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人都知道,“阳刚之气”不是大男子主义

 hl1bwcdm 2021-02-04

什么是“阳刚之气”?男人是否要从小培养“阳刚之气”?
近日,各界对“阳刚之气”掀起了热议,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派指出“阳刚之气”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肯定,隐含着对女性的歧视;另一派则表达了对“阳刚之气”消失的担忧,比如娱乐圈男星的阴柔化现象。
随着讨论的深入,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阳刚之气”不应当简单地理解为“男子气”,我们应该在性别认知上,寻求更大可能的平等。
如果追溯历史上的“阳刚之气”,最直观、鲜明的或许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不管是神庙上的各路神祇,还是后世复刻的雕塑,都呈现出对“力”与“美”的追寻。古希腊的历史,塑造了西方人对男性气质的概念。
从那段极为有趣、充满“肉体”“欲望”的历史中,我们或许会发现,今天我们所珍视的一些观念何其来之不易,“性别”又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作者 | 朝戈
✎编辑 | 程迟

完美的阿喀琉斯

在古希腊,表达“阳刚之气”或者“男子气概”的是andreia一词,它的字面意思是“勇气”。古希腊人也喜欢拿“阳刚之气”来评价男人。

普鲁塔克讲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为了羞辱一个男孩,安布拉西亚的僭主佩里安德特意当着众多男人问这个男孩:“你还没有怀孕吗?”言下之意,男孩不像男人,倒像个女人。男孩不堪受辱,一气之下就杀掉了僭主。

可见,在古希腊,一个男人被人评价为缺乏andreia,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这种评价带来的耻辱足以使他不顾一切去复仇。

那么,理想的男人是什么样的?什么才是古希腊人眼中的“阳刚之气”?

坦白说,这两个问题很难一下子说清楚。首先一点,可以肯定,古希腊人眼中的理想男人是以荷马式英雄为底色的。作为古希腊人的“圣经”,荷马史诗所描写的英雄们一直都是古希腊人的榜样和偶像,其中尤以阿喀琉斯为最。

《阿喀琉斯的凯旋》。图/维基百科

在他身上,“阳刚之气”就表现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无人能敌的战斗能力。

阿喀琉斯谁也不怕,即使是作为希腊联军领袖的阿伽门农也不能降服他,更别说特洛伊人;而战场上的他,脚步敏捷,身体强壮,冷酷无情,像杀神一般肆意地屠杀着敌人。所有的特洛伊人都害怕他,怕到了什么地步呢?

当帕特罗克洛斯穿着阿喀琉斯的盔甲走上战场之后,特洛伊人误以为阿喀琉斯又来了,都吓得缩成一团。

这种勇冠三军、大杀四方的狂暴战士形象,使阿喀琉斯成为“阳刚之气”的完美化身,也是无数希腊青年的人生偶像,可以说吸粉无数。堪称阿喀琉斯首席粉丝的是公元前4世纪末的亚历山大大帝。

正在教授亚历山大大帝的亚里士多德。图/维基百科

当时的马其顿人完全服膺于希腊文化,腓力二世专门聘请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到马其顿宫廷教导包括亚历山大在内的贵族青年们。

因此,亚历山大自幼便接受希腊文化的滋养,熟读荷马史诗。在他的心目中,阿喀琉斯就是andreia的化身,乃男子气概之标杆。

亚历山大从各个方面模仿阿喀琉斯的行为,甚至也像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交好一样,与赫费斯提翁成为“莫逆之交”。

当他开始征服亚洲的时候,还专门绕道去阿喀琉斯的坟墓进行祭奠;东征途中,每当他感到自我怀疑的时候,就会向阿喀琉斯的母亲,即海洋女神忒提斯祈求安慰;而当赫费斯提翁去世的时候,他表现得悲痛至极,就像阿喀琉斯为帕特罗克洛斯之死而心痛得发疯一样。

马其顿帝国地图。图/维基百科

然而,作为男子气概之标杆,阿喀琉斯并不是一个容易效仿的对象。

对于广大凡夫俗子来说,不可能有一个女神母亲,也不可能天生就有半人半神的英雄属性。阿喀琉斯是天之骄子,从他妈子宫里出来的时候,就注定是男子汉大丈夫,andreia是他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勇敢不刚毅不英俊都不行。

