺身而出,拯救中华文明。
道经后记:
       从2017年11月,开始决定认真读一读《道德经》,到2019年6月,一年半时间,读完了《道经》部分,写了84篇读书笔记,收获很大。反转了许多从前的理解,特别从第十章开始改读《帛书老子》,越读越是豁然开朗。
      接下来继续读《德经》部分,《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不再用《道德经读书笔记》,改为《读帛书老子》,正好从第一章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