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

 xiongmao007 2021-02-04

摘 要:[目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创新。系统研究田园综合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围绕中央文件的精神实质,总结我国典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三农”整体发展的视角重新梳理其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结果]研究发现,当前理论和实践界均存在着对其内涵定位模糊,类型划分重叠以及建设内容把握不准等问题,使得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结论]田园综合体是以乡村地理和环境为空间基础,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核心产业,以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三生”同步改善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必须坚持立足“三农”,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内在特征,从空间分布、产业融合、参与主体和资源特性等维度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不同类型。规划设计、重要资源、建设关键、运行管理、利益机制和效果评价等是田园综合体的主要建设内容。规划设计要确保田园综合体与乡村间耦合协调发展;土地、资金和人才是其建设的重要资源;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挖掘乡村文化和形成特色产业链是其建设的关键;除加强传统运行管理外,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田园综合体”;构建利益共生机制是保证其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评价其成功的重要标准在于“形态上与城市有差异、魅力上与城市无差距”。


0 引言

中央一直重视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十八大以来,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发展田园特色经济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形成以“一区一园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田园特色经济体系。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雏形源于英国“花园城市”之父霍华德(Howard E.)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他认为应从健康、生活及产业三者整合的视角,建设一种融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2]。我国最早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是陈剑平院士,2013年他在提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改农业综合体”的倡议。同年,无锡市阳山镇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2016年9月中央农办对该项目进行了考察并充分肯定其发展模式。而后,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3]。同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在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从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我国拉在了帷幕。

从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到田园综合体,决不是单纯地考虑农业发展问题,而是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的创新性战略。尽管我国学术界对田园综合体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仍聚焦于基本概念[1,3]、种类[4,5,6]、价值和功能[7]、个案介绍[8]、规划编制[9] 和政策文件解读[1] 等方面,对其理论基础及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还有待深入[4],出现了许多“伪乡村性”“无地方性”和“同质化”的“假田园综合体”[6]。基于此,为促进田园综合体与乡村的耦合协调发展[7],确保田园综合体的科学健康发展,文章从地理基础、核心产业、主要载体、主要特色、“三产”融合和“三生”改善等5个维度对其基本内涵和不同类型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规划设计、重要资源、建设关键、运行管理、利益机制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其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1 田园综合体的基本内涵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0]。所谓田园综合体,就是以乡村为地理基础,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核心产业,以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文旅休闲为主要特色,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田园综合体是以乡村地理和环境为空间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

“田园”一词,包含着田地和园圃(fields and gardens)、农村和乡村(countryside)以及田园和田园意象(pastoral)等含义[6]。这就决定了田园综合体坐落的地点、空间面积、产业内容和经营业态均明显有别于城市的综合体。当然,发展田园综合体可以借鉴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思想,吸收新型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但必须定位于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3]。设计规划和建设田园综合体必须立足于农村,必须了解农村,必须为了农村,离开农村的综合体不是田园综合体。

1.2 田园综合体是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核心产业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既继承了农业示范区(“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经营”和“科技农业”)的建设精髓,但又区别于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聚焦于农业产业,而是在农业(一产)基础上实现一、二、三产的“三产融合”。它体现了综合体(complex)所包含的一种新的资源和空间形式,强调新资源(二产和三产)的开发和集聚[6]。因此,发展田园综合体必须立足农业、融合农业和延伸农业,离开农业的综合体不是田园综合体。

1.3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

发展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实现“生活富裕”[1],所以,建设田园综合体必须回答“谁来建设和为谁建设”的问题。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必须坚持当地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离开农民的综合体不是田园综合体。

1.4 田园综合体是以生态、文化和旅游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

乡村是以农业为主业、农民为主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区[1]。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以富民为根本、以创新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它是探索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因此,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离开农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的综合体不是田园综合体。

1.5 田园综合体是通过“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三生”同步改善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在建设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如三产深度融合、三生同步改善[11]。但田园综合体产业聚焦更明晰,即通过加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田园社区为一体,形成特有的田园文化,形成复合产业链。因此,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目的是为了农村全面发展,离开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体不是田园综合体。

综上所述,田园综合体是以“三农”“融合”和“生态”为主要特征。它是以乡村的地理和环境为空间基础,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核心产业,以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三产”(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三生”同步改善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建设富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必须以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农业为主导,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创意为两翼,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新目标。

