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思考一个问题的三重根(或学术研究的三重根)

 牛虻01 2021-02-03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依我个人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甚至于连门都没有入,但是我还是想要谈一谈学术研究的三重根。     

古人云:“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对于这么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说来,自然要本着十分严肃的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详实的数据资料,严密的逻辑推理,对一个问题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其中还要处理好对反对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期达到自圆其说,对于支持者,则应谦虚对话,各抒性灵。

“不自由,毋宁死”,对于任何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说法,都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思想的独立,言论的自由。就其物体而言,则要通过耳鼻口眼心五观来认识,从而获取最原始的信息形成感觉经验;就其事而言,则要通晓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事情的发展脉络,从而找出自主之见;就其说法而言,则更需要有自己的一孔之见,既然大家的说法同为主观思维的产物,那么有什么样的理由能够让我们停止思维呢?

所以,大家同为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应该没有学术偏见,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没有年龄大小的差别,也没有权威平庸的偏见,更没有学术歧视,学术对话要成为可能。

依我看,不外乎两点:第一、搞学问应该人人平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第二、能够认真聆听,聆听是学术对话的前提,不论何人何时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都应该以谦逊的态度耐心地听完或者读完他们的心声,如若没有功夫,起码应该尊敬学术性的观点。

如前所述,说的比较正式些,则会是学术研究,莫要怪我大言不惭,至少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我的言论有没有道理,这又是他话,另当别论。在我要谈论学术研究的三重根之前,休要怪我对学术研究领域佼佼者之大不敬,望列位能够海涵,作为一家之言,尽管有得罪之处,或者是有不知天高地厚之处,我还是要说,我一定要说,我非说不可,因为这是我的言论自由,你可以不接受或者赞成抑或支持我的观点,但是你没有权力阻止我说出我的想法,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所说:求知是每一个人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拥有一切,而是凭着后天的努力才逐渐地拥有一切,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才不断地求知。正如苏格拉底自知无知一样,自知无知才是他真正的智慧所在。

因而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来可以把自己供起来,让人人来指责,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二来吸引志同道合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真诚地希望我的这一初衷不要在有些人眼里变质,我实为诚惶诚恐!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放开胸怀,开拓视野,作出公正的合理的理性的判断,我首先作一下自我批评,目的无非是要让尔等可以平等而客观地聆听我的心跳。

作为一名无名小卒,我首先不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分子,顶多算做想要跻身这一行业领域的一疯子而已;其次我也不是某个行业某个方面的佼佼者,既没有高等文凭也没有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什么文章,唯独对言论自由感兴趣的好事者罢了;其三,我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之后,更不是名师出的高徒,我就是那沧海之一粟,天地之间的一鸿毛。一无是处的我,今天想要说几句话,希望有人能够听一听,这就是我对大家最大的奢求,在这样一个时代,不知道能有多少人去注意墙角的尘埃,角落的风景。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明白的,就应该说明白;凡是说不明白的,就应该对其保持沉默。”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聪明的你明白我的言外之意与否,限于能力,不便多言。如果你没有明白,那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在于你要明白我对于学术研究三重根的看法;如果你明白了,那再好不过,因为这样以来你和我的距离将越来越近,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我的心跳,我就在你的身旁,理解学术研究的三重根则会势如破竹。

下面进入正题,开始探讨思考一个问题的三重根(或学术研究的三重根)。

什么是三重根?对于这个命题的定义如何下,其本身就是作为一个三重根命题之一要义的论据而存在,也就是我所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范畴的研究。

要想准确地把握三重根这一命题,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忌讳急功近利,过度支持,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地理解它们;第二、忌讳故意曲解,极力贬低,想方设法排斥而不让其存在第三,可有可无,冷漠视之,不大表现出想法来,尤其是此种作为,实不为学术研究者所应有的胸怀。如果作为一个学者,倘不能接受前面所说的要求,则很难进行学术的交流,至少很难与我进行对话,而且我前面也曾说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聆听是学术对话的前提,故而学者要注意自己城府的修养,修身才能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至于究竟什么是学术研究的三重根,一时我也很难说明白,所以不要着急着知道它是什么,因为当你问我它是什么的时候,我自然会告诉你它是什么,就在我们讨论学术研究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它进行范畴的研究,也即学术研究的第一重根。

当我们经过反复的讨论,一致认为它是什么的时候,界定了它所是的范围,则会出现为什么的问题,即,它为什么会是它,“它”这个指称与实际的它相符与否,我们给它下的定义何以可能,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还是主观的理性思维,还是客观存在?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学术研究所要解决的第二重根——历史的研究。

最后,当我们研究了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之后,我们不能作无用之功,这个世界上不会没有目的因和动力因而存在的事物,“我是我所是”,因而,我们还要讨论它所存在的目的因和动力因,也就是学术研究的第三重根——功用的研究。

总之,学术研究的三重根也就是事物产生、存在、发展的辩证统一的一条线,学术研究的三重根,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么一个范式,清楚这一范式之后,则本文的思路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接下来我们一一探讨所谓的三重根。(接下期)

(本文创作于8年前,由于原文将近2万字,故分四期来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