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缓解“生存焦虑”的方法,是看到“生活其实是连续的”

 老友手札 2021-02-01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本来是为了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才去工作,可谁知工作着工作着,工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练 ,可“生活”却越来越少了。

这是不是一种挺让人遗憾的状况呢?

而本来想着到了一定的年龄了再卸下“重担”回归生活,可我们又陷入到操心孩子、操心孙辈的境况里,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停下来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

“现在确实竞争和压力都很大,你就不要戳人家伤口、破大家的防了。”

这就有些见外了,毕竟,能写出来这些,就至少需要先破自己的防。

“难道必须都得如此吗”,可能有些朋友的内心中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其实我很理解这种心情,而我自己在有些时候也会想“不行今天就撂挑子吧”、“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我觉得自己还能拯救一下’,指不定就时来运转了呢”。

但其实之所以大部分的我们都需要走这样的路,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如此,而是我们被生理发展和社会现状给决定了。

记得之前跟一位朋友闲聊的时候,她说“我今年太忙了,越忙就越想出去旅游”,我就回她“旅游这件事,你想去就去嘛,又没有谁阻止你”,接着她说“旅游有两要素‘有钱’和‘有闲’,现在我哪个都没有,基本上也就只能云旅游了”。

是啊,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工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工作。

我们可以选择不工作,决定权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可随着一般等价物在人类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就使得我们陷入“需要有足够的钱,才能保证自己活着”的局面。当然了,我们确实可以挨一两天的饿,可时间久了,伴随着饥饿感的增加我们的生存焦虑也会增加。随之,生存本能就会蹦出来保护我们,让我们开始“为了活着而放下之前的天真”。

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确实不用受制于生存本能。

不过也所幸我们受制于生存本能,所以才使得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总是在增加、科技与社会总是在进步、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不断在翻新。

而这时候,我们站在当下的社会面前,看着诸多“有可能拥有的东西”,也便不再满足于“活着”,而开始转而去追求“拥有的更多”、“活得更好”,接着投注在工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就越来越多了。

可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当我总是处于“想要活得更好”、“想要拥有的更多”这些状态里的时候,是否代表着“其实我对自己、对自己的当下、对自己当下的拥有十分不满意”呢?

当然了,这种不满意可能也会以“我值得更好的”、“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凭什么他人可以拥有这些,而我不能”为表现。

而虽然从结果来说“保持前进”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我们总觉得现在不好、总是不满意现在,这就会诱发内心深处的危机,让我们总是处于“不努力未来怎么办”、“现在不多做点,以后可怎么办”、“我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生存焦虑中,并随着我们不断地贯彻这样的模式,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容易焦虑,并最终被焦虑吞噬,要么活在逼迫自己努力从而感知不到焦虑的状况里,要么就再也努力不起来;

同时也还会基于“当下其实没有很差,但自己觉得很差”而诞生出“有时候确实很努力,但懒散与拖延也很多”、“努力着努力着,就会越来越不想努力了”。就好像“生活并没有很差”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可能就有朋友说了“这么焦虑,难道不是因为生存压力很大吗”。

压力确实存在,并且压力确实也并不小。

但是在这个问题里,压力究竟有多大,并不是单纯由压力本身决定的。就比如,如果个体抗压能力不行、爱乱想,还总是想得很负面,那即便家境殷实,他也还是会活在巨大的压力中。所以,“压力是否大”,这是由我们与压力双方共同决定的,并且我们的决定权占大头,就像“你真是太厉害了,经历这么多打击还能这么乐观、还能保持善良,如果我是你,可能早就破罐子破摔了吧”。

那么问题到这里就变成了:

面对当下和未来,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如此的有压力、为什么我们对自己如此的没有信心、为什么不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自己可以逐渐强大起来,然后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或者,就是因为我们进入社会后,面对的是与学生时代完全不同的东西,然后曾经所学基本上用不上,所以才让我们犹如面对巨人的孩童一般,遇到冲突只能往回缩,一点抗争、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小小的我们,面对无限大的生活,也难怪会诞生出那么多的生存焦虑。

“这都20多、30多岁了,怎么能用小小的我呢?”

