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正:近十年日本学者的中国禅研究成果

 又一民 2021-02-03
内容提要

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禅宗史的研究水准之高,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笔者将其始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研究划分成四个阶段。在对于前三个阶段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之后,笔者将第四阶段——即从1991年至今的十余年中,日本学者撰写的学术专著、论文之题名,以发表年代先后为顺序,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提供给中国学界同仁。希望能以此促进日中两国学界的学术交流,达到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禅宗史 敦煌遗书 日本学术界

勿庸讳言,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禅宗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无疑是极其巨大的。以松本文三郎所著《达磨》(1911年)—一书为标志,日本学术界拉开了中国禅宗史现代研究的帷幕。回顾从1911年至今的九十多年的历程中,以笔者愚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1年到1925年的十五年。
第二阶段:从1926年到1955年的三十年。
第三阶段:从1956年到1990年的三十五年。
第四阶段:从1991年开始至今。
 
如果说松本文三郎的《达磨》一书意味着第一阶段的开始,那么忽滑谷快天的《禅学思想史(上)》(玄黄社,1923年)和《禅学思想史(下)》(玄黄社,1925年),就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作为第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注意到:日本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只是,道宣撰《唐高僧传》(667年成立)、流通本《六祖坛经》、道原撰《景德传灯录》(1004年成立)等几部有限的传统传世资料。因此,笔者以《禅学思想史下》的出版之年——1925年,作为划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分界线。  

胡适于1930年出版的《神会和尚遗集》,无疑吹响了向第二阶段进军的进军号。铃木大拙开日本学者利用敦煌资料之先河,他于1939年出版了《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安宅佛教文库)一书。在这本书后,他以附录的形式(《达摩的禅法和思想及其他》),首次利用了敦煌资料对达摩的禅法和思想的解明作出了尝试。而宇井伯寿的巨作——禅宗史研究三部曲,即《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第二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41年)、《第三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43年),和铃木大拙于1951年出版的《禅思想史研究第二》(岩波书店,1951年)一书,则是整个第二阶段的代表之作。笔者个人认为,第二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日本学术界已经开始注意到敦煌出土的禅宗文献给历来的禅宗史研究所带来的无法估量的冲击,并且已经开始主动地把敦煌禅宗文献导人禅宗史研究中来。可是,敦煌出土的文献资料的数量极其庞大,被整理校订的,还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全面运用敦煌禅宗文献来研究中国禅宗史的工作,还只能是停留在点与点的状态。距离初期禅宗史的全貌解明,还有很漫长的路程。 

关口真大于1957年出版的《达摩大师的研究》(彰国社)一书,标志着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禅宗史的研究,由第二阶段迈人了第三阶段。因为,在这本书里,关口真大已经很明显、很自然地运用敦煌出土的禅宗文献资料,来与传统传世资料作对比。敦煌出土的禅宗文献对中国禅宗史研究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日本学者们的重视。经过日本学者的不懈努力,《慧能研究》(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大修馆书店,1978年)、《敦煌佛典和禅》(榇原寿雄、田中良昭编:《讲座敦煌8》,大东出版社,1980年)、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大东出版社,1983年)、铃木哲雄《唐五代的禅宗——湖南·江西篇》(大东出版社,1984年)、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山喜房佛书林,1985年)、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的研究》(大东出版社,1987年)等等,一大批足以称之为各个专门领域的代表之作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回顾整个第三阶段,应该不难看出: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已知的敦煌文献,经过以中国、日本为首的各国学者们的不懈努力,陆续被整理归类,并从中发现了大量在中国大陆已经散佚的珍贵资料。显然,这些资料成了推动中国禅宗史研究的起爆剂,日本学者已经纯熟地运用它们,去尝试着解明那一段已经无人知晓的初期禅宗史,并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柳田圣山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法藏馆,1967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对于敦煌遗书中的禅宗文献的研究,也由研究初期的点,进而连成线,再而发展成面,而至全面收获。田中良昭的《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就标志着当代有关禅宗文献的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

正是通过这些前辈学者忘我献身的努力,整个中国禅宗史的研究,在现存已知资料的前提下,其框架结构已经近乎完成,甚至让人感到已臻极限。正是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状况,从而决定了始于1990年第四阶段的研究方向与特征。依笔者愚见,第四阶段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立足于现存的研究架构,在不断完善现有的学说的同时,也向纵深和横向发展。例如:试图解明成为禅宗思想源头的经典;给日后日本禅宗所带来的影响;与中国的其他宗教的关系等等。

