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简史》(3):图腾之谜:华夏子孙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安可儿 2021-02-02

 【卷3

蜀地多大泽,常生龙。声如雷,性凶猛,善飞。蚕丛训之,呼之能应,以为坐骑,故名应龙。

龙之善战者,应龙也。应龙者,祖龙也!

蜀者,上目下龙,盖纵目与应龙是也。此二者,皆华夏图腾,传之于世!

图腾之谜:华夏子孙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作者:龙天霸

一、龙的传人

一直以来,我们华夏民族都在传承和崇拜两大文化图腾,一个是龙文化崇拜,还有一个就是纵目文化崇拜。这两大文化图腾崇拜,其实就来源于蜀山文化。在最早的甲骨文里,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龙,即喻指纵目和应龙。今天我们先来谈龙文化崇拜,下期再说纵目文化崇拜。

我们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华夏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图腾。虽然全国各地都挖出过各种各样姿态各异的龙,但如果我们去问专家: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要顶礼膜拜的那条龙到底是什么龙?我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可能还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回答得上来,这就是他们把猪也当做龙的原因,还美名其曰为玉猪龙。

龙的传人,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这话说了有几千年,可我们竟然都还不知道自己所膜拜的那条龙究竟是什么龙,是不是觉得有点悲哀?

在这里,我要正式告诉大家,也向全世界正式宣告:

我们华夏民族所顶礼膜拜的那条龙不是普通的龙,不是恐龙,更不是什么玉猪龙,我们所崇拜的那条龙叫做应龙,那是我们真正的祖龙。

二、对龙的认识

长期以来,特别是从民国到现在,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收藏界,在对龙的形象的认识上存在着一种主流看法:

1)在形象上,认为所谓的龙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各类记载而臆造出来的品种,就是把多种动物的特征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龙的形象。

2)在时间上,认为龙的形象的具体完善是在宋代。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里称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时宋代著名画家董羽也认为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两者大同小异,所以大家认为龙的形象是在宋代才开始完善的。

3到了明清,龙的形象就更加具体丰满起来,而且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明代出现香草龙、过墙龙等;清代出现正面立身龙等。在《本草纲目·翼》中则记载为:“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这就让龙的形象和功能更加丰富起来。

龙为臆造,成于宋,盛于明清,这种观点迅速成为主流并流传起来,得到了民国时期和现在多位权威专家的认同,特别是得到了史学界和收藏界的权威人士的认同。

红山文化C形龙

1971年在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发现了属于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还有1984年在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同属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两者距今有5000年。于是考古界和收藏界一致认为,这就是华夏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所谓的龙其实最早来源于猪,于是美名其曰为玉猪龙。

但没过多久,1987年在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用蚌壳堆积的龙虎形状,距今6500年。于是大家就开始迷惑起来,因为仰韶文化的龙形象比红山文化还要早1500年,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仰韶文化发现的蚌壳龙形象也更接近我们传说中龙的形象。

仰韶文化蚌壳龙

 这是怎么回事?龙到底是臆造还是真有其物?十二生肖里其他11个动物都是真实存在,难道就只有龙是虚构臆造的?我们所崇拜的那条龙到底是什么龙?

这个疑问一直到1986年在三星堆一号坑发现了一条青铜龙才得以解开。这条青铜龙不但与传说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而且与各类史料记载相符,正是千百年来我们华夏子孙到处寻找的那条龙。

三、三星堆青铜龙

三星堆青铜龙的发现,是我们华夏民族在龙文化崇拜上最为伟大的事件,因为我们终于知道自己所崇拜的是哪条龙了,不会再被一些专家所忽悠了。

三星堆青铜龙发现后,却不知何故,一直以来四川本土专家们在三星堆青铜龙的研究上并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得到更多的讯息,也没有判别出这条青铜龙的伟大意义,于是就被一些权威专家嗤之以鼻,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

根据《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介绍:这条爬龙柱形器通高40.5厘米,顶部有一龙,龙口大张,露齿,有胡须。头上有犄角一对,犄角内侧又有小角一对。身下垂于器后,两后爪紧抓器壁两侧,尾后卷。(见下图)

