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回大寨

 冬歌文苑 2021-02-03

回大寨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

我是在“农业学大寨”热火朝天的年月里参军入伍的,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我的家乡平定县与大寨所在的昔阳县毗邻,那些年,大寨就是山西的标志,因此,我在许多战友的眼中就是大寨人,因为有了大寨,作为山西人都感到骄傲。其实,参军入伍前和服役期间我没有去过大寨,大寨一直是我向往的精神圣地。

作为经历了热火朝天“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代人,去一趟大寨,看看大寨的梯田,看看虎头山、狼窝掌,见见老一辈大寨人,亲耳听听他们当年战天斗地的故事,是多年的心愿。退伍后,去年五月,有了去大寨的机会心里很高兴,对于我来说,去大寨,应该说就是回大寨。

大寨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地形高低起伏,山峰连绵不断的山区小村。相传在宋朝时,因大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

解放前,大寨荒山秃岭,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朝不保夕。解放后,大寨人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贾进才、陈永贵、郭凤莲带领大寨人不等不靠,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整山治水,致力于农业生产。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起了层层梯田。劈山筑坝建水库,修渠引水保丰收,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曾高度概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和大寨精神闻名全国。

如今的大寨是一个森林茂密,庄稼旺盛,多业并举,瓜果飘香,池水波光,新居林立优美的公园山村。 

质朴的民风

昔阳县人对全国人民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的情怀。我们在昔阳县城一坐上前往大寨的班车,就受到热情优待。“你是到大寨去的吧,坐到这里眼宽!”先上车的一位大姐就把靠近窗户视界开阔的座位让给了我。

受地形影响,昔阳的公路不宽,但车流量却很大。路上的行车循规蹈矩,礼让三先,各自小心翼翼地走着。听那位大姐说,这里的车从来都是主动避让交通班车和参观旅游的车辆。一到大寨,我们就看见了那棵过去在课本上读过的老柳树。它依然是那么郁郁葱葱,尤其是那些刚爆出的嫩绿枝条被早上的阳光一照,更显得生机勃勃。大寨的村头路边可看见摆着当地产品的一些摊位,象征虎头山的布老虎是乡亲们用手工缝制出来的,底端还绣有“大寨留念”的字样,很是吸引人。大寨的街面地幅狭小,但村里摆摊设点的老百姓没有一个占道经营。那些摆摊的人都是在自家门口位置,一点都不影响车辆的行驶和人员的过往,人车流动显得井然有序。

在大寨买东西,不用担心上当受骗。看到老者淳朴至诚的表情和姑娘小伙们笑如春风的脸庞,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说话温柔,待人热诚,你立刻就会受到他们的感染。甘心情愿地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说话办事,情不自禁地掏腰包,拎上许多特色产品。当然,你尽管挑选,没有中意的你也可以大步走人,摊主们依然会礼貌地与你说声再见。

大寨乡土气息极其浓郁。大寨,虽然曾经名噪一时,但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纯朴。尽管家家住上了别墅式建筑,但房舍间、田园上、话语中,仍是普通的山乡风情。临街的晋东山区特有的窑洞民居,挂着“炕头旅馆”、“窑洞饭店”。大街小巷随时随地能看到乡村的标志,感受到艰苦奋斗的气息。住窑洞、吃农家饭、睡炕头,成为大寨吸引游客的一亮点。据说许多游客已经在宾馆入住了,却还要特意到窑洞饭店里吃顿家常便饭,睡睡炕头,感受一下质朴的民风。


风光秀丽的生态公园

在她开的店里有幸见到了宋立英老人。宋立英是大寨历史上第一个女党员,据她介绍,老愚公贾进才是她的丈夫。这一对革命老夫妻是大寨领班人陈永贵的好“搭档”,是艰苦创业的功臣,在大寨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如今老愚公已经长眠在自己曾洒下汗水的虎头山上,89岁的宋立英在自家的街门口开着一家专营旅游商品店。她是大寨村的第一任妇女主任,先后担任过大寨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昔阳县妇联副主任,山西省妇联副主任,1978年当选第四届全国妇联执委委员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评为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与宋立英老人的简短交流,了解到她共有两男两女,四个子女,大女儿和大儿子在外省工作,二女儿在太原工作,小儿子在身边照顾她的生活。她说,现在大寨村每月补助五、六百元,县里每月补助二、三百元,每年有八、九千元的补助,保证生活所用,自己的穿戴,都是儿女惦记换着花样买,如果生病,有农村合作医疗作保障,身边的小儿子早已有了水电暖齐全、宽畅明亮的二层小楼。

我想象宋立英这样的名人肯定是享受某种优待的,通过了解才知道,宋立英享受的和其他村民一样的待遇。她说,村里一百多户人家,除少数老人不愿意离开旧居外,大多数人家都住进了由村里提供个人购买的水电暖齐全的独门独户的楼房,好多人家有了汽车。小孩考上大学有补助,毕业回村就业有奖励,人人有事做,家家有财产性收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已普及,老人领取养老金,幼儿免费入托。

四十多年前的大寨,是响彻全球的名字,陈永贵、贾进才、郭凤莲、宋立英曾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回大寨有幸见到宋立英老人,倾听宋妈妈的一席话,和宋妈妈一起合影,激动万分,高兴之至。

言别老人,望着与我母亲同龄的宋妈妈钦佩不已,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吃苦耐劳、敢于承担,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宋立英是大寨妇女、中国妇女的骄傲。

中午时分,我们在半山腰的柏油路面上下车,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沿着自下而上延伸的公路行进。正值五月,眼前的虎头山是满山的树,路边的树上不时传来鸟鸣的声音,漫山遍野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彩蝶在花间飞舞,小溪潺潺流向远方……身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仿佛融入一幅美丽的山乡图画。

