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二:评性恶论可怕吗?

 寻荀文化 2021-02-06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二:评性恶论可怕吗?

作者:刘志轩

荀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人性恶观点的人。

荀子为什么主张人性恶呢?这是荀子研究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发现。

荀子为了解开人类社会战乱不断之谜,回答如何实现和谐太平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他从人在自然世界最初的生存状态入手,研究人在自然界中和动物共同生活,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说通俗一点,他要研究人在自然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荀子通过观察、分析、探求,发现了人的本性特征。荀子这样描绘人的本性。他说,人生于天下,各色各样,但无论圣人和暴君夏桀,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子·荣辱》)。“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所以,“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欲望不止,唯利是图,这就是荀子发现的人的本性。荀子把人的本性特征归纳为一句话——“人之性恶”。

荀子在《性恶》篇里,开篇第一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字在这里不做“假”来讲,它是人为的意思。“其善者伪也”,是说人之所以有善良,是人为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直言不讳,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掀了个底朝天。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年轻人想学懒,去找一个教懒的老师。走进大门,看见老师正院子里的大树下面,躺在躺椅上乘凉。年轻人规规矩矩地走过去,站在老师面前鞠了一躬。老师问他:“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学懒。老师说:“好吧!”站起身来就向屋子里走,学生在后面跟。

走到屋门前,学生不走了。老师说:“进去呀?”学生说:“你给我掀开门帘呀?”老师把眼睛一瞪,说:“好了,你回去吧!”学生说:“你还没有教我呀?”老师说:“不用学了,你比我还懒呢!”

这个民间笑话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懒惰不需要学习,它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勤奋的优秀品德是学习以后才会有的。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就是说,人生来就贪财图利,生来就有嫉妒和憎恶之心,生来就喜欢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颜色,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既然是这样,人要改变恶的本性,应该怎么办呢?荀子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告诉我们,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才会从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便可以有和谐太平。

有一位女教师带着上学前班的女儿上学。早晨起来,她急急忙忙煮好了两个鸡蛋,两杯牛奶,催女儿快吃。她把屋子收拾好了,才坐下来吃饭。女儿高兴得告诉她:“妈妈,我喝完了牛奶,吃了一块面包,还吃了两个鸡蛋!”

女儿本来希望妈妈表扬她,可妈妈把脸一沉说:“你把两个鸡蛋都吃了,让妈妈吃什么?”

妈妈告诉女儿,做事情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到别人。一天吃一个鸡蛋营养就够了,吃两个是多余。

女儿只顾自己吃两个鸡蛋,不关心妈妈,这是人的本性。妈妈给女儿讲了两条道理。一条是做人的品德,一条是吃饭的科学常识。这些都是孩子本性中所没有的,是通过妈妈的教育之后才知道的。

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当中,克服人性本能的缺陷,明白如何做人,获得科学知识,逐渐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著名历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我初次见到“人之性恶”这句话,也感觉很刺耳,非常不理解,非常不认同。人怎么会是这样呢?经过深入学习之后才明白,荀子对人的本性的这样一个概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他将人赤裸裸的摆在阳光之下,使人羞愧难当,但是,其内在包含了无比深情的大爱和温馨。

荀子用人性恶将人类从蒙昧与困惑中唤醒。他强调的不是人本性之恶,而是告诉人,如果想在自然世界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就要自觉地不断审视自己,改变恶的本性,建树善良,创造文明,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有太平,有和谐,与天地共生存。

所以,荀子的性恶论并不可怕,也不可恶。他是引领人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克服人性之缺陷,走向人生之崇高,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人生之道。

过去我们低估了荀子性恶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荀子对人的这一本质的表述,开启了人类智慧的先河,由此发端,荀子提出了一整套正确认识天人关系和治国理政的理论;同时还揭示出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逐步提高自己,改恶从善的历史。

三百多年后,西方的基督教诞生。基督教讲“原罪“。所谓”原罪“,就是人生下来就带有“罪恶”。“原罪”论实质上就是一种性恶论。1500年后,英国又出了一个政治家、哲学家霍布斯,他写了一本书,叫《利维坦》,这是一本专讲人性恶的专著。他在书中讲,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历程。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他认为人的欲望无止境,人的欲望观纯粹是一种不受约束和制约的欲望观。

荀子的人性恶主张,比基督教早三百年,比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早1800年。所以说,荀子是世界主张性恶论的第一人。由此也可以表明,中华民族较比世界其他民族更早的认识到人性的本质,认识到如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文明。

(转自中国荀子网)

-----------------------------------

荀卿庠  >>>

1.《荀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

劝学篇  修身篇   不苟篇  荣辱篇

非相篇  仲尼篇   儒效篇  王制上

王制下  富国篇   王霸篇  君道篇

臣道篇  致士篇   议兵篇  强国篇

天论篇  正论篇   礼论篇  乐论篇

解蔽篇  正名篇   性恶篇  君子篇

成相篇  大略篇   宥坐篇  子道篇

法行篇  哀公篇   尧问篇  

赋篇  非十二子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已经整理发布的中华姓氏拼音排序查询:

a  

b                

c                  

d          

f                  

g    芶  勾  句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萧  肖      

y        喻  谕  渝 云 陨 妘  芸  贠  员  

                

z                俎(且)    中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