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年轻时心高气盛,总认为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太不完美,表述模糊不清。现今已年近花甲,身边带有众多徒弟,为了使徒弟们能真正掌握脉诊,所以下决心写一篇简明扼要,对初学者能真正帮助到的临床脉学,结果是最感力不从心,写三句删二句,此时才真正明白有的东西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但为了徒弟们的学习,还是硬着头皮写了一下的感受。缺限肯定很多,还望弟子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完善。谢谢! 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切身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结晶,中医理论顺应自然,真理颠覆不破,代表了自然界的最高智慧,诊治手段更是切合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精神修为、生命养心、食养食疗、茶酒 颐养、药物调理、气功理疗、针灸推拿、点穴按摩、熏蒸沐浴、敲打捏搓、水火疗法等。 中医治疗的前提是诊断辨证,基本上分为望、闻、问、切,在这四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号脉,在外行人眼中,“切”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下面我就简单讲一下中医把脉的原理吧。 先说一下中医号脉为什么用三个手指头?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中医说的三焦。三个手指头号脉,每个手指头分别代表一个部分(一个焦),食指代表的是上焦,中指代表中焦,无名指代表下焦。看舌诊和号脉也是一个道理,从舌尖、舌中、舌根三部分,舌尖、舌中、舌根,分别代表的是人体的上焦、中焦和下焦。 号脉要食指在前,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分别代表上焦、中焦、下焦,食指号的是寸部,是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是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是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右手呢,分别代表的是肺、脾、肾(三焦脏腑的整体)。 健康人的脉象是正常的脉象,是平脉不浮不沉不强不弱,摸起来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均匀和力度稳定,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这也就是平脉。平脉的次数是比较清楚稳定的,一般在一次呼吸之间大概有四五次,而且这四五次的节奏也是一致的。 人的脉象跟身体内外的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会随着人的生理变化以及活动而发生变化,这属于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小,脉搏跳动的次数就越快,如果是婴儿一般一分钟脉搏跳动一百二十次到一百四十次,随着年龄的长大会慢慢减少。而在男女身上,女人的脉搏较之男人会稍微快一些,也会细弱一些。身型比较肥胖的人,一般脉搏比较沉重一点。如果一个人情绪比较激动,脉搏就比较快和有力一点。在饥饿的情况下,脉搏则比较慢和微弱一点,没有力气。 很多人都不懂怎么在手腕那里摸一会就可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中医认为脉为血之府,可以贯通全身,联接各脏腑,因此如果身体内的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就会反映到脉搏上,而且脉搏反映会非常及时,即便是在一些症状人还没有感觉出来时,脉搏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脉搏的速率强度等等,就可以了解诊断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生在诊脉时必须注意自身调息,首先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贯注指下,才能够诊得真实有效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家正眼》中曰:“凡诊脉之道,必须调平自己气息。”因为古代没有钟表计时,是医生采用自己的呼吸定时间(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来计算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以辨脉象的次数。正常人每分钟呼吸为18次,每呼吸一次时,脉搏跳动4次,每分钟脉跳共计72次,现代临床证实,正常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正好也是72次。可见,古人以呼吸定息测脉动的次数是有科学道理的。 其实把脉需要知道几个细节,首先是把脉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想要把脉准确一些,对初学切脉者来说首先需要选对时间,早晨是最适合把脉的时候。要在没有吃早餐没有活动之前,而且排空二便,静息状况下进行,这样的脉象才可以更加准确地来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对于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清*黄宫绣在《脉理求真·四宫脉要》中曰:“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因为在早晨人的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气血调匀,脉象才能如实反映病情,是诊脉的最佳时间,但限于条件,不必过于拘泥,其他时间也可以诊有过之脉。如明·汪机曰:“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对一个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讲,则也不是什么问题,经验丰富熟能生巧和智慧。 其次把脉的体位要正确,把脉并不是随意把手伸出来就可以,被诊断者一定要处于正坐或者平躺的情况下,让手臂跟心脏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高低不超过四寸),手心向上然后伸直手腕,在手腕的关节处垫一块脉枕,这样可以比较稳定方便切脉。如果一个人被把脉的时候体位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局部的气血,自然也就会影响到把脉的效果。 把脉的力度也很重要,一般分为轻取、中取、重取和混合取之。 还有把脉的位置也很重要,把脉的位置一般是在手腕横纹处向上,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用中指按住,为关脉。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是寸,无名指的位置是尺。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属不同的脏腑,左手是心,肝,肾,右手是肺,脾,命门。但实际人体会有高低肥瘦之分,所以切脉位置也须灵活定位。《诊家枢要》中曰:“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诊脉下指的力度应由轻渐重,采用浮取、中取、重取三种方法,以辨脉的深度。如《诊家枢要》中又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中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现,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又《难经·第五难》中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把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且平,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会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且平,说明肝脉正常,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疏泄功能差,大多有脾胃之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醒,亦或耳鸣脑鸣,属肾气虚弱。