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比

 申达人 2021-02-02
对比是摄影构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两种存在差异的形式进行相互对照、比较,以此突出一种形象,强化一种效果,帮助摄影者表达主题,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对比可分为内容上的对比和形式上的对比。内容上的对比,如新与旧、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等;形式上的对比,如形体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远近对比等。

 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我们才能够去辨识它们, 分清主次。摄影中寻求对比,其实就是寻找差异,并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这种差异艺术化。比如色彩之间的对比非常丰富,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的变化都会产生色彩的对比。饱和度高、明度强的黄色或红色,相比柔和的中间色或浅淡的其他色彩,就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果尝试将三原色和中间色进行表现,就会在画面中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不同色彩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对比效果,比如互补色组合,其对比最强烈,容易产生紧张感;而邻近色组合形成的对比看上去就柔和许多,容易产生柔美平静的感觉;暖色系和冷色系的组合,容易产生动感效果,因为暖色有前 进感,而冷色有后退感,所以冷色多作为背景色来加以运用。 

明与暗是摄影画面中常用的一种对比关系。明暗对比是指利用景物明暗的差异进行对比的一种表现手法光线可以产生明暗,景物自身也具有影调的深浅明暗关系,摄影师在用光和处理景物影调时,需要明确主体地位,寻求明暗对比,以此表现画面的节奏、韵律,或营造硬反差、软反差,或展现高调、低调等不同的视觉效果。

 摄影是平面造型艺术, 我们利用明暗对比,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还有利于在画面中展现各种影调效果。如强烈的明暗反差(强烈的直射光照明)可以形成硬调,柔和的明暗反差(柔和的散射光照明)可以形成软调。如果将明亮的景物放在一起,尽量消除景物的阴影,使明色多于暗色,则会使画面形成明亮的影调,我们称之为高调效果。若将暗的景物放在一起,使暗色多于亮色,则会使画面形成深暗的影调,我们称之为低调效果。若将不同明暗影调的景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丰富的明暗对比,若按一定的规律重复,还会形成明暗变化的节奏感,使画面明暗对比协调,富有秩序感。 

明暗对比常用的手法是以明衬暗,或是以暗衬明。比如以暗背景衬托亮主体,或是在景物的局部细节中巧妙安排明暗对比,使景物富有层次变化。我们在使用侧光刻画景物表面的质感和纹理时,较为常见。 

冷与暖

 在摄影构图中,色彩的冷暖是对冷色和暖色的总称。光谱色中的红、橙、黄等色,有着热烈、温暖、凸进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暖色;青、蓝、紫等色,有着深沉、寒冷、退缩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冷色。色彩的冷暖变化在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色温会使光线产生冷暖,当我们使用高色温值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拍摄,会产生暖色调效果;而使用低色温值在高色温的光线条件下拍摄,则会产生冷色调效果。

 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经验积累的一种联想认知,比如红色火焰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当我们看到红色时就会联想到火的温暖,所以把暖色调景物安排在画面中,会给人一种亲近和温暖的感受。海水或蓝天则会让我们感到凉意,当我们看到蓝色时,就会联想到海洋、蓝天,当我们把冷色调景物安排在画面中,会让人感到一种冷漠和距离感。当我们把冷色调的景物和暖色调的景物并置在画面中,则会产生暖色调向前冲、冷色调往后退的运动感,这种色彩的进退感是“热胀冷缩”在颜色视觉上的反映。在构图中,利用冷暖对比可以有效突出不同景物间的距离感。

 此外,色彩的冷暖具有相对性,尤其是混合色,对于它们的冷暖判断是不稳定的,要看具体的色彩环境和光线情况,甚至不同的观察者会产生不同的冷暖感觉。例如橘红色,如看成是偏黄的红,则暖意降低,如看成是偏红的黄,则暖意升高。一般情况下,明度高的色彩看上去较冷,明度低的色彩则显得较暖。而周围环境的色彩也会对主体色彩的冷暖感产生影响。 

我们受画面色彩的影响,或感到舒畅,或感觉沉闷,或感到亲近,或感觉疏远,这是因为画面中的光线、色彩、影调、形态等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比如色彩的冷与暖,我们一般喜欢暖色而疏远冷色。在这幅画面中,冷与暖、亮与暗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视觉张力,而蓝紫色的薄雾则渲染了画面的空间意境。 

有物体就有大小,物体的大小变化是大自然的基本现象。大小对比主要是运用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来进行对比和协调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画面上,物体体积的大小是相对的,只有在大小体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比较。摄影师在拍摄时可以调整物体的远近距离,或使用广角镜头改变物体的大小尺寸,并通过夸大形象的方法突出主体。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已知尺寸的物体作为观者测量的依据,比如人物、自行车等,在这些人们熟悉的物体的对比下,观者自然会对主体大小做出准确判断。

 运用物体的大小对比可以强化透视关系。如果是大小不同的景物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则容易出现大的一边视觉感过重,小的一边视觉感过轻,画面看上去不均衡的情况。此时,可以将小的一边空间留大,或者增加小物体的数量,以便在视觉上保持均衡。

