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安顺收藏 ​谷氏旧居与西安碑林拓片 2018年第96期(总335期)

 文化安顺 2021-02-05

谷氏旧居 刘继灵 摄


  谷氏旧居与西安碑林拓片  

 何 平


位于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谷氏旧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该片区大规模修复、改建工程的推进,谷氏旧居已先期完成了相关的修复工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完善故居内的设施和陈列,估计不久的将来即可向公众开放。这让我想起一件与谷氏旧居有关的往事。

谷氏旧居 刘继灵 摄

1992年初,在县、市合并后组建不久的新安顺市(今西秀区),组织并承办了“贵州省首届蜡染艺术节”。作为该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市文管所在府文庙举办了一次“西安碑林拓片展”,展出了文管所收藏的部分西安碑林珍贵拓片,为艺术节增添了浓重的文化氛围和艺术色彩。展品中有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秦李斯《封峄山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晋王羲之《兰亭序碑》、唐颜真卿《神道碑》《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家庙碑》《怀素千字文》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因此,这次展览在安顺文化界、艺术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吸引了不少观众。

众所周知,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收集、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碑刻日益增多,至清代已逾千件,故有“碑林”之称。西安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民国时期,陕西省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扩建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成立了陕西省博物馆(1992年始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碑林加强了管理和保护,未经允许,一般人是不可能在原碑上随意拓印的,更遑论于经历“文革”劫火后已被置于严格保管的新中国九十年代。因此,这批涵盖了西安碑林中很多重要石碑的拓片的来源,就如谜一般,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难免会发出疑问:如此珍贵的西安碑林拓片,怎么会现身在边远、偏僻的安顺小城呢?

谷氏旧居 刘继灵 摄

这就不能不说到安顺的谷氏旧居了。

谷氏旧居位于儒林路,俗称“大箭道”,清代为贵州提督署绿营兵演武之地,民国后撤罢提督署,箭道遂废,并逐渐为郡人择居建房居住而形成街道。谷氏旧居北宅创建于清中后期,初建时仅为一宅(北宅),民国时再添部分建筑。现存的南宅,是北宅主人、安顺著名乡绅谷兰皋先生于民国中期买进,成为谷家产业。为使两宅相通,从一进院围墙上开设了大门。这里说的谷兰皋先生,即安顺大名鼎鼎、民国时即有“一门三中委”之誉的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之父。谷氏昆仲因同在国民党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一时声名显赫,名重桑梓,确乎十分少见,故乡人有此说法。

1948年谷氏昆仲与父母合影。后排左二即老大谷正伦(1889—1953),曾以上将衔任南京卫戍司令、中将衔任宪兵司令;后历任甘肃省主席、粮食部部长、贵州省主席等。左三为老二正楷,在家尽孝,未出任。左一正纲(1901—1993),曾任社会部部长、内政部部长。左四正鼎(1903—1974),曾任组织部部长。兄弟三人均于1935年国民党五大当选中央委员,故有“一门三中委”之誉。                                  图片来源于《镜像安顺》

且说谷氏昆仲之中,长兄谷正伦(1889~1953),字纪常。清末曾先后就读于贵州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再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科。在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随黄兴参加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后,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南京国政府建立后,曾任首都卫戍司令、宪兵司令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谷正伦于1940年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在任长达七年,至1947年调任粮食部长。甘肃地近陕西,从谷氏昆仲的任职履历看,这批西安碑林的珍贵拓片,很有可能就是谷正伦在主政甘肃时所获,然后在1948年被任命为贵州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时携带回家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