2 田园综合体的主要类型

田园综合体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在规划和建设田园综合体,既要遵循以乡村为载体且城乡互动的,以现代特色农业为主导且“三产”融合发展的,以农民为主体且各方参与受益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且整合其他资源等基本原则,又要从空间位置、产业融合、参与主体和资源特性等维度,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研究各自的特点。

2.1 按坐落的空间位置分类

尽管田园综合体是农村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并非农村所有地方都适合建设田园综合体。从田园综合体所坐落的空间位置来看,可以将其分为都市近郊型、偏远地区型和景区周边型等3种类型[4]。所谓都市近郊型是指在城郊特色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及民宿等,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购物、重温农耕文化和体验旅游休闲等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如深圳龙岗大鹏新区的“现代都市田园综合体”。其成功的关键源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消费能力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且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沿海或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相对容易成功的原因所在。所谓偏远地区型是指远离城市客源地、处于中心区域最外围的地区,即在交通相对不发达地区所建设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12]。其成功的关键源于综合体特有的生态资源(如农业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和优质农产品等。这类田园综合体对于农村脱贫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景区周边型是指坐落在著名或成熟景区周边乡村,依托知名景区资源而开发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如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田园综合体[6]。其成功的关键主要源于依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乡村特有的旅游资源是否能够与所依托的景区形成旅游资源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

图1 按主导产业及“三产”融合程度划分田园综合体

2.2 按主导产业及“三产”融合程度分类

尽管田园综合体是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核心,但仍须坚持“三产”深度融合并实现“三生”同步改善的基本原则,其重点是推进“农业+工业+文旅”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5]。因此,按照主导产业及一、二、三产业的产业融合程度,可以将田园综合体分为农林类、农产类、文旅类和综合类等4类田园综合体(图1)。所谓农林类是指深耕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不断将该产业做大做强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如中国台湾省清境农场和河北省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就是典型的代表[6]。它是目前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建设模式之一。其在主导产业上比较接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但在生态环境和田园社区上比它们有更大的提升。该类综合体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本、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输出。所谓农产类是指将当地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加工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其实质是将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业流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山核桃加工基础发展而成的浙江临安白牛村(淘宝村)和澳洲的巴罗莎谷葡萄酒产区就是典型成功的案例。其成功关键在于原有乡镇工业的基础、企业家资源以及政府引导推动和招商引资等。所谓文旅类是指利用当地特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和民宿等的一类田园综合体。其重点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浙江嵊州越剧小镇、成都多利农庄[3] 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Fresno农业旅游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或在农业资源中融入创意、文化、健康等元素。所谓综合类是指兼有农林类、农产类、文旅类等多样性的田园综合体,如“无锡田园东方”和法国格拉斯香水小镇(以花卉种植业、香水制造和花田观光旅游为主)。该类综合体一般规模较大,功能相对齐全。

2.3 按参与主体不同分类

尽管田园综合体的主体是农民,但仍需要吸收其他个体和组织的参与。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个体农民主导经营型、合作社牵头带动型、企业主导经营型和政府参与经营型等4类田园综合体。所谓个体农民主导经营型,就是以个体农民自发经营为主体的一种田园综合体,例如浙江庆元香菇田园综合体和浙江莫干山农家乐民宿业集群等。该类综合体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地农民的创业意识和经营能力。由于田园综合体建设往往涉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因此,除了个体农民主导经营型以外,还存在合作社牵头带动型、企业主导经营型和政府参与经营型等其他3种类型[4]。所谓合作社牵头带动型是指农民参与或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创建的田园综合体,如贵州天龙屯堡田园综合体[12]。合作社拥有田园综合体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但由参与的农民代表进行管理。其成功关键在于合作社领导者(农民代表)的经营能力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所谓企业主导经营型是指农民参与其中但由企业主导运营田园综合体。该类综合体适合于规模较大或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田园综合体,如“无锡田园东方”。其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能力和利益分配机制。所谓政府参与经营型是指按“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由政府、村集体、企业和农户等利益相关者,按照入股或合同方式共建的田园综合体。像山东章丘大葱生产基地[12]。其成功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政策落实、村集体土地入股、企业建设与运营以及农户参与等方面的关系。另外,利益分配机制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2.4 按资源的特性和整合分类