因为肾主骨主脑(心、脑、肾同源)。右手寸脉太弱为肺气虚,一般有咳喘现象,太强也会有肺燥现象。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胃虚弱,有便溏、腹痛一类问题,太强也会消化不良。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沉,身体乏力。 切脉分寸位为阳,尺为阴,浮脉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再结合有力,无力分辨,脉象有力为实,脉象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学习脉诊首先应从实用脉诊开始,切实做到熟能生巧,习以为常。实用脉诊主要分:强弱,快慢,硬软,浮沉,匀乱。此10种脉是愚在临床诊断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是为供弟子们学习和认识脉学的基本常识,以便深入掌握和应用切脉诊断病证,利于对症施药。 1、脉强弱,主察气。脉强气旺,脉弱气虚。 2、脉快慢,主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察火。脉硬火大,脉软火弱。 4、脉浮沉。主表里(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以上5组10种脉熟练了,掌握下面的脉象就会容易了。 1、浮脉:浮脉统濡、革、洪、微、散五脉。脉浮主阳,病在表。寸浮多为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风在中焦;右关浮风痰在膈;迟浮风入下焦,二便不利。浮脉轻取即有,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搏位于皮下浅层,一般见于表证,也见于阳虚浮越证。按之有力为实证,按之乏力为虚证,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洪虚热。浮脉常预示外感风寒或风热、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为浮大无力之脉象。 2、洪脉:脉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脉在浅表,指下有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夏季此脉较多。 3、实脉:寸、关、尺三部充实有力,脉搏来去皆盛,三部脉宽大有力,见于实证和健康之人。 4、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有余证。脉长而和缓,表示中气充足,升降流通,百脉无一阻滞亏欠,是健康脉象。肝阳有余,阳盛内热之证,脉常长而硬满。 凡长而有兼脉的,多是病脉。 5、短脉:首尾俱府,不能满部。主不足证。短脉是气虚不足以前导其血行,所谓短则气病是也。血滞气郁,或痰滞食积,阻碍气道,脉气不伸,亦见短脉,则又不可一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与其他见证而定。 6、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见于气血不足证。 7、散脉:轻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8、沉脉:轻取无,重取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多见于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脉搏位于皮下靠近筋骨处,所以轻取不到,中取不明显,重取才有。与正常脉象有些相近。 9、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似无,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青少年春夏若为此脉不佳,春冬出现在老弱者为正常。多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虚衰。 10、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11、弱脉:沉细软绵无力,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动部位靠近筋骨,所以指下感觉细而无力。多见于阳衰,气血俱虚。如少白头。 12、虚脉:寸、关、尺三部均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属饮食不当所致无力之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13、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常见于癌症。 14、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15、迟脉:脉跳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60次以下),频率小于正常脉搏频率。浮迟表寒证,沉迟里寒证。迟脉多见于女性寒凉证,以痛经为主。寸脉迟为上焦寒,主心肺寒或虚寒,可出现心悸,气短等病症。关脉迟为中焦寒,表现为胃寒,可出现吞酸,胃部冷痛等症状。关脉迟为下焦寒,主肾阳虚寒,可出现下肢冷痛,腰酸,畏寒等症状。 16、缓脉:缓脉分平缓和病缓二种。平缓:脉动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指感均匀,属有胃气之脉,为正常脉。病缓脉:脉动松软无力,弛纵乏力。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 17、结脉: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8、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19、涩脉:脉细而行迟,往来涩而不畅,脉势不均,脉形较细,如“轻刀刮竹”,脉数、脉力不均,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20、数脉:脉跳急促,一息五至~七至(每分钟90~120之间),脉率比正常脉快,比疾脉慢。多属于热证或里虚证。 21、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脉率比数脉更快。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22、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脉势紧而有力,脉搏顶指,脉管的紧度、力度均比弦脉强,指感比弦脉更紧有力,但脉体较弦脉柔软。多见于实寒、疼痛、食积。 23、弦脉:端直且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脉道较硬,指下力挺,起落直接。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也见于胃气虚弱者,相近于老年常脉。 24、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由尺部流向寸部,轻、中、重均可取到。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证,也是青壮年的常脉和妇女的孕脉。 25、动脉: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26、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27、濡脉:脉动浮细无力而软,位浮,形细,势无力。轻取有重取不明显,多见于虚证或湿证。主病血虚阳虚症。 28、细脉:脉流细弱如线,但应指明显,脉道狭小,指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常见于阴虚血虚或水湿内阻。 仅供弟子们学习和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