改革开放后,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九十年代初,郭凤莲重回大寨,新的两委班子创新求实,谋篇布局,利用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景则景,发挥长处,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从单纯的农业经济走向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先后兴办煤矿、水泥、运输、养殖等十多家企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大寨牌核桃露、小杂粮、白酒、羊毛衫成了知名品牌,开发旅游景点20多处。五百多人的小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实现利税数千万元。人均收入近两万元,多数人住进了楼房。从1993年开始,老人们按月领取养老金,孩子们上学不交学费,考上大学发给奖学金,农民种地实行“五统一”,全体村民就医有了医疗保险,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取1000元以上的公益金。产业发展,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用双手建设着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寨是最早退耕还林的山村之一。大寨人因地制宜,在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了树,虎头山上漫山遍野长满了数十种树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已经被浓郁的树木覆盖。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光秃的山坡映衬下的层层梯田了,山峦林木绿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超前的生态环境理念,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享有了“森林公园”的美誉。

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大寨的发展变化,大寨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附近山上修建、修葺了文化馆、展览馆,设计雕刻了反映大寨历史变迁的雕塑群,把老辈人使用过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具、炊具等物件以及广泛搜集的一些珍贵图片资料陈列展示。先后开辟了周恩来总理纪念亭、虎头山森林公园、狼窝掌梯田、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陈永贵故居、郭沫若诗魂碑等景点,营造出了优美的旅游环境。成为山西省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日接待量多达数千人。旅游已成为大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寨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和金牌旅游地。


陈永贵,大寨人不会忘记的人

陈永贵故居是大寨老旧的农家院落,两孔窑洞,三间厢房。最吸引人的当数炕头边上一个老式的电话机,这意味着他特殊的身份。“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这副贴在街门上的楹联,道出了主人传奇的一生。

陈永贵一个农民,走进中南海,又复归于平民。1986年3月去世,魂归故里,骨灰一半撒在农田里,一半安放在虎头山上。

解放初期,当地有首歌谣形容了大寨之穷:“扛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刚解放,全国穷,因自然环境恶劣,大寨更穷。全村由数千块组成的700多亩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全年无霜期只有五个多月,亩产量只有七八十斤;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荒山秃岭,下雨成灾。就是这样一个绝对贫困的地方,后来却造出了名震一时、旱涝保收的“海绵田”,粮食产量跨过了黄河,越过了长江,群众有了饭吃。这种翻天复地的改变,离不开陈永贵。

1964年的中国农业,经过了大跃进带来的满天卫星和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如何尽可能地依靠农民自身来发展农村和农业,1964年3月底,毛泽东在他停靠在邯郸的专列上听取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的汇报。从大寨10多年粮食产量不断跃升,到陈永贵带领大寨抗击1963年特大山洪灾害,当听到大寨独创人人自评,又相差无几的“评工记分”法时,毛主席饶有兴味地提起了战争年代根据地实行供给制,几十万人过平均生活,不讲物质刺激,而靠革命精神激励而干得很好的故事。在“大跃进”被证明走不通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比大寨更好的范本了。

1964年6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一次扩大会议上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靠自力更生。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8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规划时又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后来,毛主席从“反修防修”的高度发出最高指示:“农业学大寨”。

1964年12月21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发出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使自己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走向全国。周恩来在报告中对“大寨经验”作了系统、全面的概括,他明确提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五十年代后期那种靠假、大、空搞“穷过渡”、刮“共产风”,不是要学习的榜样,而靠苦干、实干,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夺取好收成,才是真正应该学习的。学大寨运动很快就在全国展开,并且产生了许多学大寨的典型。1965年9月,全国产生了50多个大寨式的先进典型。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就是在“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中开凿而成的。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陈永贵作为大寨的火车头人物,也成就了今天的人们不能理解的辉煌。

1969年4月,在中共第九届全会上陈永贵被选为中央委员。1973年中共中央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走入权力峰巅,大寨和学大寨运动也同时被推到了顶端。陈永贵虽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但却不转户口,不领工资;农民身份的副总理,古往今来仅此一人。陈永贵生活俭朴,他一生用的,不及一套名牌西服的价格;一生吃的,抵不上阔绰的一桌饭钱。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公务回大寨,为节省一晚一元二角的宾馆住宿费,他回村里的旧家一个人住宿,他说“正是因为花的是公家的,我才舍不得!”

大寨人不会忘记他。从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上千万人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农业学大寨持续了15年之久,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之一,这都是因为有了陈永贵。1986年3月后的一天,大寨人默默地从北京八宝山把这位老人的骨灰接回来,安葬于虎头山上,完成了大寨人的心愿。只要为老百姓办事给群众带来过幸福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在大寨展览馆里,能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大寨的历史和陈永贵的功绩;大寨人为陈永贵修建了墓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无不说明了陈永贵在大寨人心中的位置。尽管农业学大寨在文革时期,加入了“阶级斗争”的成份,“农业学大寨”从生产实践走向意识形态化等等。人们终究会历史、全面、发展地看待这一切。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这山下边……”大寨,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了大寨这个名字。时隔四十多年,来到大寨,登上虎头山,寻找大寨人昔日的足迹,梯田葱绿,林木郁葱,水库波光,一幢幢楼房散发着现代化气息,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山村公园。

大寨几十年的发展史,贯穿了党的领导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贯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金子般的财富。

坐在离开的车上,久久回望大寨,怀着对历史的追忆走进大寨,带着对现实的触动走出大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崇尚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保持艰苦奋斗的传家作风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进。

“四季常青,四季青;

岁月悠悠,岁月新。”

愿大寨的明天更美好!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玉庆,男,山西平定人,从军多年退役。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新疆日报》《喀什日报》《冬歌文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