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知世故而不世故

 冬歌文苑 2021-02-03

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鬼谷子

天地是飘摇的逆旅,昼夜是光阴的门户。庄子曾言:“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纵使忽然而已,其间也上演着各种人情世故的戏码,繁华落尽,生命归墟,才曲罢戏终。而人与人的接壤,避免不了“世故”二字。

“世故”一词在这里我取其“世俗人情习惯,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之意。鲁迅曾在《南腔北调集》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可见,“世故”也需要一个尺度。

然,尺度何来?

杨绛说过:“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他们的“知世故而不世故”来源于丰富的知识素养,有些文字给予的精神指引和慰藉,是物质条件无法满足的。就如我喜欢的《西游记》里面的一句话:“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如果是西游是一场朝圣之旅,那么每个人心中的灵山就是世俗无法浸染的圣地。灵山依在,信念不灭,即使世间纷扰万般,世人皆爱论是非功过,看透人生百态却看不清自己,我们也能固守本心,做到“不世故”。由此,我觉得知世故而不世故确是一种最冷静的智慧。

明白世故之炎凉,通晓世事之变化,有的人却依旧能保持一颗初心,不变成世故圆滑之人,这本质上是一种选择。就如写作,愤青大多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缺失了对方法的探索和途径的分析。文字如果只是为了“发泄”内心的私欲,就失去了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曾写过:“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这里的判断我趋向于理解为“批判”。写作中,如果我们尝试去了解人性,了解世情,但我们不用“世故手段”去证明自己的原则,知世故而不世故,我认为是一种最善良的成熟!

诚然,成年人的社会并不如小孩世界的容易。小孩子的喜怒哀乐直率而天真,作为保护的对象,小孩子的顾虑不多。长大后,做人办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接受着社会各种生存“指标”的标准化改造,甚至在工作中做好本分工作回到家里,往沙发一个葛优躺,长辈也会适时教导你人情世故,比如多出去和别人聚聚、不能顶撞领导、逢人要懂得说好听话等等……人情世故,什么时候统一了行动定义?每个人处事的人格化,具有独特性,这也正是社会以及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本质需求。《菜根谭》里有句话:“方圆处世。”为人处世,无非三种情况,方,圆,或兼而有之。方者,如唐代谏臣魏征;圆者,有乾隆年间和珅之流。我们知晓人情世故,却不能被世故捆绑。小时候守规矩的孩子,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最本真的夙愿。岁月可以磨平一个人的棱角,却无法抹去一个人的初心,长大后的我们,不能逐渐成为小时候的自己最厌恶的样子,我们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但不去左右逢源。而虚伪圆滑更不能算是“高情商”的代名词,因为真正的“高情商”建立在懂得人情世故的基础上,让人感到真诚温暖,兼有自己的底线,保留自己的初心。我一直很喜欢自己写过的一句话——这社会并非没有底线,它以你我为底线。故而,知世故而不世故,其实是最成熟的天真!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世界之大,大到包容了不同种族和信仰的生命形态。世俗人情是我们生存的一面镜子,做不到智慧,可以选择善良。善良不得法,可以保留曾有的天真。不妄自菲薄、不哗众取宠、不矫揉造作,对所有事物乃至金钱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观点,不张扬、不浮夸,意在成长,乐在其中。如此醒悟一生,岂不更好?

插图/作者提供

作家简介

汤燕萍,笔名密拉吾爱,昵称密拉。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云霄作家协会会员。现于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学生称之为“密拉老师”。爱好古典文艺学,喜欢有故事的人,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业余时间进行网络小说创作,陆续在起点网发表《朝颜暮骨》《密拉诗经故事》《断想钩沉》等作品,并且在《泉州青年报》《漳江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过散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