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一种让我们更接近真相的思维方式

 毛毛虫_Claire 2021-02-04
适合读硕/博研究生初级科研/研发人员,想深造的本科生
更多详情请见👇
如何只用10个小时,就掌握学术生涯的所有科研核心技能?

全文共计3997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听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国内外很多高校的教材,我心血来潮就买了。

我特别喜欢囤书哈哈。这书厚厚的一大本,我一直也没看,今天翻了一下发现还挺有趣的。

这篇文章想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新学到的一个心理学知识,叫基本归因错误

乍一听好像很高级的亚子,大家别被它的名字吓到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什么是归因错误呢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而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恰恰相反。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避免犯这种错误。

前几天我发的一篇文章碎碎念|你那么优质,为什么还是剩下来了? 里提到一点,很多男生会对优质的女生望而却步,因为这些男生们觉得这样的女生非常高冷、难以接触,经过短暂的约会后更会加深这种印象。

但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女生本身是非常温和而平易近人的,只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或是面对不熟悉的人时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

这些退却的男生们就是低估了陌生环境、陌生人对女生们的影响,同时高估了女生们本身的性格在这件事中产生的影响,以为是她们本来性格就非常高冷,这就导致男生对女生的看法产生了偏差。

如果你就是这种习惯与不熟悉的人保持社交距离的女生,因为这样的原因没有和心仪的男生成功牵手,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反之,如果你明白基本归因错误这个道理,遇上这种情况时,你完全可以主动一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男生也如此。

有时一个小小的道理,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可不是在信口开河,有实验为证↓

心理学家们让一位女性实验员和多位男性志愿者约会,并让女性写下对每位男性的看法评价。

当男性们看到女性写下消极的评论,并被告知这名女性是被心理学家要求这样写的时候,男性们不会介意她的批评,他们认为这名女性是被迫的;

而当男性们看到女性写下积极的评论,并同样被告知这是受到心理学家要求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些男性都坚定地认为这些夸奖是女性实验员的真实想法。

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所以一直找不到对象的小伙伴们快好好想想,你们是不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约会时对方表现出的距离感、疏离感真的是因为性格不合,还是特定环境、某个事件造成的。

我接触过很多博士、硕士,很多朋友在成功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之后,会毫不吝啬地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但其实这些成功经验真不一定是准确的。

我有一位师妹申请硕士成功后,自己总结的成功原因是本科期间发了一篇高含金量的文章,同时学科竞赛中也获奖不少,然而后来她发现事实完全不同。

她的导师给她offer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师妹对她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比较准确,也读了很多她导师的文章,这在面试的时候非常加分。

我这位师妹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就是典型的归因错误。

所以大家看,从恋爱婚姻到工作学习,归因错误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重大。

基本归因错误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 基本归因错误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看待一个人的方式。

基本归因错误弱化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力,我们会片面地判断别人。

有时听到别人对我们有偏见的评价时,因为不明白基本归因错误这个道理,就会感到迷茫。

很多小伙伴应该有这种体会,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和你自己眼中的你都是不同的,可能差别还挺大。

这是由于我们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点不难理解。

可能你在亲戚长辈眼中是个文静内向的人,在朋友们眼中却是开朗活泼的。

不管是上司、同事、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看见的都是特定场景下的我们,如果他们忽略特定环境因素,就将这种印象看作是我们的性格特征,那一定是不准确的。

我们在看别人时也是这样,所以你不必惊讶于严肃的上司也喜欢夹娃娃、去游乐场,也不必疑惑为什么你眼中的书呆子会经常去酒吧夜店。

这可能不是他们性格突然发生了转变,只是因为你看见了更完整、更真实的他们。

“我们从朋友那里听说而获得的关于某个人的印象,通常比那个朋友亲自获得的第一手印象极端得多”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所以我们更容易给陌生人贴标签。

这种二手印象在社交活动中也特别常见,它们通常很极端,或许正是因为忽视了环境的影响。

我以前特别容易被别人影响,有时候朋友向我吐槽一个人,我会很长时间都对这个人保持负面看法。

就算后来亲自和这个人接触了,发现他并没有我印象中那么糟糕,我对他的负面看法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受潜意识影响吧)。

所以基本归因错误可以启示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或分析他性格时,我们要观察多种情境下他的行为模式,这样才能看出他的真正性格,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刻板片面印象。

☑ 对于领导者来说,基本归因错误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团队中,领导更容易忽视环境影响,只看到成员的个人因素,而成员往往看到环境因素,而忽视自己的性格原因。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造成一个团队成员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因素,二是他的自身因素。

我们前面说了: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而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恰恰相反。

所以当领导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看待成员的时候,他往往会聚焦于成员的性格特质,比如懒惰、散漫、不能与同事处好关系等。

而团队成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时,更容易看到环境因素,比如任务太重、时间太紧、同事总阴阳怪气不友善。

不管是领导还是成员,都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团队的效率和团结。

根据上面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在一个事件里,我们要么是观察者(上文中的领导),要么是执行者(上文中的成员)。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这就是我们会错误归因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些实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下面这个。

心理学家们将一些嫌疑犯认罪的过程用两台相机录下来,一台聚焦在嫌疑犯身上,一台聚焦在审讯员身上。在法庭上,分别将这两个录像放给陪审团看,结果截然不同。

将聚焦在嫌疑犯上的录像播放给陪审团看,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

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专门颁发了一项政策,要求录像必须给予嫌疑犯和审讯员同样多的关注,即从侧面进行拍摄,这就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

今天给大家分享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还因为它可以帮我们发展思维,这对有志于科研的小伙伴尤其有用。

思考基本归因错误可以帮我们发展批判性思维。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样,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在分析一个事件原因或一个人的性格时就会思考:

我的判断是否有偏差,我有没有从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性格两方面严谨完整地考虑问题。

思考基本归因错误还能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真相,能更客观地看待世界,道理同上。

一个判断基本归因的小办法

我们都不能说自己能完全正确地归因,不过我们可以尽量准确,这里有一个简单判断你是否归因错误的一个小办法,大家可以参考。

首先大家想清楚事件中的三个要素: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

共同反应是,在这种情景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

区别性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一致性是,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举个例子:小明经常在A老师的课上打瞌睡,A老师想弄明白到底是因为小明晚上没睡好,还是因为自己讲课太差。

A老师要先搞清楚三个要素:

1.共同反应:小明上A老师的课总是打瞌睡吗?

2.区别性:在别的老师的课上,小明总打瞌睡吗?

3.一致性:其他学生在A老师的课上会经常打瞌睡吗?

这三个要素弄清楚事情就很简单了,大家按照下面这个流程图推进,就能知道这件事到底是因为A老师讲课太差(内部归因),还是因为小明晚上没睡好(外部归因)。

大家不要把基本归因想得太复杂。

就像我举的这些例子:男女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都是我们生活工作中会遇到的,只是你如果明白基本归因错误这个道理,你就能把事情想得更透彻,也能活得更轻松。

还等什么呢,不如现在就找件事情应用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