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伤寒论》解读——26-28条

 幽默的数据线 2021-01-31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26)

这一条是论述服用桂枝汤,大汗出,伤津耗气,邪传阳明经的证治。

上条服桂枝汤,大汗出,是表证未罢,脉变洪大,证不变方也不变,仍用桂枝汤。本条同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但伤津耗气,邪传阳明,证情变为“大烦渴不解”。条文中的“大烦渴”有两重意思:一是心烦加口渴;二是烦为渴的状语,形容口渴的程度,非常严重。这一条与前一条用对比的方法叙述,是三个小发汗的插笔,目的是辨清治太阳病的桂枝汤,邪不离太阳与邪传阳明的要点。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棉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 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知母、石膏清热生津;人参、粳米、甘草益气养阴,和脾 胃,滋生津液,固正气以防大汗出、津气败脱。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 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这一条是论述风寒之邪郁于太阳之表化热的轻证以及治疗。

本条成无己未注解,历代注家意见有分歧,问题在于“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三句与上下文不相关。

现代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脉微弱不是微脉和弱脉,而是对浮紧脉而言的,也就是脉的浮紧之势略有减轻,也反映寒邪已有化热之势。“此无阳也”,根据成无己对 161 条“无阳则阴独”注为“表证罢为无阳”。可见“无阳”在此指伤寒表实证,故不可再用麻黄汤发汗。刘老费尽心机找到了“无阳”的答案,并且批评有的注家错误地把“无阳”解作亡阳。但是他忽略了用桂二越一汤也是发汗法,虽然制其小,但方中仍有麻桂,这就与仲景文中的“不可发汗”不相符,把“脉微弱者”的解释大打折扣了。

日人丹波、喜多村二氏都说此属于倒装句。条文应当是:“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我同意此二人的看法,“脉微弱”是对表证的浮紧或浮大而言的。如 25 条,虽有“脉洪大者”,仍用桂枝汤解表,那么这条“脉 微弱者”也表明不是表实脉,而是里虚脉,告诫我们不可发汗。关于“此无阳也”,我赞成刘老借成无己的佐证,“无阳”是无表证的意思,而不是历史某些注家解释的亡阳。

细读此文,言证简略,参以前贤,日人丹波、喜多村二氏都认为本条与 23、25 条都为桂枝证,经日失汗,以致邪郁。三条意有互发,而以 23 条言证最详,25 条言证甚略。例如,23 条说“得之八九日”,是约略之词,其余两条亦谓具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三证叠言,而桂二麻一汤省略“寒热”,但言“如疟状”,桂二越一汤言“寒热”而省“如疟状”。至于 23 条的“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后两条亦包括。然而以上三条症状,虽然同为太阳病,应微汗,但以时日的浅深、病情的轻重、郁热的程度各不同,故出三方斟酌使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以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五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云起婢汤。

本方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桂枝汤解表邪,桂枝、麻黄解在表之风寒邪气,石膏清里之郁热,小制其剂为表里双解轻剂。其二,本方为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并小制其剂而成,用桂枝加麻黄解表开郁,加石膏清阳郁之热,属辛凉解表之法。前面认为表邪迁延日久,在表之风寒邪气有部分入里化热,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外,推测还有烦躁、口渴等症。后者认为,病至此已迁延日久,邪气也衰,但风寒之邪不解仍郁于表,故热多寒少,在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都不合适的情况下,只能选此方,辛以透表,凉以解热。得麻桂辛温,得石膏辛寒,则成辛凉解表。后世从刘河间开始用这一法治疗温病初起,清代温病学家创辛凉解表法,出辛凉解表方。至今,很多医家沿用辛温药加辛寒药治疗风寒化热表证,有一定疗效。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本条是太阳病误治后的一个变证,变为内有水郁而发热。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表明表证依然存在,但不为主证。“无汗”是因水气停留心下不能作汗,并非中风而又伤寒的表证无汗。既然有表证,为什么不先解表而后利水?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本证内有水停为本、为急,外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表,通过利水,表邪随之散除。正如唐容川说:“太阳之水下行,则气外达而头痛发热除。”

历史上各注家对去桂、去芍药的看法各有不同。成无己折中,不提去桂、去芍药,认为是桂枝加茯苓、白术;《医宗金鉴》认为去桂是去芍药之误;日人丹波氏认为《医宗金鉴》不可从。而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去桂不去芍药,理由有二:一是本证为水郁发热,《神农本草经》曰:“芍药主利小便。”二是桂枝为血分药,但能发汗,不能利水。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本方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为君,甘草、生姜、大枣和脾胃以助利水湿,同时芍药、甘草可缓头痛和心下微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