(2)立足于现存的研究架构,进一步合理化,更细致地分门别类,总结归纳,为后来学者提供方便,也更便于被一般民众接受。例如:有关禅宗史研究的工具书、入门书的编撰;禅宗语录的现代语翻译等等。 

(3)通过对现存资料的更慎密地研究,对学术界的定论提出质疑,从新的不同的视点出发,来重新审视禅宗历史;或是从批判的角度,对禅宗思想乃至佛教整体,提出批判。 
为了便于中国学者对于日本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动向,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下面就将笔者所收集到的,日本学者们在1991年以后至今的十几年中的主要论著、论文,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如下。基本收录原则是:研究专著部分,不收录属于学者论文集类型的单部作品;而学术论文部分,将收录范围限定于中国禅宗史,特别是初期部分。  
(一)研究专著 

1993年
椎名宏雄:《宋元版禅籍的研究》,《学术丛书禅佛教》,大东出版社。  
古田绍钦:《禅入门》,《佛教人门系列》,春秋社。 
阿部肇一:《禅宗社会和信仰——续中国禅宗史的研究》,近代文艺社。  

1994年
田中良昭编:《禅学研究入门》,大东出版社。
松本史朗:《禅思想的批判性研究》,大藏出版。

1997年 
高崎直道、木村清孝编:《新佛教的兴隆——东亚的佛教思想Ⅱ》,《东亚佛教丛书》第3卷,春秋社。
印顺著、伊吹敦译:《中国禅宗史——禅思想的诞生》,山喜房佛书林。
冲本克己:《禅思想形成史的研究》,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研究报告》第5册。  

1999年  
铃木哲雄:《中国禅宗史论考》,山喜房佛书林。  
柳田圣山:《禅佛教的研究》,《柳田圣山集》第1卷,法藏馆,论文再录。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柳田圣山集》第6卷,法藏馆,复刻版本。 

2000年
何燕生:《道元和中国禅思想》,法藏馆。
西口芳男:《(禅门宝藏录)的基础性研究》,花园大学国际禅研究所。  

2001年  
永井政之:《中国禅宗教团和民众》,内山书店。 
伊吹敦《禅的历史》,法藏馆。  
柳田圣山:《禅文献的研究》上,《柳田圣山集》第2卷,法藏馆,论文再录。 

2002年  
铃木哲雄:《宋代禅宗的社会性影响》,山喜房佛书林。

2003年
田中良昭编:《{宝林传)译注》,内山书店。  

(二)学术论文 

1991年 
田中良昭:《敦煌本{六祖坛经)诸本的研究》,《松冈文库研究年报》第5号。 
小川隆:《荷泽神会其人与其思想》,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69号。 
伊吹敦:《北宗禅的新资料——有关被视为金刚藏菩萨撰的{观世音经赞)和(金刚般若经注)》,《禅文化研究纪要》第17号。 
伊吹敦:《有关(大乘五方便)的诸本——从文献的变迁看北宗思想的展开》,《南都佛教》第65号。  

1992年
古贺英彦:《关于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心偈》,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0号。  
伊吹敦:《{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和荷泽神会》,三崎良周编《日本·中国的佛教思想和其展开》,山喜房佛书林。  
伊吹敦:《关于{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宗教研究》第65卷第4号。  
伊吹敦:《有关(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的依用文献》,《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1卷第1号。
伊吹敦:《从{般若心经慧净疏)的改变看北宗思想的展开》,《佛教学》第32号。 
伊吹敦:《摩诃衍和{顿悟大乘正理诀)》,《东洋哲学论丛》创刊号。 
伊吹敦:《摩诃衍禅师与“顿悟”》,《禅文化》第146号。  
河合泰弘:《北宗禅和五方便》,《曹洞宗宗学研究》第34号。  

1993年 
椎名宏雄:《北宗禅的戒律问题》,《戒律的问题》,溪水社,修改论文再录。
松本史朗:《{金刚经解义)和神会》,《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4号。 
古贺英彦:《{坛经)杂识》,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1号。
伊吹敦:《关于(心王经注)的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2卷第1号。 
伊吹敦:《有关(心经)的思想》,《亚洲的文化和思想》第2号。  
伊吹敦:《{心王经)的复原——根据汉文断片和粟特语译文》,《亚洲的文化和思想》第2号。  
伊吹敦:《关于{心王经)——被译成粟特语的禅系伪经》,《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4号。 
村上俊:《关于云门》,《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9号。
河合泰弘:《(北宗五方便)和神会》,《曹洞宗宗学研究》第35号。  