换句话说,阿喀琉斯的“阳刚之气”根本就不是培养出来的,普通人没法学,除非你有一个永生的女神母亲。不过,荷马并不打算让普通人绝望,他还提供了另外一个榜样,即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

赫克托耳(最右)训诫Paris。图/维基百科

与阿喀琉斯一样,赫克托耳也是一名久经沙场的优秀战士,乃特洛伊诸将之中最能打的一位;面对希腊人的猛攻,他率领特洛伊军队保家卫国,苦战10年之久。与阿喀琉斯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凡人,必须去学习如何拥有andreia。

《伊利亚特》有这样一幕:一次激烈的战斗过后,赫克托耳疲惫不堪,满身血污,回到特洛伊城内休息。在城内,他遇到了美丽的妻子安德洛玛刻。妻子求他不要重返战场了,担心她的丈夫下次会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

赫克托耳向妻子坦承他也有同样的恐惧:“这一切也压在我的心头,亲爱的女人。但是,如果我现在像个懦夫一样畏缩不前,我会无颜再见特洛伊的男女老少。我的内心也不允许这么做。我会勇敢地站出来,永远站在特洛伊战士们的最前边进行战斗,为父亲赢得荣耀,为自己赢得荣耀。”

可见,斗士所需要的“阳刚之气”并不是赫克托耳的本性,为了保家卫国,他必须学会如何变得勇敢坚毅,凶狠强壮,从而具备andreia。

《伊利亚特》
[古希腊] 荷马史诗,罗念生/王焕生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5

应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像赫克托耳,本性是体贴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但赫克托耳与我们也都明白,善良必须以力量为后盾,否则我们就没有能力保护妻儿和保卫国家,这就是学习或者培养“阳刚之气”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雅典和斯巴达,男性气质的两面

无论是阿喀琉斯,还是赫克托耳,抑或是荷马史诗里的其他英雄,他们的“阳刚之气”主要表现为勇气,即andreia。

就像今天一样,古典时代的希腊,到底什么是勇气以及如何才能具备勇气,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就很不一样。

在斯巴达,作为国家农奴的希洛人承担了农业生产事务,没有公民权利的居民庇里阿西人承担了商贸沟通事务,而斯巴达人则成为职业士兵。作为斯巴达公民,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要接受元老院的审查,身体有残疾或者不够强健的婴儿将被无情丢弃。

正在筛选婴儿的斯巴达人。图/维基百科

7岁之前,他们由父母抚养,从小就要培养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和孤独的习惯。

从7岁开始,他们就要住进军营,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对军官绝对服从,常年练习跑步、拳击、击剑、掷铁饼、格斗等技能;整年只能穿一件斗篷,不能穿鞋子,经常被要求睡在户外,训练夜间偷窃,食物配给也非常有限,一旦有轻微的违规就会受到惩罚;每年在固定的节日,都要被鞭打一次,不许求饶,不许喊叫;作战的时候,不允许丢弃盾牌。

据说斯巴达女性在丈夫或儿子出征的时候,都会告诫他们:要不带着盾牌回来,要不就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

斯巴达王出征,王后带着孩子与他告别。图/《斯巴达300勇士》

因此,对于斯巴达公民来说,最高贵的品质就是勇敢,这一勇敢概念包含了服从、忍耐、好斗、不怕牺牲等精神。

如果斯巴达公民在战场上怯战或者逃跑的话,他将会失去公民权,这不仅意味着会失去份地及其配套的希洛人,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会使他失去斯巴达人视为生命的荣誉。遭受此等羞辱的斯巴达公民,不是自我放逐而离开城邦,就是自杀身死,以谢国人。

斯巴达没有城墙,世人认为这是因为斯巴达人对他们自己的战斗能力拥有绝对的自信,压根不把其他城邦放在眼里。事实也是这样,斯巴达人按照上述方式训练出来的重装步兵,打遍希腊无敌手,很长时间里都处于独孤求败的状态。

中世纪所绘斯巴达城邦。图/维基百科

雅典人的“阳刚之气”有所不同。荷马式的英雄主义也同样会得到雅典人的称颂,参加马拉松战役的雅典战士们成为后世历代雅典人歌颂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

每当城邦危急,政治家们便会拿马拉松将士们的榜样来激励雅典公民。就像希腊的绝大多数城邦那样,雅典也没有斯巴达那样的职业军队

每当战时,雅典全靠公民们挺身而出,富人买马当骑兵,中产阶级买盔甲做步兵,既买不起马匹也买不起盔甲的贫民,可以上战船划桨。所以,雅典也重视培养公民们在战场上的勇猛精神,两年的公民兵训练是雅典公民的成人仪式。

