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大师学读写 | 《小石潭记》

 赛作文 2021-02-05



文章就是这么奇怪:识字,不一定会读;会读,不一定能懂;能懂,不一定会写。          

语文教学也是这么奇怪:会讲,不一定会写;会写,不一定会教。

但其实,读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点就通。

要想会读,又想会写,为什么不看这个栏目呢?

这里有大师的经典,有专家的解读,请跟我们来!

一种文体,也许,一篇文章就足够了。


经典重温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交代地点、方位】,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环境】,心乐之【心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水清】。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写小潭的石头,也是写水的清澈,不然怎么看得这么清楚?】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cī)披拂【绿树和藤萝】。【这一段主要写周围的环境,其实就是衬托,为下面写水做铺垫】。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段正是高妙之处:不写水,而写鱼、写日光,是不是一样可以表现水啊?鱼,写活了,水自然就写活了。这叫一箭双雕】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再写周围环境,突出它的幽深】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突出“”的感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开头一段写的是“乐”,第二段是“乐”,此处写“寂寥、凄、怆”,注意心情的变化】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交代同游之人,过去游记的常规写法,是对同游者的尊重,现代游记一般不在后面交代,而是在文章中间说,或者干脆不提】

指点迷津

柳宗元,我们就不用介绍了。他的散文、诗歌名作很多。以后我们会陆续为大家介绍、鉴赏。

这篇文章是在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永州八记”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写的是一个竹树环抱、人迹罕至的小石潭。

短短几百个字,却是千古名篇,特别是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游踪清晰。从来到去,游踪的变化,交代的清清楚楚。

第二,感情线索也很清晰。从乐到孤寂、到凄怆,也交代的清清楚楚。特别是感情随着外部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突出特点,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全文的文眼就是一个“清”字,写水声“如鸣佩环”,是“清;写小石潭的状貌,也是突出一个“”;写潭中游鱼,更是写“”;写周围的绿树、藤蔓,也是烘托一个“”;写泉水源头幽深,写周围寂寥无人,都是一个“”,只是这两个“”,是“冷清”,前面的那些“”,是“清澈。由“清澈”到“冷清”,作者的心情也由“”转为“凄怆”,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描写,不可谓不高!

游记散文的一个难点,一在于如何写景的生动形象,二在于情感、思想与景物有机融合。这两点,本文表现得尤为精到,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本文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写水,不好写,那就写水中的石头、水边的竹树藤蔓、水中的游鱼,写水潭周围“冷“的感觉,这些不都是水”太清“所致吗?知道侧面描写的好处了吧?

如果还觉得没有体会深刻,那就请大家参照我以前点评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吧(见底部链接)。那里面写景的技巧更为丰富。

不过,技巧只是一个工具,人生的境界、品格,才是文章的灵魂。柳宗元先生是带着一个高贵而孤寂的灵魂去关照这个小石潭的,所以才会有这般空灵、这般凄清。

不然,纵有人间仙境,也难免被一个俗人玷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