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的回忆:难忘赶考之路

 劳月 2021-02-05

写在前面的话:3天前,惊闻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同学滕建明突患癌症,不幸辞世。据悉,他的病症来的很突然,从发病到去世,仅有一个多月时间。今年5月,我参加了杭州大学77、78级校友发起的《120个回望》的编辑工作。滕建明同学积极响应,写来了他的回忆文章。这篇文章7月31日发表在“老杭大”微信公众号上。12月15日新书首发,滕建明已经病发住院。次日同学将书送到了病房。孰料刚过元旦,就传来噩耗。昨天,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同学一起为他送行。今天“劳月夜聊”特意发布他写的回忆文章《难忘赶考之路》,以示怀念之情。

难忘赶考之路

滕建明

滕建明,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校办副主任等职。1992年后从商,曾任江西省浙江总商会副会长,业余研究文史并有著述。逝于2018年1月2日。

我高中毕业后在淳安县郭村公社下乡插队,那地方位于新安江水库上游。从杭州武林门车站乘近7小时的长途汽车到排岭镇,住上一夜,第二天坐船在新安江水库中穿行4小时,至姜家镇码头登岸,再步行25里才能到达。1976年春节后初次进村,正值春寒料峭的时节,农民已经开始忙活着打秧板田。在房东家安顿好,第二天一早我就跟着大伙儿出工了。此后的5个月中,一路体验式地干了各种农活,随后便发生了一个小转折。

那时每年7月16日,全国都要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泅渡活动。郭村是山区,没有大塘小湖,只有一条堆满鹅卵石的大溪滩。组织者选了一段相对平坦的溪段,筑一条横坝,蓄了一段大约50米长的水面,作为竞渡场所。下乡知青也组了一个代表队,举着红旗在岸边列阵。竞渡之前有隆重的宣誓仪式,公社领导出席,周边村民热烈观看。我作为知青队代表,扯着嗓子发了一通流行的豪言壮语。竞渡刚结束,房东就跟我说,公社革委会主任说了,让这个讲话的知青去当中学老师。

正式到郭村中学报到是8月下旬,也没什么培训,我就直接开课了,并在不知不觉中代了两个学期的课。1977年暑假回杭州时,恢复高考的消息已四下流传,复习迎考暗潮涌动。母亲要我和公社商量,能不能暂停代课,留在杭州复习。我在新学期开学前按期返校之后,便找校长谈了,但校长希望能克服一下,并承诺学校会大力支持我参加高考。他这一说,我就没再吭声,继续安心留在学校代课。报名参加高考后,在忙碌的教书备课之余,我就抓紧复习。每天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剩下的时间主要用来对付语文和数学。

1977年高考在冬季举行。11月中旬,公社通知说文化课初试考场设在浪川中学,考前两天集中安排在那里辅导复习,但食宿行需自行解决。浪川在30里之外,而我在那里举目无亲。正愁着呢,高中的H同学走了40里地来找我。他是我高中邻班的班长,插队在汾口区茅坪镇。H同学平时与房东相处融洽,房东在浪川中学边上的村落里找了个亲戚,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给他,他就顺便邀我做了伴。

那时几个公社都不通汽车,自行车也很罕见,我们走了半天到浪川公社。供我俩看书复习的,是当地常见的二层砖瓦房,屋内架一道窄梯,二楼搁一张老式的大床,小方桌安在窗前,光线不错。主人和蔼尽责,被褥洗得干干净净,一天三餐按时准备,我俩撂下碗筷就可直接上楼看书。房子没通电,晚上我们就在煤油灯下看书。老式的煤油灯通身油垢,火苗摇曳着拖着黑烟。一晚上下来,我们两个鼻孔里全是黑灰。

初试轻松而过。复试在茅坪镇的汾口中学,过去有40里地。组考部门同样安排了考前两天的集中辅导课,住宿则改为统一免费安排,自带铺盖。一同参加复试的同校政治课老师搞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邀我一起乘坐。我们提着草席棉被,坐进铁皮车斗。手扶拖拉机一路突突喷烟,颠簸摇晃着把我俩送到了目的地。住的地方似乎是个工棚,用大毛竹搭建支架,上下两层;一块块竹匾横排过去,竹匾上面铺一层厚厚的新稻草,这就是我们的床。辅导课的内容早已忘了,不忘的是晚上的冷。山区夜里气温特别低,加上工棚密闭性差,室内外温度几乎一个样。草席加棉被,棉被上再加盖棉衣裤,还是不行,迷糊睡下没多久就冻醒了。那个冷真可谓透心彻骨,似乎没穿衣裤站在冰天雪地间一般。辅导连着考试一结束,冻了几个晚上的我们赶紧落荒而逃,坐上手扶拖拉机就赶路回校了。

复试上线后根据成绩再填报志愿,我选择了杭州大学历史系。我插队的郭村是两道连绵山峰围合的溪谷平地,中间有一突兀的小山包叫书院山,那里在南宋时曾是著名的瀛山书院所在地。残存的方形枯坑,就是朱熹来此讲学时所写“半亩方塘一鉴开”句中的“方塘”。这实在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地方。我选择历史系,其实不是因为“历史感”,而是由于缺乏竞争的勇气。我最想读的其实是中文系。我一直爱好文学,在郭村中学代课期间,也老是被公社抽去搞宣传:又是抄板报又是写讲稿,还去水库工地体验生活、搞诗文创作。我还参加了县里的创作培训班,学习文学创作。我写的报道曾经在县广播站播出。按此报考中文系可以说顺理成章,但我对语文成绩不是很有信心,于是想,不如去较为冷门的历史系碰碰运气。

滕建明和他的大学同学(后排站立者左三为滕建明)

时光飞逝40年。回首当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自从踏入历史系,我就再也没有过任何的后悔和遗憾!

怀揣大学入学通知书,我坚持在郭村中学上完那学期的最后一堂课,然后打包行李回杭州。离开郭村的那天,4个平时最亲密的知青一路陪伴,走了25里地,一直把我送到姜家码头。那是我最后一次在这条路上全程步行。回想1977年高考的全过程,在漫长的砂石路上赶来赶去,用初试的作文题《赶考》和复试的作文题《路》 来形容,可以说是再贴切不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