然而,勇敢只是雅典人所认同的诸多美德之一,“不够勇敢”对雅典人来说并不像对斯巴达人那样生死攸关。斯巴达人宁死也不愿无盾而归,而雅典人就不用面对这样的压力,尽管丢掉盾牌也会让他们丢脸,但当面对险境的时候,雅典人可能会权衡丢掉盾牌的代价和收益。

雅典的市集。图/维基百科

对于他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

首先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气概”。雅典公民不必像斯巴达公民那样将自己全部的生活都献给军营生活,而希腊城邦的战争是季节性的,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无仗可打。

在和平的日常生活里,雅典人主要是通过当家庭户主来展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对家庭行使绝对的掌控权;对妻子和孩子行使绝对的控制权,管理家里的奴隶,自由支配闲暇时间。是否要将孩子抚养长大,怎样教育孩子,都是作为一家之主的雅典公民的权力。

18世纪所绘的希腊地图。图/维基百科

而那些没有结婚生子的人、遗产败光的人或者无力控制家里奴隶的人,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男人”。

因此,对雅典公民来说,被妻子戴绿帽子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这意味着他的“男子气概”受到侵犯,也意味着家庭的完整性受到侵犯。如果通奸者被当场抓住,丈夫就有权处死通奸者;如果通奸者是在事后被发现的,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巨额罚金和其他极其羞辱性的体罚(如宫刑)。

其次,是在行使公民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男子气概”。在实行直接民主制的雅典,公民拥有参与各项政府事务的权利。

他们会在不同的委员会任职,管理具体的市政事务;会参加法庭,充当陪审员,决定其他人的命运;会成为500人议事会的成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参与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会参加公民大会,就国家重大事务决策投出一票,如果他是一位熟练的演说家,还可以上台发言,在辩论中击败对手,让自己的建议变成城邦的政策,还可以在法庭上为自己或朋友辩护,打击对手,让对手遭受重罚(巨额罚金,流放,甚至处死)。

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甚至到剧场看戏,还能领取津贴。上述权利是属于成年男性雅典人的“特权”,妇女、奴隶都没有这样的权利。通过行使这些“特权”,雅典公民不仅使自己区别于缺少这些权利的社会群体,也充分享受到了公民权所带来的法律保护和政治自由。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悲剧作家之一。图/维基百科

再次,是不同于妇女的性别特征。“阳刚之气”的对立面是女性特征,例如柔弱、胆怯、无须、不参加公共生活、受欲望驱动、缺少理性等。

公元前5世纪,索福克勒斯写了一部名叫《伊莱克特拉》的作品,伊莱克特拉试图为父亲阿伽门农报仇,后者被伊莱克特拉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联手其情夫埃奎斯托斯杀害了。

伊莱克特拉向哥哥克律索忒米斯求助道:“如果我们这么做,每个人都会称赞我们的andreia。”但克律索忒米斯却说道:“不不不,女人展示andreia是不合适的,女人拿起武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说,这反映了当时雅典人的普遍观念。在雅典,如果说一个男人有女性特征,是一种严重的人身攻击和道德侮辱,而人们认为女性受自身天赋决定,天然地缺少andreia。

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冬之争。/René-Antoine Houasse

在这种本质主义范式影响之下,雅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她们被认为就应该待在家里面,没有资格参加政治,没有资格继承遗产,没有资格打官司,没有资格做生意 ,没有资格受教育,远离公众视线,不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任务就是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

斯多亚(Stoa)哲学观念也在强化着这种性别分工:生活目的是使生活与自然实现和谐一致,因此,人的行为应该与性别一致。

有趣的是,在讲究纪律和服从的斯巴达,妇女们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由于男人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军营里,斯巴达妇女在家庭事务和社会生活中保持着相对较高的自主性。

亚里士多德声称,斯巴达是一个由妇女统治的国家,因为妇女占有斯巴达约五分之二的土地。这一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是:斯巴达妇女可以继承财产,可以搞一些赚钱的生意,可以接受教育,甚至可以裸体参加体育锻炼。

