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已经不再用文言了,那为什么学古诗多于学新诗呢?

 千山小草 2021-02-02

什么事都要讲个哪里来,哪里去。如山川河流,有源头和根基,才能长久。那么作为诗歌,要想长久发展,肯定要注重对传统的传承。毕竟在人类长河中,中国传统诗歌是最古老,传承最久的一种。无论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五古,七古,五律绝,七律绝,词,曲,它的嬗变是一脉相承的。它更适合中文诗歌的特点,也尽显合理完善。如果一个人想写好中文诗,不从几千年的底蕴中去获得启发,不去闹明白中文是怎么回事,而完全想当然去发明,写什么新诗,甚至搬着英文,日文的诗歌理论或规律去写所谓新诗,或许能哗众取宠一时,却是没出路的。

打个最不恰当的地方,中文诗好比吃火锅,你能学印度人用吃手抓饭的方式下爪吗?

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它是特有的语言组成的特有的形式。也许一句话在散文小说领域都是病句,但在诗歌中却是合理的存在,如: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要用散文来按正常语序翻译,就文理不通。又如:白发三千丈,于理就行不通,但诗歌就是可以存在,并形成奇异之美。

因为,诗歌讲究意会,往往无法言传。它是个人极致体验与精神的高度契合。你一旦用其他形式或文字翻译,往往便失其味了。又如: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这是风人体,一语双关,通过采莲的辛苦,说了另一层含义。“莲”和“怜”音,它是用了这个机关,在说爱情的苦恼。你若用散文从字面直接翻译,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当你把它翻译出外语时,你能在英文中找到“莲”和“怜”的单词发音相同吗?如果找不到,这句诗的风韵就翻译不出来的。

同样,那些外国诗,在他们的语言中是相当好的,但一些固定的特点和规律,用另一种文字去表达时,往往是无法体现出来的。除非二次加工,可二次加工,根本就不是原诗了。

中国新诗的产生,其实就是这种二次加工。而这种二次加工是可以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如郑振铎和冯唐译泰戈尔的诗,天差地别,你能说你是在读泰戈尔吗?

诗歌是讲秩序的。它的文字排列、格律,体裁都是很明确的,不是混乱的。否则你读来诗不诗,文不文,不知它是啥,迷迷糊糊的。对于诗歌来说,这是一种羞辱,也是一种讽刺。

可新诗创作的蓝本多源自于二次加工,这种二次加工是混乱的,无序的。那么它虽以新的形式打破了旧的窠臼,却缺乏建设性,只有破坏性。不破不立是对的,而只破不立是没救的。

中国最早写新诗的国内是沈尹默,国外是胡适。可他们都是始乱终弃,半途而废,最终回到古诗的道路,因为他们只有破坏的依据,没有建设的依据。他们只知道破,不知怎么建。建来建来怎么也不合适。看来,吃火锅还是不能用爪子,你也无法把火锅改造成咖喱饭,还得老老实实的用筷子。

新诗正因为缺少建设依据,导致今天的诗坛四分五裂,山河破碎,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导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像莫浅浅,刘傲夫,实在不像话。

诗歌要有建设性,就必须有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想写好诗,还是认真对待文言古诗。那里我们诗歌万里长城的基础啊。

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古诗的学习,不然是自毁万里长城啊。几千年来,只有今天的诗歌,会在诗史上像个笑话,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如何从文言古诗找到建设新诗的启发,完成新诗华丽的嬗变,能与唐诗宋词一脉相承,并驾齐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光荣的象征,那是需要英雄与天才的。这个就不是人能左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