1994年 
石井修道:《南宗禅的顿悟思想的展开——从荷泽神会到洪州宗》,《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0号。  
椎名宏雄:《真歇清了撰述的新出资料四种》,《曹洞宗宗学研究》第36号。  
冲本克己:《禅和五戒》,《松冈文库研究年报》第8号。
古贺英彦:《(六祖坛经)研究枝谈》,《佛教史学研究》第37卷第1号。 
古贺英彦:《初期禅宗的祖统说与{北山录)》,《佛教学研讨》第60号。  
伊吹敦:《关于{达磨大师三论)与{少室六门)的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3卷第1号。 
伊吹敦:《{达磨大师三论)与(少室六门)的成立与流布》,《亚洲的文化和思想》第3号。  
村上俊:《“无心”的周边:与顿悟相关联的部分》,《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0号。 

1995年  
椎名宏雄:《{禅林宝训)诸版之系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4卷第1号。
冲本克己:《有关{顿悟大乘正理诀)序文》,《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27号。 
石井公成:《穿透石壁的修禅者与被画于壁上的图——有关壁观的原意》,《佛教学》第37号。 
古贺英彦:《{坛经)敦煌本的传法偈》,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3号。 
伊吹敦:《敦煌本{坛经)的形成——慧能的原思想和神会派的发展》,《亚洲的文化和思想》第4号。 
伊吹敦:《敦煌本{坛经)的形成》,《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4卷第1号。 
村上俊:《佛性的问题:与顿悟相关联的部分》,《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1号。  

1996年  
椎名宏雄:《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的资料价值》,《曹洞宗宗学研究》第38号。 
椎名宏雄:《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45号。 
中岛龙藏:《慧可和向居士的往复书简——初期禅宗思想的课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1册。
古贺英彦:《顿悟的考察·辩宗论》,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4号。
伊吹敦:《围绕(金刚经解义)的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5卷第1号。 

1997年  
椎名宏雄:《{心赋)与{注心赋)的诸本以及系统》,《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28号。 
石井修道:《禅系的佛教》,《新佛教的兴隆——东亚的佛教思想Ⅱ》,《东亚佛教丛书》第3卷,春秋社。
石井修道:《{宗门统要集)与(碧岩录)》,《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6卷第1号。 
冲本克己:《初期禅宗的戒观》,《松冈文库研究年报》第11号。 
冲本克己:《有关(七祖法宝记)》,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5号。 
冲本克己:《有关{禅策问答)》,《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0号。 
古贺英彦:《敦煌本(坛经)研究杂记》,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5号。 
伊吹敦:《南宗禅的诞生》,《新佛教的兴隆——东亚的佛教思想Ⅱ》,《东亚佛教丛书》第3卷,春秋社。 
伊吹敦:《有关由最澄传来的初期禅宗文献》,《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3号。  
伊吹敦:《再论{心王经)的成立》,《东洋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0号。 
伊吹敦:《(金刚经解义)的诸本的系统和古形的复原》,《亚洲的文化和思想》第6号。 
 
1998年 
田中良昭:《(神会塔铭)和{侯莫陈寿塔铭)的出现及其意义》,《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椎名宏雄:《金藏本(景德传灯录)的性格》,《曹洞宗宗学研究》第40号。 
椎名宏雄:《{马祖四家录)的诸本》,《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椎名宏雄:《{佛祖三经注)的成立与诸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7卷第1号。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与“磨砖作镜”的话头》,《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9号。 
冲本克己:《有关求那跋摩》,《印度哲学佛教学》第13号。 
古贺英彦:《神会及其之后的灯史》,《佛教史学研究》第41卷1号。 
中岛龙藏:《有关所谓{二入四行论长卷子)杂录第一——初期禅宗思想的课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5册。 
伊吹敦:《围绕{曹溪大师传)的成立》,《东洋的思想和宗教》第15号。 
伊吹敦:《从初期禅宗文献中看禅观的实践》,《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小川隆:《宗密传法世系再考》,《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衣川贤次:《{祖堂集)札记》,《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松冈由香子《达摩的坐禅》,《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4号。 

1999年  
椎名宏雄:《北京版(中华大藏经)所收禅籍的资料价值》,《曹洞宗宗学研究》第41号。 
伊吹敦:《初期禅宗中的(金刚经)》,《金刚般若经的思想性研究》,春秋社。 
伊吹敦:《慧可与慧哿》,《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8卷第1号。  
伊吹敦:《有关几种被归于慧能的{金刚经)的注释书》,《金刚般若经的思想性研究》,春秋社。<BR>
伊吹敦:《有关菩提达摩的{楞伽经疏)》上,《东洋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1号。  
斋藤智宽:《唐五代宋初的禅思想中的无情佛性、说法说》,《东洋学》第81号。

