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人旧光阴里的取暖神器

 云中龙0617 2021-01-30

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熜),除了神仙就是我。(音同“cōng”),是皖南山区的徽州农家最常见的“工艺品”了。为了抵御严寒,徽州人因地制宜,以木柴燃烧后的炭火作为御寒的燃料,装入器具中,或放于家中的厅堂内,或随身携带。

 火熜的外筐采用传统竹编技艺编制而成,里面安放一个土钵子或者用铁皮制成的内胆,内胆里放些火炭,火炭上面盖一层煤灰,加上一个铁丝盖,再在外筐的耳朵上插上一副火筷,就可以惬意地拎着它走东窜西了。

回眸童年的冬天,“电火盆”、“空调”、“壁炉”等取暖神器还未问世时。自然是每个家庭温暖过冬的必备用品。一个家庭起码要添置2-3个,人口多的家庭还远不止这么点。

奶奶将灶膛里的热灰烬用火钳轻轻捶打着,直至那灰烬变得细密、柔软。而后,拿小铁铲仔细地铲出来,一铲铲撒在已铺满木炭底子的火里。一眨眼,表层的火星熄灭了,成了一摊死灰,而下面的炭已悄然形成燎原之势。这样,火就活了,渐渐变得温暖无比。

拿几个红薯,放在火上,过了一会就热气腾腾了,拨了外面的焦焦的皮,咬上一口,真是无比的香甜。小时候,我喜欢往火里扔黄豆,黄豆回应我的,是一声声短促的闷炸。

让我们在冬日里有了更多的温暖和寄托

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把一切有可能性的东西,扔到火里去烤、去煨。等有香气溢出时,赶忙从火里刨出食物,还没拿稳又丢开了,手指捏住耳垂大嚷,烫煞,烫煞。后来,我们吃出了经验,板栗、花生,甚至牛皮糖,都能在火上开个小灶。品种可谓日新月异,花样翻新。

这些个打牙祭的吃食,成了记忆里寒冬最温暖的惦记

整个冬季,便不再那么了无生趣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乡下烧柴火的人家少了,家家都盖起了崭新的楼房,这样的老物件也会越来越少,逐渐被电暖器或空调所代替。但不管怎样,它们曾经陪伴和温暖过无数徽州人度过无数个冬天。所以,火熜对于许多徽州人来说,是对故乡里冬天最值得怀念的一种有温度的物件。

听奶奶说,火原来还是徽州人结婚的嫁妆之一。光影婆娑里,鞭炮声劈里啪啦响起,有爆竹的碎屑沾在了火熜上。那火的把上亦是贴了红彤彤的喜字,送入红彤彤的新房,守望着红彤彤的幸福。

老家冬天的记忆,在这一瞬苏醒。老人拎着火,找了个有阳光的墙角蹲下,从怀里掏出烟杆,就着烘笼里的炭火吃旱烟,眯眼深吸一口,吐出。

女人们凑在一起,就着火的温暖,家长里短,一脸的笑意,像在诉说着一段曾经的岁月。放了学的孩子们把火提到院子里,踩着火熜坐下,嗑南瓜子,看小画书,享受温馨的时光。

这些都是记忆里最常见的场景。

有了火的伴随,说说笑笑中,寒冬就过去了。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了,火慢慢渐行渐远,终归会化为家乡那一抔灰白的炭灰。趟过时光的河流,用火取暖的情景渐渐成为过去式。

来源:徽州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