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选文还是选理,这是一个问题……

 sun918 2021-02-04

前几天,一个高一的孩子给我写信。

他说马上就分科了,他有一个女同学,超级喜欢文科,喜欢到骨髓里去。遗憾的是,她的父母让她一定要选理科,理由是理科将来有出息,挣大钱。她很痛苦,他也帮不上忙,不知道如何说服她父母。

所以这孩子求助我,问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回应一下父母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的选课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话题,同时对这个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有主张,还能为朋友着想。在所有办法都不奏效,无能为力的时候,又懂得寻求外在帮助。这正是我心目中好学生的样子。

但有几天了,我一直没有下笔。原因很简单,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小朋友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催促了我一下。他的意思很简单,我和儿子都选择了文科,感觉不也挺潇洒的?他不明白,命运赠与的每一份礼物,暗中都标好了价格。

回头来理一理这个问题。

父母肯定是为孩子着想,这一点毫无异议。那么,父母为什么要求孩子选理科?这个要求有没有道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理科就业面广。

应该承认,父母的提议有一定道理。当年小王子想选文科,我和程老师也不大乐意。在我们眼里,文科乐观、感性、开朗、有趣,理科严谨、理性、内向、固执,这两种思维造成的性格,无所谓好坏和优劣,但我们为何希望小王子选理科呢?

首先,理科就业面广。

在很多人眼里,文科生耍耍嘴皮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虽然有点武断但不无道理。相对而言,理科强调技术,更具有实用性,录取的高校多,理科高校和文科高校的录取差不多是6:4。之所以理科高校多,是与社会需求紧密关联的。理科生就业面更广,就业前景更加看好。

即便不想就业,自己单干,拥有技术的创业者也更具有优势。文科生大佬只有马云,但老马借助外语的优势,其实也是技术。其他的人腾讯、京东、百度、360等等的创办者,都是技术出身。可以说,这些人如果不是技术出身,很可能就不会诞生这些独角兽。

其次,理科行业定价高。

除了就业面广之外,理科的行业定价普遍高于文科。怎么理解?数学老师与语文老师,难道工资待遇不一样?不能这样理解,作为老师这个行业,理科和文科没有任何区别,数学和语文工资都一样。

老师这个行业整体定价不太高。社会对这个行业的普遍认识是,旱涝保收,饿不死,胀不坏。为何旱涝保收?就是不管社会发生多大变化,教师这个行业不会消失,总归有一口饭吃。但吃得究竟怎么样呢?因为教师行业基数庞大,财政负担吃不消,所以只能保障饿不死,胀不坏。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所谓行业定价,是理科和文科专属行业的不同价格差。比如理科的金融类专业,行业定价年薪普遍在50万以上。想要在文科行业定价中找到这样的专业,几乎不可能。理科的码农虽然累一点,工资待遇也是杠杠的,因为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文科专业无法比拟的。

最后,职业和爱好不矛盾。

女儿如此喜欢文科,父母为何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父母认为职业和爱好不是矛盾关系。爱因斯坦闲暇最喜欢拉小提琴,但并不影响他成为全世界最厉害的物理学家。

爱好是爱好,职业是职业。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把爱好变成了职业。把爱好变成职业的人往往不太赚钱。很多人喜欢开一个咖啡馆,有点小资情调,但这往往不赚钱。

写到这里,我悚然一惊,感觉我未能完成这个孩子的重托,好像都在帮父母说话。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让小王子选择文科呢?也有三个原因。

一是生命的意义。

因为刚才父母所想,全都是功利选择,遵循的是实用主义逻辑,还有一种逻辑就是自然主义逻辑,或者说是理想主义逻辑,活得自由痛快,不在乎过高的物质享受,把时间和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儿子当年说,他不想一天到晚就想着挣钱,挣钱,挣钱,忘记了挣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能窄化为挣钱。

我们被孩子这句话打动了,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为我们所未曾经过的。我们不能代替他生活,当然就不能代替他选择,我们只能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孩子的生活道路必须由他自己选择,也由他自己独立承担。龙应台早就说过,所谓母子父子一场,无非就是一次次目送,孩子会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二是职业成就感。

父母认为职业和爱好不矛盾,这自然没有错,但仅仅是不矛盾而已,这还是消极思维。如果喜欢文科,那为什么不选择文科?未来把自己的喜欢转化为自己的职业或者相关职业,难道不更好吗?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的爱好和使命,并且把爱好使命与自己的人生奋斗关联起来,学习,打拼,坚持,越过艰难险阻,获得一次次高峰体验,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未来也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则不疲,不疲则不竭,不竭则源源不断,唯有源源不断的努力和创造,人生才能不断创造辉煌。

国家这些年不断强调中学生就要进行职业规划,原因即在此。注意,职业规划不是看未来什么职业挣大钱,而是看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借此来规划一个人的人生。

三是成为稀缺性人才。

如何打破父母所说的行业性定价?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能否成为某个不挣钱行业的稀缺性人才。

所谓稀缺性人才,就是在这个行业中,你具有独特性,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无法被替代。如果能如此,那就不是行业定价你,而是你给自己定价了。

即便做饿不死、胀不坏的老师,你也可以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当你独一无二,你就拥有了巨大的选择权,也拥有了定价权。

我有好几位朋友,被广州、深圳等城市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安家费好几百万,年薪暴涨,远远不是我们普通老师所能想象的,这就是稀缺性人才的价值。

所以,我想对那个女孩说,最重要的是,你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的爱好仅仅是大众性的喜欢,还是刻骨铭心的喜欢?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喜欢转化为自己的特长?你能否坚信未来通过你的努力,在自己的这个特长中你一定会成为稀缺性的人才。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能够给自己定价,那你还管什么父母的建议,你就大胆选择吧,你会为你今天的选择骄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