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白对照(之五 逐层推论法)
2021-02-07 | 阅:  转:  |  分享 
  
(文白对照)古文笔法百篇(之五逐层推论法)胡怀琛编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胡朴安之弟,泾县溪头村人。《古
文笔法百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胡怀琛先生编译,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由于选文精当,译文畅晓,深受读者欢迎。该书遴选短小精悍、脍炙人口
的古文名著百篇,堪称古文之精品。该书名为“古文笔法”,把百篇文章分成三十二个大类,以便读者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效果。古人作文,有
以“文”、“笔”对举者,自南朝起,论争不休,莫衷一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云“无韵者也,有韵者文也”。在下不揣冒昧,对原文及
其都翻译作了些校正改动,以求更合乎所选原貌。胡怀琛先生的编译无疑是给了读者“触类旁通”的捷径,而在下按照“笔法”类型所得具体赏析,
也希望能给大家葑菲之采。陈李杨2020年2月3日?逐层推论法??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
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
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译文“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即位起始的年份。“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王”指的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总系于周之大一统,天
下都必须奉行王的政令。记载为什么不说隐公即位?这是成全隐公的初衷。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初衷?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为
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们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
他为国君。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拒绝为国君,那么桓公将来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真心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所以
,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将来能立为君着想。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依照礼法,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
明;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是的。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
亲又因儿子而尊贵。赏析:《公羊传》、《谷梁传》往往运用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便于层层推理,使结构严谨,酣畅淋漓揭示事物之间严密
透彻的本质,便于抒发气势连贯的感情。元年春王正月谷梁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
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
?隐将让而桓弑(shì,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
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杨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
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译文:虽然没有国家大事要记载,史册上也一定要写上一个正月,这是表示国君对一年政教开始非常慎重。鲁隐公是位国君,为什么不写他即位?这
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志愿。成全他哪方面的志愿?就是要说明他没有谋取君位的想法。他为什么没有谋取君位的想法?因为他是想要把君位让给桓公。
让给桓公算正当么?应该说不正当。《春秋》上有条原则,就是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行;那么隐公把君位让给桓公是不正当的,而《春
秋》却还要成全他,为什么呢?就是要表明桓公不是。为什么要表明桓公不是?隐公本来要让给他,而他杀了隐公,这样桓公就是太恶劣了。桓公
行弑,隐公让位,这看来是隐公善良。既然是隐公善良,又说他不正,这是为什么呢?《春秋》上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崇尚正义而不崇尚私惠,伸张
正道而不伸张邪恶。孝顺的儿子应当宣杨父亲的美德,而不应该宣扬父亲的恶行。隐公的父亲惠公当年曾打算把君位传给小儿子桓公,这是不正当的
,而是邪恶的想法。虽然如此,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邪恶心,还是把君位传给了长子隐公。隐公已探知先君的邪恶想法,于是把君位让给桓公,这便
是成全了父亲的邪恶。兄长弟幼,这是天然的伦次;隐公作为世子是受父亲的遗命,作为诸侯是受周天子的任命。他把君位让给桓公,已经是废了天
伦,而又忘记了天子和父亲的命令,来施行小惠,所以说是小道。像隐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有轻视千乘之国的人;至于说他实行正道,那却够不上
。赏析:本文分两层自驳自解,且上下连接,天衣无缝,富于变化。郑伯克段于鄢(yān)谷粱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
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
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
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译文:这里用个“克”字,是什么用意?就是要变现郑庄公能够办成事的意思。能够办什么
呢?能够杀死段。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兵卒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古时候史册记事有条
惯例,就是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要写明是国君杀的;因为这次记载写明是郑伯杀的,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
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有意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作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
道德原则。所以《春秋》这样记载,一方面鄙视共叔段的行为卑贱,一方面突出郑伯的做法太过分。为什么说郑伯太过份?因为他不对段进行教训,
而是处心积虑地故意放纵段犯罪,来实现自己杀掉段的心愿。记载杀段的地点在在鄢这个地方,表明共叔段已经逃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庄公
要追杀段,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死一样,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
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让他逃走,这才符合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原则。赏析:郑伯本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以兄弟之情及时为小弟纠正过错的
。但他处心积虑地层层纵容,推波助澜,置之死地而后快,其狠心歹毒,描写的曲尽其妙。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鹈退飞还宋都谷梁传先陨而后石,何
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六鶂退飞,过宋都。是月也,决不日而月也。六鶂(yì,古同“鷁”)退
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於物,无所苟
而已。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於人乎!故五石、六鶂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民所聚曰都。译文先说陨落,后说石,这是为什么?因为先看见
有物体从天上落了下来,而后才看清是陨石的缘故。因为落在宋国境内,所以说“宋”。最后说数目是五,是表明陨石散落的地方不止一处,各处数
清以后才知道是五颗的用语。这是由耳朵听见陨石坠落的声音来查数的。“是月也”三个字,是表明只写月不写日期的意思。这个月,有六鶂鸟倒退
着飞,经过宋国都城。先说数目是六,因为描写的是一群鶂鸟的用语,是用眼睛看着数的结果。谷梁说,石头是无知的东西,鶂鸟是略有知的东西。
陨石是无知之物,所以记载它坠落的日子;鶂鸟是略有知之物,所以只记载它飞过的月份。写春秋的君子对于记载事物没有一点儿马虎。对于石头、
鶂鸟,犹且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何况是记载人事呢?所以“五”、“六”“石”、“鶂”记载的文辞,不分别清楚,那么治国之道就不能张扬了。—
—人民所聚居的地方就叫作都城。赏析:本文以“聚散”二字立意,先写“目治”(眼看),再写“耳治”(耳听),最后归结到“聚”。陈丞相世
家赞史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
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译文?宰相陈平在少年的时候,本来就喜爱黄帝、老子的学术。当他在神灶的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就已经很远大了。后来他往来于
楚、魏之间,最后终于还是归顺了高帝。经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危机,消除国家的祸患。等到了吕后执政时,可说是天下事多有变故了,然而陈平
能够自己脱身祸难,安定宗庙社稷,终身保持荣耀的的地位和名誉,人家称他是贤相。他难道不是能够做事既有好的开头,又有好的结果么?如果不
是有才智谋略的人,那里能做得到这一步呢?赏析:极言从难下手处下手,盛赞其智谋。先说少时,后来归顺高帝常出奇计,等到吕后时,仍称贤相
。最后“善始善终”是画龙点睛。获麟解韩愈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
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马
、狮子等颈上的长毛)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
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
也亦宜。?译文:麒麟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兽,是明明白白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史传和诸子百家之类
的书中。即使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动物,却不能养在家里,在天下也不经常出现。麒麟的外形也不容易
归类,(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可能知道它就是麒麟。看到它的角,我
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我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我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唯独麒麟,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模样。既然不认识,那么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似乎也可以。虽然这样,麒麟出现之时,必定意味着天下在位的帝王一定是个圣人。麒麟是为胜任而出现的,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所以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再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的是德行灵性而不是根据它的外貌形状。如果麒麟竟然没等圣人登上帝位就贸然出现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赏析:本文以“祥”与不祥、一反一正、又一正一反、而又知与不知,凡四转,妙笔如环,曲折开辟,含蓄委婉,变幻无穷。
献花(0)
+1
(本文系ZBY子不语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