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传统丧葬礼仪与慎终追远

 QDLF888 2021-01-31

          传统丧葬礼仪在中华大地传承日久,从周代至于近代大体未变,堪称迄今世界上最为源远流长的丧葬仪式。

     传统丧礼中的许多仪式都包含致敬达哀和教化后人的苦心。据说当下有人提议要把3天丧礼改为一天,这是最愚昧无知的提法。

     传统丧礼规定三日敛,《礼记·问丧》的解释是“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大意是说,父母去世,儿女悲痛欲绝,哪能马上就放到棺材里埋掉呢?孝子心里盼着父母能够再活过来,三天之后没有复活,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也就可以入棺了。

      今天还经常在媒体上见到死者在火化场复活的消息,可见古人的担心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经过三天的祭丧举哀,丧亲之痛得以宣泄表达,创伤的心灵得以逐渐抚平。这是历经千年总结的实践经验,居然被后世说成封建迷信。我不清楚这样的人是何居心。

    传统丧葬礼仪  还包含着慎终追远的人文道德价值。

      生死是人生大事,父母为骨肉至亲,为了安顿好父母的后事,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完备的丧葬礼仪,作为子女礼敬父母最后的礼节和义务。

    就其内涵而言,传统丧礼是为了表达思亲孝亲之情的需要,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其中的仪式都指向事死如事生的生命体验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长远考虑。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亲之情是人性中的珍贵内容,也是培养更为高尚情操的基础。

       传统祭丧礼,正是为了护持和涵养这一道德的根本,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根本动摇,再大的树木也会枯萎死去。

   我们举个例子,对于孝的践行,古人深刻的认识到尊能很好的体现孝。爱比尊在行使孝的效果上次一等。尊与敬是相通的,敬与谦是相连的。谦与卑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尊长辈敬是最好的态度。谦是实现敬的把柄。 谦的打开姿势是卑,也就是放低自己的身段。尊卑可不是不可逾越的,里面有谦,有敬的实践考量。而爱却远远达不到这种层次。

              因此,传统葬礼不是迷信,不是“四旧”,而是文化,是礼俗,是人们表达孝亲之情的有益仪式,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有人依然将传统丧葬礼仪与封建迷信划等号,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无知,也是对于华夏礼乐精神的曲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