根据资源观理论(RBV,Resource-based View)的思想,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源于其所拥有的独特资源[13]。因此,田园综合体是否能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所拥有的资源。按乡村资源特性及其整合,可将田园综合体划分为自然资源引领型、现代科技驱动型、文化创意带动型和市场需求拉动型等4类。所谓自然资源引领型是指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资源,开发精品农产品或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的田园综合体。所谓现代科技驱动型是指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结合科技研发,以开发高科技农产品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所谓文化创意带动型是指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产业融合,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所谓市场需求拉动型是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周边巨大市场潜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精品农产品、旅游休闲和农事体验等的田园综合体。

上述4种分类是基于不同维度,在实际中,各类田园综合体可能交织在一起(图2)。图2中的连线表示各种田园综合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强关联性。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

图2 按照不同维度划分田园综合体及具体种类

3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

理解田园综合体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种类,是为了科学地建设田园综合体并使其真正“落地生根”。田园综合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重要资源、建设关键、运行管理、利益机制和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

3.1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第一步,它的科学性直接决定其建设的成败。田园综合体规划虽和其他建设规划有共同之处,但更有有其特殊性。编制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除了要坚持“源于实际,服务未来”和“多规合一”等原则外,必须体现“立足三农”和“村民易懂,村干部易操作”等特征[1],最终实现“田园综合体与乡村之间耦合协调发展”[7]。

尽管不同田园综合体其特色各有不同,但其规划过程都面临以下几个方面共性问题。首先,要明确田园综合体发展目标,进而确定其合理的规划范围、空间尺度、规划时限、规划主体、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以及利益与责任主体等; 其次,现有条件分析。确定田园综合体所在地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当地政府的主导力度等,明晰田园综合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 再次,外部条件分析。确定目标市场未来的经济、人口和消费状况以及分析与该田园综合体竞争者的特点等; 再次,发展战略研究。在内外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将4者综合起来提出该综合体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 最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的要义在于明确“现在在哪里,未来去哪里以及如何到那里”。规划不仅要提出发展目标和方向,更重要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组织领导、参与主体、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和建设成效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观我国目前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整体推进,在“规划设计”中,如何确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规模,即“单个(体)田园综合体规模是否会影响乡村振兴”值得特别关注。总体而言,规模相对较大的单个(体)田园综合体能更好地与乡村发展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等相耦合[1],即更有利于乡村振兴[7]。这是因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否成功既体现在农业(一产)的规模经济性(高质量发展),还包括协调一、二、三产业(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范围经济性(协同发展)以及其引领和示范功能等。单个(体)规模太小既难以实现单个领域经济性,又无法有效地将土地等有限资源满足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的基本建设要求,更无法很好体现引领和示范功能。当然,在具有规划中仍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和生态特征进行合理科学规划。诸如在甘肃、四川等土地相对充裕的地区,可适当扩大单个(体)田园综合体的规模。如甘肃凉州区普康农业产业园在核心区133.3hm2基础上,整体覆盖近方圆10km的范围[14]。以“四园三区一中心”为架构的四川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其核心区(由多彩玫瑰双创示范园、优质粮油(渔)综合种养示范园、绿色蔬菜示范园和红心猕猴桃出口示范园等组成)占地面积也达到133.3hm2(2 000多亩),再加上“三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川西林盘康养区)和“一中心”(综合服务中心)[15],其整体面积也将包括方圆十几公里。但对像浙江、安徽等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其核心区占地面积一般几公顷,至多是6.7~13.3hm2。为弥补规模较小带来的缺陷,可借鉴产业集群的优势,即通过多个单个(体)规模较小的田园综合体的连接而组成田园综合体群,这既可以解决土地紧缺的现实困难,又可通过基于产业链的纵向、横向的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范围优势和产业链水平的规模优势的统一。

