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固定投资冰火两重天,偏光片行业供需未卜

 奥维睿沃 2021-01-29

偏光片的固定投资速度跟不上面板的扩张速度,导致偏光片供不应求,偏光片厂商高喊涨价。但是面板行业处于下行周期,面板厂利润大幅下滑,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亏损,而固定投资会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外商与陆资偏光片固定投资出现冰火两重天,未来偏光片供需比例走向未卜。

短期供应失衡,偏光片企业高喊涨价

2018年由于超高世代面板产线逐渐量产、55寸/65寸/75寸放量等多因素叠加,面板大尺化趋势越发明显,全球面板出货面积继续增加。然而作为液晶面板关键材料之一的偏光片从201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了谨慎扩产阶段。这导致了偏光片供需比例持续走低并最终在2018年Q4开始进入到了供需矛盾的爆发期。偏光片尤其是大尺寸偏光片缺货尤为严重。

2016-2020年偏光片供需比

Data Sources:AVC Revo    Unit:%

在此情况下,偏光片厂商高喊涨价似乎也成为了定局。2019年开年后就有偏光片厂商高喊涨价要超一成。2019年连续两个季度偏光片都有涨价,最新的一轮涨价过程中各尺寸偏光片的平均涨幅在4%左右。针对32寸这种小尺寸偏光片则由于前期的超跌反弹涨幅居前。整个偏光片行业在供需关系这个无形的手操纵下似乎开始走向欣欣向荣的方向。

面板价格继续下跌,偏光片盈利能力堪忧
   
此前偏光片厂商已经处于低利润或者亏损运行,虽然偏光片厂商在此轮的供需风波中得到了涨价的空间,但是面板价格持续下行,偏光片厂商的盈利能力仍受到挑战。

在整个面板供应链中,光学膜材占了极大成本比重。在这其中可以简单的分为背光膜材与偏光片两大部分。目前背光膜材中棱镜片国产份额持续上升;扩散片国产面积份额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而其他光学膜材国产程度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这部分光学膜材成本压缩空间极为有限,且背光采购还可以由整机代工厂完成,早已不是面板厂成本压缩的方向。
     
因此,偏光片成为了历次面板价格下跌过程中成本压缩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各面板厂商均对于偏光片价格施加极大压力。涨价前32寸等较小尺寸TV面板偏光片早已进入实质亏损的阶段,头部偏光片厂如LG,三星等全面退出,只剩下以台系为主力的厂商亏损经营。此轮涨价32寸偏光片虽以超过8%的涨幅居前,但是盈利空间依然不大。55寸及以上等大尺寸面板偏光片虽然部分可保持盈利,但是目前自身产量以及功能性膜层持续处于缺货状态,此轮平均涨幅仅3~4%,且对应面板盈利空间更为有限。
    
目前,各面板厂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全部放出,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几乎全部面板厂都陷入亏损的境地。费用与成本管控成为了接下来一整年甚至更加长一段时间里面板行业的主题,随着此轮TV面板价格上涨接近尾声,其他尺寸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在此情况下偏光片厂商依然会极为尴尬。虽然从行业集中度上看偏光片厂商的集中度更高,但是实际上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要远远的高于下游面板厂商。目前广泛存在于行业内的RTP/RTS形式在绑定了客户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同时下游面板厂商对其产品结构与库存节奏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偏光片厂商对于面板的议价能力并不高,尤其是在技术合作这种方式在大陆出现后,偏光片厂商的议价能力被进一步削弱。

固定投资冰火两重,陆系资本或成掌控方

不同于面板扩张期时较为宽松的融资政策与平稳的经济形势,自2018年开始全世界越演越烈的贸易战造成了现在经济形势与政策的极端不稳定。同时,面板下游的各消费电子终端也处于底部状态。这个时候进行扩张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许是机会也或许会因为杠杆效应而陷入深渊。2019年是偏光片供需最紧张的一年,但是目前日韩等传统头部偏光片厂商的投资却十分保守。除LGC 在广州依然有1490mm产线下半年量产外,其他新量产产线实际上都由锦江系控制。

杭州锦江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向来战绩颇丰,集团本业虽为垃圾回收、电解铝、化工等非电子行业,但是其在资本市场上曾多次出手国资背景企业。目前锦江系已经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整合了盛波、三利谱、奇美三家偏光片。目前大陆的昆山奇美二号线,三利谱合肥、盛波深圳等超宽幅产线均有锦江集团资本。目前锦江系已经形成了由日系厂商提供技术、传统偏光片厂商实际运营、锦江集团提供资本这种结构。就在近几日,以有色金属为主业的正威集团也公布了海安100亿偏光片项目,除此之外浙江预计还会公布一项陆资偏光片项目。

如果照此趋势发展,陆系资本后续很可能像今天的液晶面板一样成为世界偏光片产能最大的控制方。当然如果按照产能分布来看,大陆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偏光片生产基地。而在2021年之后的偏光片行业,供需关系是否会进入一个新的不平衡,或许会成为行业的一个新问题。(文/奥维睿沃高级分析师张金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