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cxm54666 2021-02-06

明代的天成卫和镇虏卫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西接阳高县,东南临河北怀安、阳原县,北面的新平堡镇则楔入内蒙古兴和县境内。大同北部自古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这条界线在明代以后以长城为边墙固定下来,新平堡西北的长城一线至今仍是蒙、晋两省区分界。由此再向北,气候寒冷、降水稀少,土地已不适应大规模耕种,历史上农牧两种文化在此长期冲突、交往,最终融为一体。今日天镇境内保留着众多的明代军堡、烽燧、长城遗迹、关隘、寺院,人为破坏较少、显得原始而苍凉。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河蚌绘·清乾隆年间天镇县境图。

天镇一带虽说土地贫瘠、气候干冷,但开发的却很早,战国时天镇北部建有延陵邑,属赵国代郡,治所位于新平堡附近,是北拒匈奴的战略要地。秦统一六国后,改延陵邑为延陵县,汉代沿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天镇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政权手中,或兴或废。隋朝统一全国后,在此设立玉泉驿,这就是今日玉泉镇前身。唐代在玉泉驿设立天成军,屯垦戍边,平日耕种,战时交战。现在的天镇县城,就是唐代修筑的,相当于天成军部队大院。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河蚌绘·天镇县城图。

辽、金、元三朝,天成军改为天成县,由军转农,这三个朝代都是北方民族建立的,天镇一线不是边境,无需重兵防守。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挥师北伐,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之后明军乘胜追击,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年(1387年)发动了多次北伐,基本肃清了辽东和内蒙地区的蒙古残余势力。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李二口长城。

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朝廷在自甘肃嘉峪关至辽东鸭绿江一线的边境设立卫所,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从河套地区到东北平原,基本都是能耕种的产粮区。此时天成县改为天成卫,隶属山西大同府,在更遥远的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境内,设立了镇虏卫,也筑了城池,这就是天成和镇虏的由来。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长城下的人家。

天镇老县城,西北两座城门尚存

明代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由朱元璋创立。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下辖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种地。军户都为世袭,一个卫驻军队5600人,千户所驻军1120人,百户所驻军120人。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视各地战略地位重要程度而定。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明代天镇北部防御图。

明代前期武力强盛,很多边境地区的卫所都深入草原腹地,或羁縻怀柔,或以攻为守,如脱木河卫、卜鲁丹河卫都在今俄罗斯境内,开平卫、大宁卫、宁成卫和上面说的镇虏卫,都在内蒙古境内。明代中期以后,明朝防御线大规模收缩,正统十四年(1449年)镇虏卫驻军内迁至天成卫,从此两卫同驻一城,加强了京师西北防御。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后,天成卫附近又陆续修筑了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等军堡,层层驻防,风雨不透。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县城西大街。

清顺治三年(1646年),天成卫与镇虏卫合并,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天镇县,属山西大同府,此后天镇的区划名称再无变更。清代的天镇县处于内陆连接京师、塞外的交通要道上,境内设有驿站,客商往来、商贸繁荣。当地文人总结了天镇八景,分别是石莲拥秀、天潮文曲、云断高岗、峭壁晚霞、甘泉灵应、孤峰耸翠、坚冰傲暑和笔峰冲汉。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县城里的老房子。

天镇城门和老房子

天镇县城为方形,始建于唐代,明洪武年间重筑,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垛口七百二十六个,开四座城门。南为迎恩门,北为镇远门,东为文安门,西为武宁门,各城门外都有瓮城,东南角建有文昌楼。县城中心有钟楼和昊天阁,延伸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若干小巷,如今天镇北门和西门遗址尚存。北门位于北大街路边,前几年已经重修过了,1937年农历8月8号,日军曾在北门瓮城里屠杀手无寸铁的天镇百姓,史称“天镇八八惨案”,镇远门就是见证。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县北城门。

