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说‖元宝(146):《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金晓哲 2021-02-04

这是我2019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十月的天空》。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一个叫煤林的小镇,也是一座煤矿。煤矿的负责人是主人公霍默的父亲。他希望霍默长大后也成为一个矿工来接替他的工作。这也是镇上大多数的生活,一代代在这个小镇上做矿工。然而,一颗由苏联发射的卫星让霍默产生了制作小型火箭的想法。

但第一次实验就差点伤到镇上的人。他爸爸本来就不支持他,所以不允许他在公司的地盘里研究火箭。但这还是无法让他死心。他和三个同学一起步行八英里到了一个不属于公司的地方实验。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发射了一枚。不过,好景不长,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警方认为这场大火是由他们的火箭引起的。四个人因为年龄较小没有进监狱,但工具和材料被没收,不能再做火箭了。

不久后,矿上又出了矿难,他的父亲受伤了,不能继续工作挣钱。霍默就只好按捺住火箭的事,退学下矿工作。庆幸的是,过段时间,父亲的伤好了,可以继续工作了。他便重新选择开始火箭研究。

在一度支持他的莱莉老师鼓励下,他开始研究《导弹设计原理》,学习数学,根据书中的射程公式计算,发现他们的火箭根本射不到起火点。霍默和他的朋友在实地测量后,找到了他们的火箭残骸,也找到了引起火灾的元凶--航空照明弹,这不仅证明了他们的清白,也获得了学校的支持。最后他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科学大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们,并最终在全国大赛上荣获第一名,并通过这个冠军获得了大学奖学金,读了大学。主人公也最终成为了NASA的工程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其他人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渴望和坚持有多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但使自己坚持,还会感动别人,哪怕是反对你的人,最后都来支持你的梦想。

我很幸运,我的爸爸是非常支持我做单片机研究。我渴望制作“坐姿提醒器”,不仅使我无视烫手的痛感和劳累,也无形中带动了许多人来支持我。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们的道理:心里渴望、努力坚持,具有极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金元宝,男,2007年10月生,五年级“求知少年”。『小小少年说』公号创建者,周五专栏小作者。自2016年3月25日起,每周一篇,纪录成长。


元宝爸的话极力向家长和孩子们推荐这部基于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里面巧妙地包含着青春梦想、父子关系、兴趣培养、挫折成长等很多元素。

在那个灰色闭塞的小镇,一颗苏联发射的火箭激活了一个少年的梦想。这不免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小村里,村周为田,远山为壁,白云为盖,整个童年就是生活在那个“穹山笼罩”里,每每看到翻过山岭的高压线和蔚蓝天空中飞机拖出的“白线尾”,都会把我的思绪也顺延开去,翻山越岭,然后就象到了游戏场景的边界那样像素模糊,想象不出山那边应该是什么样子……生于小地方的人天然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后来,高考选择了城市规划专业,如今干了二十来年,走过了国内外上百的城市,却对出差仍然没有厌倦感,这应该也是拜儿时生出的“渴望”之福吧。 

在短缺、匮乏和封闭的时代,"物和远方"催生了“渴望”,成为求学改变命运的力量。而在过剩、多元和开放的当下,孩子们还有渴望“那么深的念念不忘吗?面对贫富差距的加大和阶层跃升通道的变窄,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无望”的感觉。这是中国转型在个人层面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在长达几十年的追赶中,我们完成了“有形”的跟进和完善,开始遭遇“无形”的冲突与制约。说到此,想到了那部《狗十三》,一个让家长、孩子都会产生触动却又觉得集体无解的电影,通过一个家庭折射出转型所面临的深层问题: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发展触碰到了底层文化与传统价值的困境。一个从追随者优势到引领者突破所必须面对的文化与结构重建问题。《狗十三》与《十月的天空》,两部以当代中国与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背景的电影对比,在引发反思的同时,也会让国人保持一种冷静。

最后,向大家推荐上述两部电影,中西医结合,对比着看。如何使“个性和创新”不在强大的既定“关系与结构”中被吞噬和泯灭?是每个家长都应思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也深陷其中,但却没有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