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宏观问题与合作困境分析与探讨

 昵称815848 2021-02-01

1绪论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突出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整合教学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紧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业学院。《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集聚优势,围绕装备制造、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等“高端产业”、“产业高端”,联合区域内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学校和高端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若干跨区跨校联合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办学机构。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始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产业学院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与产业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

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本科院校专业学习的类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在《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依托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高校、产业领军企业或是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

国内对产业学院的研究报道较多,主要集中在建设理论、管理机制等方面。钟德仁等人分析了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伍百军提出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师资管理的困境与突破;崔文佳探讨了“螺蛳粉学院”存在的意义;魏志明等人探讨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新型产业学院的理解维度;刘振华等人探索了市场化股份制产业学院建设。检索到的关于产业学院的报道内容对开展本次研究很有指导性意义。

本文的撰写是基于校企合作工作的实际开展,梳理分析在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现实困境,最后从实际的工作出发,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2立足产教融合背景,分析校企合作宏观问题

目前,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政府参与度不高,合作办学力度不够,合作模式成效不显著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产业学院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转型。职业院校兴办产业学院一头热,合作过程会只浮于表面,校企合作的深层次探索道路艰难。

2.1 地区政府参与度不高

不同于西方国家由市场主导的校企合作,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形式机制并不主动,多以政策作为渠道引导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能强化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性地位,但是政策性文件细则覆盖面不够,这让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难去创新和拓展。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目前尚缺乏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合作内容进行指导,缺乏一定的保障体系,缺乏专项调节和监督机制。

政府可以逐步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结合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减免措施,去减免产业学院建设合作企业的税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给与优惠性贷款。这能让企业积极投入到产业学院建设中去,让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够获得利益。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设计多种模式的座谈会,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进入高校的教学过程,使得高校能够为产业培养输送优质的人才。

2.2 产业学院双方办学力度不足

高校和企业基于共同的社会责任来共建产业学院,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共建产业学院时不得不考虑学生学习实践的风险性问题,这和高校要追求教学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存在定位偏差。

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投资者的身份共同治理院校,科学合理的定位并参与到办学中去,提高自身的利益价值,将自身所运行的关系投入到合作中去。高校可以为企业的升级转型与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3 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

校企双方在共建产业学院的时候缺乏长远性的规划,很多是以招生为目的的短期性协议,现有的校企合作形式仅限于高校资金投入、企业设备参与,合作并没有深入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去,合作双方达不到合作的同频共振,这也长期制约着人才培养教学的提升。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校企合作的洽谈与人才全方位的培养,在办学过程中拓宽合作的形式,尝试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来鼓励企业参与到合作办学中来。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环境、行业经验、技术掌握等优势,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实践,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具有多样性。校企双方也可借助行指委的平台,搭建职教集团联盟,共同办学。

3直面共建产业学院困境,深入分析多层影响因素

3.1 功能定位困境

3.1.1 功能定位不清晰

部分院校明知自身专业不强,师资力量薄弱,产教融合能力不足,为了赢得企业方的青睐而盲目跟风去挂牌产业学院,自身基础条件不够、融合能力不足,却又定位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具体服务上又无法给出清晰的服务定位,出现合作中的一头热现象。

3.1.2 功能定位不精确

盲目挂牌的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技术研发能力弱,根本不具备培养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能力,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也缺乏明确的界定。在毕业生就业方向上定位为区域性就业,但是由于院校的本地认可度不高,招生生源地大多非本市或非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让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流于概念。

3.1.3 功能定位缺乏前瞻性

随着国家提出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产业和行业转型发展必然带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具有常态性,但是多数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都是立足于当前实际,高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无法有效匹配就业市场的劳动力结构与层次,出现人才和岗位的错位和缺失。

3.2 人才培养实施困境

3.2.1 实践课程学时不足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才培养,因此,将产业学院课程放入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中合乎要求,但是必然会受到教学部门对课程、学分和学时设置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不能少,基础素养课和基础理论课都不可废除,那么留给产业学院的专业实践性课程时间很有限,无法达到相应技能提高需要的学时数。

3.2.2 课程常态化安排与企业经营变化冲突

行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也区别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受投资、市场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今年疫情期间的旅游行业,企业订单几乎突降为零,那么产业学院内采用“项目制”、“任务式”、“订单式教学”的模式将陷入困境。但是产业学院“课程教学分段式模式”需要相对固定和常态化地展开,这必然会产生教学与企业生产运营难以协同的问题。

4结论与展望

本文梳理分析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时的宏观层次问题,直面建设中的困境,深入分析探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建设区域内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学院是大势所趋,需要地方政府、应用型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开拓,本文的研究内容只是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的一个前端的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能让未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合作更多元、更深入,走得更长远。

(文章选自《辽宁丝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