 在构图中,大小景物的有效配置有助于画面形成节奏感和秩序感,突出画面主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距离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远近物体的大小不同来预知的。比如湖边排列的小船,尽管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小船在大小体积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近景中的小船在视觉上却比远的那条船更大,这样小船在空间上的大小递减就清楚地表明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即使画面中被摄体自身的大小尺寸相差很大,但其比例关系仍能明显地反映出空间深度感。例如,前景中的花朵尽管看上去比远景中的树木大很多,但是生活经验会纠正这种视觉感受,我们不会认为花朵真的会比树木大,明白只是背景中的树木距离花朵和相机很远。 

疏和密

要想拍摄好照片,并不在于拍摄的内容有多么新奇,而在于我们能否在平凡的景物中发现新奇。水面上稀疏分布的水草,如果不能用审美的眼光给予关注,将很难发现其中蕴藏的美感。摄影师通过景物的疏密安排和对称的倒影,使画面变得抽象,充满了简约的线条美。

 疏与密是指画面内的视觉元素如点、线、面的一种密度分布状态,这在绘画中早有运用,如国画在构图中所追求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效果,就是一种典型的疏密对比手法。在摄影构图中,疏密对比指的是空白与实体对象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所形成的疏密关系。当画面空白处较多时,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就较少,布局会显得疏朗,画面看上去显得空旷、松散、轻盈、淡雅;当画面空白处较少时,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就较多,布局显得紧密,画面看上去显得紧迫、拥挤、急促、浓重。此外,疏密对比能够简化画面,形成秩序感。通过疏密对比的处理,可以化零散为整体,将无序变有序。所谓疏而不散,密而不乱,张弛有度,均衡有序,是疏密构图的精髓所在。疏不是隔离,密不是无序,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与密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才是一种成功的构图方式。比如拍摄一片树木,林立的枝干看上去形体单调,且层层叠叠,毫无秩序。此时若对树木进行归纳处理,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使树木的形体富有变化,并在画面中形成疏与密的有机分布,便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舒适感,这便是一次成功的构图。 

虚与实

虚与实

 虚与实是影像的两种状态,实是指画面中影像清晰的部分,虚则多指画面中影像模糊的部分。在构图中,我们往往会使主体清晰,将陪体、背景等虚化,通过影像的虚实对比突出主体,渲染氛围,表现主题。虚实对比讲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效果。在确定了画面的主体后,要着重处理画面中的虚化部分,以衬托清晰的主体。营造“虚实”的手法有多种,比如运用景深,或利用薄雾、烟云等天气条件,抑或控制快门速度。

 很多摄影师喜欢将虚实对比应用在内部景观或近景拍摄中,起到突出主体、表现空间的作用。对于虚实现象的认知,来自我们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当我们专注于眼前的景物时,会发现周围的景物变得模糊,而将视线专注于远处景观时,眼前的景物又会变得模糊不清。在摄影画面中,景物的远近虚实效果与我们人眼的这种视觉感受具有异曲同工之效。不同的是,摄影画面中出现的这种虚实变化来自照相机合理运用。通过控制照相机的快门速度,可以对景物高速凝固或低速虚化,从而产生虚实影像。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镜头光圈大小、拍摄距离的远近和焦距的长短对虚实效果产生影响。 

色彩对比

在彩色摄影中,我们通常将色彩进行对比协调,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等特性来彼此衬托,以实现突出主体的目的。色彩的对比可以是强烈的,也可以是柔和的。比如将色彩反差大的景物放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将色彩反差小的景物放在一起,对比效果就会显得柔和。我们可以在大面积的同类色中安排对比色来活跃画面,也可以运用如红与绿等对比色来形成鲜明的画面效果。色彩的对比形式有多种,可分为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性 色对比、和谐色对比等。

 1.补色对比。补色的色彩属性迥异,对比性很强,容易使画面产生冲突,需要在画面布局中有意协调,比如淡化对比,这在内部景观和花草拍摄中尤为重要。

 2.同类色对比。同类色是同一属性色彩在明度上有所差异。同类色对比柔和能营造柔和、平静的画面意境,但也易导致刻板、单调的画面效果。因此,在色彩表现中要运用其他元素作适当的丰富和调节。

 3.中性色对比。绿色是一种中性色,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色彩,大面积绿色会对画面色调产生影响,比如绿树下的景物容易偏向绿色。此外,大面积绿色容易产生单调的画面效果,要想打破其单一性,可运用不同的光线和其他色彩丰富画面。

 4.和谐色对比。自然界的色彩千变万化,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复杂的存在,相互影响。在色盘中,相邻的色彩是和谐的,但如果相邻色都很艳丽,它们之间也会相互冲突,如鲜红色与明亮的品红色。我们在画面布局中,要知晓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分清主次,剔除破坏画面基调的色彩,并在对比中寻求和谐的秩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