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中登悬壁长城(原创)

 于小燕 2021-02-06

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

【散文】

雨中登悬壁长城

于小燕

  7月13日,天阴沉沉的,我们几个,起了个大早,到了关城景区,登上了闻名中外的嘉峪关城楼。过来又瞻仰了万里长城第一墩,参观了盘踞在悬崖峭壁上的仿古军营,到了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的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修建于明嘉靖18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用来封锁石关峡口。因为在倾斜度为45度的山脊上修建,形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俗称“悬壁长城”。

  我们到去时,正下着蒙蒙细雨。悬壁长城笼罩在一片细雨之中,气魄雄伟,蜿蜒起伏,像一条长龙,沿着黑山山脉逶迤盘旋而上,最高处,几乎就在天上。但是在长城脚下,觉得高的是山,长城并不高,于是便兴奋地上去了。哪知登上城墙,放眼一望,四面八方莽莽苍苍,前方的道路狭窄壁立,斜斜的插入云天,立马觉得心慌腿软,不敢前行了。

  但是不上又不甘心,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到了长城,怎可能不登就退了呢?再说也不放心孩子们。孩子们肯定是非登不可的。

  初起时的一段还比较平坦,走了大约十分钟,台阶就变得越来越陡,无奈,我只得手脚并用。“爬”了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停下来休息。路上还在埋怨今天天气不好,好不容易出来游玩一下,又下雨。现在却感觉自己十分幸运。七月的天气,铄石流金,能把人烤焦,尤其又在这戈壁大漠的长城之上!前不久邻居来游,说喝了多少多少瓶水,嘴里都仍然干渴似火烧。我们一人拿了一瓶水,都没喝掉。细细的雨点下在脸上身上,都不觉得,好像汽车水箱里的水淋在飞速前进的轮胎上。

  又走了一会儿,感觉前面的路要立起来了。抬头望,长城蜿蜒而上,望不到顶,有几座亭子在险峰之上,高耸入云。回头看,来路悬垂如梯,一个个游客都仿佛在自己的脚底下爬行,我立马感到头有点眩晕。赶紧扶住土砖砌的城墙,站下来。两腿发软,抖抖颤颤,觉得自己万万爬不上去,就算上去,这么陡,上去了怎么下来?心里剧烈的打起了退堂鼓。

  但孩子们已经跑到前面去了,要他们回头是不可能的事。看着这气势磅礴、龙盘虎踞、地势险要的长城,又看着两个生龙活虎还未成年的外甥,我终究不能放心,咬咬牙,鼓起劲又向上攀登。

  真心的感到古代守卫边关的将士的不易!像我,甩着两手,什么都不拿——登城墙时,女儿就把我的背包和手里的东西都接过去了——走得还是汗下如雨(不知道是雨还是汗,我觉得是汗),气喘吁吁。身边胖些的人,走几步就气喘如牛,瘫坐在台阶上了。一般中年人,也都走得很费劲,直呼“真的需要锻炼了”。

  更不要说修筑这依山而建的长城了。

  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没有挖掘机,即使有牲口帮忙,把材料运上来,那也不容易。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花费了多大的心血,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才修成了这道天堑。这样险峻的地方,作这样巨大的工程,不知有多少年轻的、壮年的、年老的人,辞别家乡,永别了父母妻儿,来到这里,挥尽了汗,流尽了血,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默默的沉睡在了这里,同日月山川一起,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

  这里的每一块城砖,每一处砖缝,每一个垛口,都浸透着守关将士和入侵者的鲜血。每一寸城墙下面,都埋着累累白骨。每一缕风,都吟唱着千百年来的沙场征战、鼓角争鸣、铁血柔情。每一粒沙石,都讲述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长城,这个铁骨铮铮的名字,它是血与泪的凝聚,也是智慧、力量和决心的结晶。柔弱、惆怅、寂寞和消沉与它无缘,它的身上暗流涌动,热血沸腾,充溢着庄重与雄浑,伟岸与严肃,深沉与直白,静穆与潇洒。它不是水瘦山寒的一抹淡影,它是威武雄壮的万里长城!

  虽然在如今看来,什么样的城墙炮楼都抵不住飞机大炮的轰炸,万里长城早已退出历史的烟云,默默隐退在关山明月中,但昔日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犹存。它挡住了数百年以来小股异族的入侵,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已经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像征!

  想到此处,我的腿不再发软发抖,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的感情油然而生。不大一会儿,就登到了半山腰。这里有一处比较宽阔的地方。游客很多,好多人都在这里休息。我们也停下来,凭栏远眺。

  站在长城上往外看去,下面是一片绿洲,美伦美奂,伸向远方。只感觉关山如梦,大地无边。山川是如此俊美,引无数人来观赏、攀登!

  只可惜我不是诗人,此时,如果换作他们,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他们一定会吟诵出绝美的诗句!而我,只能望景兴叹,“踏踏踏”,做个走路的人啊。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虽然只是登悬壁长城,不能与东山、泰山相比,但站在长城上,黑山一带的景色一览无余,树木、房屋、各种建筑等尽收眼底,连嘉峪关都看得清楚。天是那样高,地是那样阔,空气是如此的纯净,令人感到天地的浩大、静美,心胸豁然开朗了。

  一对中年夫妇与我们同行。他们是上海人,来长城已经是第四次了。有人说:“这样的地方,有啥看的?一辈子来一次就够了。”上海男说:“有看头。每次来,我们感觉都不一样。它的历史,它的沧桑,它的厚重先不说。就说我老婆,以前她有很重的抑郁症,来这边游了三次,她的抑郁症都好了。”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不时的有年轻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女儿一直陪着我。外甥急得猴儿一般,不时的得停下来等我。最可爱的是那些小孩子,牵着大人的手,蹦蹦跳跳,天真活泼,腿脚轻快得如履平地,既不知累,也不怕高。

  这段长城,原墙所存不多,多数是1987年重修的,部分还原了当初的风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人凭吊赞叹之情。原墙如果都还在,那将更为震憾!虽然脚下踩的是现代的红砖,不沾一点古气,但我看到长城的身架,长城的气势,就觉得这就是古长城了。下面,可能是石头。上面我们看到的,全是小砖头和土皮。脚底下也是砖和泥土层。古人真是聪慧,那时候没有钢筋水泥,他们竟然能用土和石头,把城墙修得这样牢固!

  有好几处拐角,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而且攀高蹴低,看不见对面,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终于到了顶端,但还不是黑山的最高处。最高处,是我们在下面看到的亭子的位置。我们惊讶的看到,前方远远的山峰之间,散落着几个人形的影儿,紧紧抱着山尖,挪动着腿儿找路,像波峰浪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而下山的路,像一条细长的白玉带子,温和而暖心的沿山而下。

  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下山。因为太高,我还是感觉有点头晕,脚下无力,双腿发颤。

  下山的台阶很窄,有一大段路,只能容一人通过,边上只是用一道铁索作护栏,令人触目惊心。没奈何,只得抓着铁索,一步一步,走到平坦处,才停住脚步。抽空抓紧时间拍了张照片,因为孩子们已经走远了。

  这时,才感到脸上凉莹莹的,看见了细细的雨丝。在微微的雨雾里,我再一次回头仰望长城,长城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含笑目送我们;又像这一方土地的守护神,坚强而刚毅;更像一位英雄的钢铁战士,在新的时代里,愈显精神,散发出新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