她们要生养合格的斯巴达战士,这么做有充足的理由。因此,斯巴达妇女健康、活跃、努力、聪明、能生孩子,通常情况下都强大、富有和独立,这也就使得斯巴达人的“娘娘腔”似乎完全不同于雅典人的“女人气”,“男子气概”或者“阳刚之气”也就有所不同了。

站在议会上演讲的斯巴达妇女,图/《斯巴达300勇士》


控制住脾气,才是“阳刚之气”

当然,古希腊人的“阳刚之气”还不止于此。

爱好思考的希腊人,尤其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雅典哲学家们,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重新考察,他们隐隐觉察出了一种危险:阿喀琉斯勇则勇矣,却控制不住脾气,他总是陷入狂怒而疯狂杀戮,这显然与和平宁静的日常生活不搭,也威胁到了城邦社会的稳定。

当时的雅典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城邦内部诉讼成风,内战不断,对外则是四处出击,与斯巴达争霸,企图建立爱琴海帝国。

在这种情况下,雅典哲学家们认为,若要有“男子气概”,要有“阳刚之气”,光有勇气、智慧还不够,还得能够自我控制(sophrosyne):克制情绪,克制欲望,克制暴力冲动,表现情绪是女人气的行为,只有女人才会在葬礼上撕扯头发,大喊大叫。在自控力上,最受称颂的雅典人帕拉克勒斯,在儿子的葬礼上也没有掉一滴泪。

这一观念也反映在了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雕塑艺术上。当时的男子雕像尽管都肌肉发达,线条刚毅,动作充满张力,却面容平静,神色自若,甚至一些雕像呈现出了柔美的特征。更有趣的是,古典时代的雅典男子雕像,生殖器都很小巧,这似乎与我们现代关于“阳刚之气”的理解不符。

古典时代的雅典男子雕像。图/作者供图

其实,这一特征所反映出的正是自我控制型的“男子气概”:生殖器大代表着无法控制的情欲,这不是美德,似乎只有四处招摇的萨提尔山羊神才这样。而小生殖器代表着可以控制的情欲、内心的沉静和坚毅,这正是柏拉图等雅典哲学家所称许的“阳刚之气”,影响到了公元前5-4世纪的雅典人对“阳刚之气”的认识,甚至影响到了数百年后的罗马人。

生活于公元2世纪的普鲁塔克,在他撰写的《亚历山大传》里,试图将亚历山大描写成一个拥有自控力的帝王,但是,真实的亚历山大是一个荷马式英雄,就像他的偶像阿喀琉斯一样易怒和嗜血,喜欢没完没了的征服,喜欢通宵达旦的饮酒,喝多了发狂,亲手刺死了他的大将克雷塔斯,最后早逝也很可能是连日饮酒导致的猝死。

显然,他是一个缺乏基本自控力的君王,是一个有缺陷的“男人”,后世的历史学家不得不想办法帮他遮掩。

亚历山大雕像。图/维基百科

柏拉图的一生都在思考,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将“勇敢”美德扩展到了军事领域之外,还建立了“自我控制”的标准。在他的笔下,性别、阶级、金钱都不能成为人类获得美德的障碍。一个思想家也能像一个战士勇敢战斗一样勇敢地思考并捍卫真理。

他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展示出了大无畏的荷马式英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即使被送上法庭,面对数百人的审判,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内心信仰,最后被判处死刑。

面对前来送别的亲友,苏格拉底泰然自若,谈笑风生,将狱卒送来的毒芹汁一饮而尽,这不也是“男子气概”吗?不也是“阳刚之气”吗?

《苏格拉底之死》,由雅克·路易·大卫所绘(1787年)。

这样一来,柏拉图超越了传统的荷马式“男子气概”,树立了新的哲学式“阳刚之气”,成为后来的斯多亚哲学的先声,甚至影响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和社会政治文化,尼采笔下的“哲学家英雄”形象很难说没有受到柏拉图的影响。

总的来说,关于“阳刚之气”,古希腊人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受到不同时代、地域、阶级、群体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同样,我们现代人对“阳刚之气”的看法,也会受到自身所处的文化、阶级、地域环境的影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对“阳刚之气”持有不同的看法再正常不过,这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观上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正如央视新闻所言,“阳刚之气”其实有更多元、更包容的含义。

“阳刚之气”也好,“女性化”也好,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要,自然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那种将“阳刚之气”曲解为“男性特权”“男性气质”的做法和观念,借此带入厌女、男权、种族主义、武士精神等渣滓,那就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