西门位于西大街上,也经过了修缮,现作为小区一个入口,城墙上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一个是这么写的:“本人昨天下午在该小区附近不慎丢失6800元现金,如有拾到归还者,本人愿免费赠装修一百平米墙面硅藻泥,并附价值500元厨房用品一套,地址、电话。”我们在不同小区都看到了这个告白条,得知天镇一百平米硅藻泥墙面是6800元。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西城门。

县城东、南两座城门已经拆除,不过干道在这里还是拐了个弯儿,能看出城门的位置。南大街两边是一片老城区,我们大概走了走,这里保留的老房子还是挺多的,民居以雁北地区建筑风格为主,屋顶与山墙比例接近一比一,屋檐筒瓦铺就,坡度平缓,上有砖砌烟囱,房子进深大,窗台矮、窗户大。这种房子整体是趴着的,有些还是下沉式的,有些朝南的倒座房也开窗户,窗前连着火炕,冬天保温和采光效果非常好。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城关西角街老房子。

我们在城关西角街看到了一户大宅子,一宅分为三院,门口都有砖雕门楼和上马石,院子非常宽阔,还有人住着。慈云寺北面以前也有很多大宅子,2014年到天镇时候我们曾在那边走了几圈,去年再去时已经都拆掉了。天镇老城的整体格局还算完整,民居也有地方特色,如细致地修缮一下,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比全都拆了强。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天镇人家。

天镇慈云寺,关北巨刹

最后我们来说说天镇慈云寺,县里第一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现存建筑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赐名“慈云寺”。寺院坐北朝南,现存中路三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占地面积1.6公顷。中路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和毗卢殿,两侧是独特的圆形攒尖顶钟鼓楼,东西配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基本保留着明代建筑风貌。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慈云寺山门。

慈云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置木栅窗棂,廊柱设大栅栏,正中间悬“敕赐慈云寺”匾。山门前原有一座五龙戏珠大照壁,高约六米,长十米,由青砖雕成,后来因为修路被拆掉了。山门后是天王殿,三间一启,单檐歇山顶,内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塑像。殿前东西两侧有对称的钟鼓楼,重檐攒尖顶,造型奇特,钟楼上悬挂着铸于明宣德七年的大铁钟,重约八百余斤,钟声可达数十里外。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慈云寺钟鼓楼。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座院落,正殿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内有明代壁画五十多平方米,正面有十二圆觉,两边为二十四诸天、天龙八部等内容。三进院落中心是毗卢殿,为慈云寺主殿,建于高大的石砌台基上。大殿面阔五间,挑檐为五跳斗拱八铺作,殿脊为琉璃葫芦瓶,瓶上铁铸莲花,莲叶上栖一铁制侯凤鸟。这座大殿经历了清代六次大地震,至今安然无恙,足见质量之上乘。毗庐殿内原藏有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全书,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从北京运来的,共计八千八百余册,现存于大同下华严寺。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慈云寺大雄宝殿。

慈云寺最有特色的是两座圆形攒尖顶的钟鼓楼,始建于元代,明代翻修时保持了原样,是蒙古帐篷与汉式亭子混搭的造型,在山西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钟鼓楼高十余米,周围有八根木柱支撑,上层攒尖顶,下层为八角亭,结构类似伞架。上世纪八十年代,鼓楼已经严重倾斜,可见其建筑年代早于其它大殿,据说当时县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民间木匠,用偷梁换柱的办法,仅用半天时间就扶正了危楼。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慈云寺毗卢殿。

慈云寺最初功能是用于阵亡军户和民间百姓的道场,明清以后香火旺盛,香客如织,寺院拥有庙地四十多顷,主持和尚来自全国各地。1900年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路经天镇驻跸驻慈云寺,太后和光绪皇帝分别书写了“英灵千古”、“山河闲气”匾额赐慈云寺。据传慈禧太后驻天镇时,知县鄂腾鄂因苦于应付,心力交瘁,自杀而死。后来民间百姓有谚云:“来了活佛爷,吓死鄂知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