3.2 重要资源

“地”“钱”和“人”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否成功的3个重要资源。首先,土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对于规模较大的田园综合体,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解决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地”的问题; 其次,资金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动力和关键。政府政策方面,要积极改革投融资政策,通过突出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优化融资政策、简化贷款流程和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发挥税收的工具性功能等[3],解决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钱”的问题。另外,要积极吸收外部经营者的投资(包括PPP、TOT、ABS 等融资模式)和当地村民自主资金的投入[4]; 最后,人才是田园综合体成功的基础和保证。田园综合体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还涉及多个产业一体化发展。因此,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强大的管理人才、产业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支持,尤其需要大量的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参与其中[3]。在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和主体性(尤其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外部专业人士,不仅有助于起到“示范”和“鲇鱼”效应,更能提升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另外,考虑到“三农”人才的短缺和外部招聘的难度等因素,在建设和发展单个(体)规模较大的田园综合体中,一个可选择的方案是积极兴办农业类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事实上,像甘肃凉州区普康农业产业园等已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4]。围绕“戈壁滩羊”这个特色产业,通过建设普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相关的养殖、烹饪和餐饮经营等人才。另外,农业类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的兴办也有助于当地农民的技能培训。

3.3 建设关键

特色是田园综合体的“魂”。打造富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一般有3条路径。一是形成特色产品,二是挖掘乡村文化,三是形成特色产业链。形成特色产品既包括精品农产品,也包括特殊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貌、气候和自然风光等); 挖掘乡村文化,关键是要与当地特色资源、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结合[3]; 形成特色产业链,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从纵向而言,可遵循从精品农产品和特殊的自然资源向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文旅拓展的“后向一体化”,也可考虑从乡村文旅向农产品开发的“前向一体化”。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要把握不同时期乡村旅游的重点以及其演变方向:即从乡村旅游1.0(乡村观光,快餐式文化消费)、乡村旅游2.0(乡村休闲,休闲需求)向乡村旅游3.0(乡村度假,度假休闲)和乡村旅游4.0(乡村体验,旅游记忆)的发展态势[8]。从横向而言,扩大经营个体的数量和经营者种类,以形成田园综合体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和“品牌效应”。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拓展,使其真正形成“综合体”。

3.4 运行管理

田园综合体的科学运行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经营的内容而言,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涉及农业管理、农产品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经营和社区管理等方面; 从经营的要素而言,包括计划管理、创新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管理、资金管理和安全信息管理等。在传统运行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融合,推进“互联网+田园综合体”。要积极落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的精神[16],将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与田园综合体运行的各个环节结合。积极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和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

3.5 利益机制

由于田园综合体是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生活居住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需要调动各类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因此,构建涉及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责任共担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的利益共生机制是保证田园综合体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基于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思维局限,在机制的设计、执行和评价3个阶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积极体现农民的利益并让农民切实获得利益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当地农民对外部人群的排外和不信任心理,在上述3个阶段中,重要的是引入让农民信赖的组织和个人。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实现[17]。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引导党员发挥服务、示范和引导作用,既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又能解决沟通不畅等现实问题。通过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和加强公共服务职能,鼓励常住居民参与田园综合体治理。

3.6 效果评价

就前所述,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此,评价田园综合体是否成功的标准,可借鉴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进行,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乡村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在形态上与城市有差异、魅力上与城市无差距的等值发展状态[1]。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魅力、生态魅力、生活魅力、文化魅力、格局魅力和组织魅力等6个一级指标和对应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生活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等6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所组成(表1)。

表1 田园综合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

4 结束语

从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发展战略的持续创新。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农业强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同样体现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美不单是乡村的简单修复和环境清洁,更表现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更新。农民富既源于传统农业的增产致富,更需要文旅等产业的拓展创收。田园综合体作为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它是集生态农业、文旅休闲和田园社区为一体,实现“三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一种新型农村综合体。因此,田园综合体的科学建设必定能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耦合。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天然山水资源和特色农林资源,把农业的功能、规模及空间的配搭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底蕴在于文化,必须注重田园的历史人文内涵,从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和历史脉络中去发掘、维系与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产业新风貌与商品新价值; 田园综合体所强调的是体验,旅游是其主要的体验方式,要形成与自然的再共生、与区域文化的新交流; 田园综合体不仅注重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更重视结合科技创新生产多样的农产加工品,成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复合体”。

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一般路径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聚焦优势统筹,实现“三产融合”; 聚焦美丽乡村,实现“三生同步”; 聚焦风光乡愁,实现“三位一体”; 聚焦科技支撑,实现“智慧田园”; 聚焦农民合作,实现“利益联结”; 聚焦资源保障,实现“多元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