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恶性肺结节如何区分?这节课讲全了

 板桥胡同37号 2021-02-07

要说当下最火的科研方向,人工智能当仁不让。在呼吸科中,人工智能自动识别诊断肺结节功能颇为火热,肺结节的识别一直是呼吸科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推进,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攀升,据统计,中国有1亿肺结节患者,作为一种存疑病变,30%~40%的恶性概率不容忽视,因此肺结节患者的诊断,后续随访检测一直是呼吸科的临床工作重点。

然而蓝图很美好,现实还是很无奈的。AI临床发展受限,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都认为,在肺结节的识别上,AI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临床中最终诊断及后续诊疗计划的执行者仍然是医生。掌握肺结节的识别及诊疗,是每位呼吸科医生都应具备的能力。

因此不要再问我还有没有机会了,抓紧时间,走,我们一起去爬肺结节的山!


肺结节的山,难爬在哪里?

肺结节对医生来说有三个考验:

1、影像学表现如何解读?
2、如何配合指南进行标准定义与诊断?
3、如何联系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未来相关方案规划?

每一步都需要临床医生在紧跟方案更新的同时,积累大量的临床及影像学经验。为了能进一步向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推广肺结节诊治,医学界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张勇教授共同推出《肺结节良恶or恶性?真相只有一个!》精品课,我们一起安全翻越肺结节的高山!
 
专家简介

张勇

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呼吸内镜委员会青年委员、CSCO抗血管靶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委员、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内镜分会会员、专业方向肺癌的分子机制和呼吸内镜微创介入治疗。


指南+临床+病例实战,三管齐下!

  • 没时间寻找最新指南,抓不到重点?

  • 临床经验不足,想要恶补课本外的专家宝典?

  • 病例体会尚浅,渴望挑战更多实战病例?


别担心,医学界精品课程早已安排!本次课程设计紧紧围绕临床医生日常工作所需,将理论与实战经验巧妙结合,并配合精选真实临床病例,引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例如为什么无毛刺、无胸膜牵拉、空泡的肺结节,却可能是恶性程度更高的肺癌?随访中出现支气管扩张症,说明了什么?到底什么影像学证据能够让恶性结节“一锤定音”?


更多临床实用细节问题,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与张勇老师一起翻山越岭,乘风破浪!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责任编辑:陈小新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