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膈下逐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阿根212 2021-02-01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元胡3克,甘草9

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每早、晚2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肿块疼痛,痛处不移,卧者腹坠等病证。

王清任列“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

积块: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亦不论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肚腹血瘀,不发烧。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小儿痞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痛不移处: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卧则腹坠: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肾泻:五更天泻三两次,古人名日肾泻。言是肾泻,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人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付可痊愈。

久泻: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加减】若血瘀气滞较甚,正气不衰,可适当加三棱、莪术;积块日久,血络瘀结,中气大伤,运化无权,饮食大减,消瘦脱形,是为气血耗伤,津液枯竭,血瘀气机不利之象,应加党参、西洋参、茯苓、白术等补益正气之品;若湿痰内生,痰食互结,痰瘀互阻,气机不畅,腹部有条状物出现,可加大黄、槟榔、半夏,以增加化滞通便,使气机通畅。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以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以加大化瘀软坚,补益扶正之功效。

【方论】膈下逐瘀汤主治膈膜以下、上腹部血瘀病证,以及泄泻等,主要适用于膈下血瘀所引起的两胁肋及腹部胀痛,且痛处固定不移。膈下逐瘀汤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为基础药,几味药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五灵脂人肝经,味咸性温,散瘀止痛,通利血脉;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去血分瘀热,可散积中之瘀;方中再配香附、元胡、乌药、枳壳,增强疏肝行气止痛之攻效。全方以活血化瘀和行气药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

【医论】王清任设立膈下逐瘀汤主要针对膈以下、脐以上的血瘀证候,从所治之证开列条目分析,积块、痞块、痛处不移等多是有形之肿块。王氏认为肚腹积块都是气血运行不畅,血管内出现瘀血,从而凝结成块。这种认识只是一家之见,不够全面,这是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达不到精确的科学性。中医学认为积聚多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

机,积是有形结块,往往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可谓脏病;聚是无形气聚,往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可谓腑病。如《难经·五十五难》载述:“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一般认为,聚病较轻,为时尚暂,故易治;积病较重,为时较久,积而成块,故难治。由于难治,王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膈下逐瘀汤。

虽然积与聚有区别,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从病理而论,聚以气机阻滞为主,积以瘀血凝滞为主。然而,气滞日久,就可导致血瘀形成,产生瘀血凝结之积;有形之瘀血结块,亦必阻滞气机,故积与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但也有一定联系。故此,王氏的膈下逐瘀汤在活血祛瘀药物的基础上,配伍香附、乌药等行气药,从而增强了逐瘀之力。

积证、聚证在治疗上均可选用膈下逐瘀汤。王氏指出:“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说明治疗积聚,还应辨证施治,随症用药。应根据轻重缓急,积块大小,病程长短,正气强弱,灵活用药。同时还强调,该方克消作用较强,不易多服、久服,一般为病去停药。

王氏论述积块这种证候,基本否定了以往对积聚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敢破敢立的精神可佳。但是,这是一人所见,错误甚多,只作我们学习的参考。实则历代认识积聚的科学性很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景岳全书·积聚》载述:“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

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张氏医通·积聚》篇论述更为详细,指出:“李士材曰,瘤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根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经曰:壮则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洁古云:壮人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竞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审知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人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

大凡积聚之证,按其病理与症状不同,分别为积证和聚证。但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滞成聚,日久血瘀成积,由于病机上不能绝对划分,故前人每以积聚并称。为了临证便于掌握辨证施治,医者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主要表现、伴随症状等,辨明虚实的主次。若气滞血阻者,予以理气活血;血瘀为主者,予以活血祛瘀散结;若正气已虚,应采用扶正祛瘀法;若病

久正气大伤,又当补益气血,培本为主,攻邪次之。由于气聚可导致血瘀成积,积久正衰较甚,聚赘正衰较浅,所以在气聚阶段应予及时治疗,以免聚而成积,终属难治。由于历代治疗积块疗效欠佳,强攻易伤正气,攻之无力不达病位,气机不畅又难以消积。故此,王清任设立膈下逐瘀汤,在活血祛瘀药的基础上,配伍行气止痛药,使之通畅气机祛除瘀血,消散积块。

现代病理学观察,肿块一般都有局部缺血、循环障碍的郁血、水肿、组织增生及变形等。应用活血祛瘀药物,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机,疏通气血,消散血瘀,从而使疼痛、肿块消除。积块是有形的病变,现在指肿块、包块、肿瘤等。药理证实,膈下逐瘀汤中的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元胡、乌药等,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并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说明本方的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对肿块的消散确有一定疗效。王氏用本方治腹泻,应该是指有瘀血的腹泻。如过敏性结肠炎与肠结核等,均以腹泻为主证,伴有腹痛拒按、痛有定处等症状,且经屡服健脾和胃、理中消食、温肾固涩等方药不效者,应考虑到久病则瘀这一病理变化,选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容易奏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