2000年

田中良昭:《禅宗东西祖统说考——围绕柳田圣山先生的{禅宗东西祖统对照表)》,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9号。 
田中良昭:《初期禅宗中的绝观、无心、无念的系谱》,《平井俊荣博士古稀记念论集三论教学和佛教诸思想》,春秋社。 
石井修道:《围绕“拈华微笑”话头的成立》,同上。
石井修道:《围绕{大梵天问佛决疑经)》,《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31号。 
椎名宏雄:《{宝林传)的异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9卷第1号。 
冲本克己:《禅与三论》,《平井俊荣博士古稀记念论集 三论教学和佛教诸思想》,春秋社。  
古贺英彦:《楞伽宗杂考》,荒牧俊典编《北朝隋唐中国佛教思想史》,法藏馆。  
古贺英彦:《(楞伽经)的如来藏说与{大乘起信论)》,《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5号。 
石井公成:《粱武帝撰{达摩碑文)的再探讨(一)》,《驹泽短期大学研究纪要》第28号。 
石井公成:《粱武帝撰《达摩碑文》的再探讨(二)》,《驹泽短期大学佛教论集》第6号。 
石井公成:《{二人四行论)的再探讨》,《平井俊荣博士古稀记念论集 三论教学和佛教诸思想》,春秋社。  
石井公成:《随缘的思想》,荒牧俊典编《北朝隋唐中国佛教思想史》,法藏馆。
伊吹敦:《禅宗的登场和社会性反响——从{净土慈悲集)看北宗禅的活动及其反响》,《东洋学论丛》第25号。
伊吹敦:《慧可和(涅槃论)》(上),《东洋学研究》第37号。
伊吹敦:《有关菩提达摩的{楞伽经疏)》(下),《东洋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2号。 
小川隆:《胡适博士的禅宗史研究》,《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12号。  
西口芳男:《上图一三八V佛教问答与{顿悟真宗论)》,《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5号。 
井上克人:《初期禅宗中的本觉性思惟——{大乘起信论)和初期禅宗的立场》,《(大乘起信论)的研究》,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  
丘山新、衣川贤次、小川隆:《{祖堂集)牛头法融章疏证——{祖堂集)研究会报告之一》,《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9册。 
松原朗、衣川贤次、小川隆:《{祖堂集)鸟窠和尚章和白居易——(祖堂集)研究会报告之二》,《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0册。 
广田宗玄:《有关大慧宗杲的{辨邪正说)》(上),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8号。 
斋藤智宽:《{景德传灯录)中的禅之构造》,同上。

2001年 

田中良昭:《神会研究与敦煌遗书——附录  神会研究著作目录》,《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12号。 
田中良昭:《{二人四行论)文献研究史》,《圣严博士古稀纪念论集  东亚佛教的诸问题》,山喜房佛书林。 
石井修道:《{四马)考》,《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59号。<  
石井修道:《“四禅比丘”考》,《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32号。 
石井公成:《祖师禅的源流——以老安碑文为线索》,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80号。 
土屋昌明、衣川贤次、小川隆:《懒残(乐道歌)考》,《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1册。  
伊吹敦:《慧可和{涅架论)》(下),《东洋学研究》第38号。  
斋藤智宽:《{传法宝纪)的精神》,《集刊东洋学》。 
广田宗玄:《有关大慧宗杲的(辨邪正说)》(下),花园大学《禅学研究》第79号。
  
2002年 

田中良昭:《{圣胄集)的历史性性格——坛法仪则本(圣胄集)和宝林传本{圣胄集)》,《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60号。  
石井公成:《{秀禅师七礼)试论顺物与普敬的关系》,《驹泽短期大学研究纪要》第30号。  

2003年 
石井公成:《禅宗的先驱——求那跋摩三藏的传记和遗偈》,《田中良昭博士古稀纪念论集 禅学研究的诸相》,大东出版社。  
石井公成:《从老安碑文看中国禅的思想性诸问题》,《东洋文化》。 

另外,关于部分刊载论文的简单介绍,请参看上海龙华寺主办《华林》第3期的拙稿——《日本学术界对于初期中国禅宗史的研究历程》一文。

[程正,1971年生于上海,1993年赴日留学,现为日本驹泽大学大学院佛教学专攻博士后期课程研究生。
http://www./wumin/HTML/7309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