三星堆青铜龙

 三星堆研究院的肖先进和邱登成两位老师曾在《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一文中介绍,据《三星堆祭祀坑》披露,除神树上那条著名的青铜龙而外,单体的龙及龙形饰共出土了28件,蛇残件有10件。神树上的龙,“马面头、辫绳身、人手爪、刀状羽翅”,其他龙及龙形饰的造型也多具有头似马面、饰刀状羽翅的特征,与其他地区同时期文化龙的形象迥异,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这里,我估计这两位老师可能也不知道这条青铜龙到底是什么龙?为什么身上会有刀状羽翅?所以就把文章的重点放在研究马上面去了,重点论证了马与龙的关系,甚至蛇与龙的关系。

当时我看到这里,差点笑出了声。要知道,经过这么久的研究,我才明白,三星堆的青铜器其实都是写实风格,并非臆造。也幸好这两个专家不知道应龙,不然我怎么会成为全球第一个发布华夏祖龙是应龙的人。当然,这也不能怪这两个专家,毕竟这些东西也只有我们蜀山的人才能弄明白。

当年我老师曾对我讲过,应龙善飞,有闪翅。当时我是云里雾里,还问过什么是闪翅。当时老师就说,闪翅就是羽翅,就如蜻蜓的翅一样。我估计他也没有见过,所以多年来就这么藏在心里,直到我研究三星堆时才明白过来。

关于应龙是翅还是翼,这是判别应龙的最重要依据所谓翅膀翅膀,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翅是翅,膀是膀,能飞的叫羽翅,有骨头有肉的才叫膀。应龙有翅,是羽翅,也叫闪翅。至于大家所熟悉的《侏罗纪公园》里那种有翅膀的恐龙,有骨头有肉,就叫翼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选》记载:“天有九龙,应龙有翼”,就是说应龙是翼。但三星堆青铜龙的出土,直接证实了蜀山的传说并不虚假,应龙并不是像翼龙那样有翼,而是羽翅。

至于有些资料说什么龙修炼500年就成为角龙,角龙再修炼1000年就成为应龙。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角龙是角龙,角龙永远不会成为应龙。就跟猴子一样,无论怎么进化,它也不可能变成人。女娲娘娘那么本事,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蛇身修炼成龙身。

应龙是我们华夏的祖龙,三星堆青铜龙的形象就是应龙的形象,就是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所顶礼膜拜的那条龙的形象。

黄帝乘龙图

四、应龙本是坐骑

在研究过程中,我曾经有所疑问:应龙是蜀地本土所产,还是蚕丛自己带来的。后来,经过研究,我更偏重于应龙是蜀地本土所产。因为蜀地本身就盛产龙,出现应龙并不奇怪。自贡恐龙成群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应龙,也有资料叫黄龙,跟其他的龙一样,应龙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在被纵目人驯化后,能量更加强大,不但可以成为坐骑,而且也是最有力的帮手,就如《阿凡达》里面一样。应龙的最早功能就是成为坐骑,这一点我们在很多记载中都可以发现:

《淮南子》记为:“(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说明应龙也曾经做过女娲的坐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为:“(夏启)舞九招,乘二龙,云盖三层”,这里也说夏启以应龙为坐骑。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这也说明应龙也曾做过黄帝的坐骑。

五、应龙成为战神

在各种各样的龙里面,毫无疑问,应龙最为善战,主要原因就是他善飞,具有典型的空中打击能力。在被纵目人驯化后,应龙的能力肯定更为强大,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的代名词,也成为当时人们膜拜的对象。所以在伏羲时期,就以龙纪官。

我发现很多资料和专家对“以龙纪官”完全是牛口不对马嘴,南辕北辙。其实所谓“以龙纪官”,就是用龙的名字来区分各类官职和功能。就如韦小宝里面的天地会是以“堂”为名一样。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搞行政的就叫青龙,搞文化的就叫黄龙,守城门的就叫黑龙等。

关于伏羲“以龙纪官”,《竹书纪年统笺·前编》说伏羲“立九相、六佐,制九州”。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则在介绍时说:“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太庭为居龙氏,治屋庐;混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这个是按照功能划分。

此外,该书还记载:“(伏羲)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这个是按照惯例区域划分。

当然,在所有官职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管军事的,那就叫应龙。

我见过很多资料在说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把杀了蚩尤的应龙说成是一条从天上来的应龙,这是完全错误的。这里杀蚩尤的应龙其实就是一个人,就是黄帝集团主管军事的大将军。至于他到底是谁,这个以后我们会在黄帝时代再详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