若增长的只是年龄,而不是智慧、成熟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心智,那即便40多、50多岁也还是拥有不了一个能支撑自己“日常消耗”、给予自己支持与动力的内在。

“那照你说的,我们这几十年不就白活了吗?”

白活了,但也没有白活。

虽然可能几十年的经历,并没有让我们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坚定的内在、成熟的心智,但也还是让我们获得了一些进步。即便这些进步并不能满足当下现实对我们的要求,可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就因为如此,所以说没有白活吗?”

当然不是的。活了几十年,距离当下对我们的要求还很远很远,这确实有那么一点白活了的意思。只是得出“白活”结论的依据,是建立在“每个人每经历一件事、一段岁月,都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并从中收获成长”这样一个过分理论化的想法里。

而现实是,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过程的,并非经历一件事情,就能学到足够的东西、就能把该学到的都学到。

“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怎么不明白了。”

前面的“白活了”,其实代表的是每位朋友在初次经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严重不足,面对不了当下、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走不出自己的困境”后的心声。虽然这份心声也必然伴随着焦虑的增加,但请相信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严重不足”其实代表着在之前我还是挺“自我感觉良好”的,而这时候的自我感觉良好可能是源于:复杂问题都由父母代劳解决了、自己从没真正经历过严肃的冲突、生活本身比较顺利等因素。

我们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自己拥有一个较高的认知,并且多少有了一些自我膨胀。但这时候对自己的认知是不客观的,所以在经历挫折、进入社会、意识到之前与现在大不相同的时候,便会因为这种巨大的前后差距、之前所学现在都用不上等因素的影响,而觉得自己“白活了”。

但其实这里是出现了一种“断档”,也就是:

我的过去与当下有巨大的不同;

我的过去不能为我提供足够的支撑;

我没有从过去中找到能协助我解决当下问题的经验。

可其实生活具备充足的连续性,这种“断档”并不是因为生活本身不连续,而是因为我们没看到其中的连续。

就比如,在我们的眼中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进入社会后要做很多曾经没做过的事情,自己确实也没有经验。可往深处挖掘,我们会发现虽然做的事情不一样了,但还是在过每天、还是在努力做好自己、还是在努力让自己可以过好每一天;虽然看起来经历了很多新东西,但也还是在经历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还是在学习如何调整的情绪;虽然看起来我们接触了很多新东西,但做的事情也还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自我优化”这三件事。

我们之所以觉得前后“断档”,没有连续性,就是因为之前我们看到的东西都太过表面。但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认知能力本就需要一步步提高、因为在之前我们本来就看不到这些。

而就像刚刚说的一样“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严重不足”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拥有大量的可以用于改变的动力,所以很多朋友在这个时候就会逼迫自己学习、逼迫自己努力。

学习与努力当然是必要存在的,可我们依旧不能忽略“前后断档”这个事实,所以在学习与努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用日记、叙事、与他人分享、自我分析、他人协助等方式梳理自己的过去,在梳理的过程中抚平创伤、认识自己、深化了解、增加自信、汲取经验、学习教训、感悟人生,将过去与现在,以及自己的未来串联起来。

这样我们在面对“巨大的当下与未来”时就不再“弱小”,因为我们已经可以从过去找到关于“现在正面对的这个问题怎么办”的答案、找到“自己可能要面对的大概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我自己面对这些问题能做些什么,可以做到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于“我选择了这个解决办法,将对应什么样的结果、将有什么样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我们在面对差异巨大的当下和未来时,还会有非常多的生存焦虑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看得更深、更广,以及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其中不变的地方。而我们看到的越多,能收获的答案、能选择的方向与解决办法就更多。

这时候所有的经历都没有白费、所有的经历都成为了对我们、对我们当下的支撑。这个时候的我们,再去面对差异巨大的当下和未来,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存焦虑。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