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洛阳】王雪凌丨见字如面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见字如面
 
作者/王雪凌
 
 
全家人送女儿上大学,进入校园但见热闹非凡,各色车辆在保安的指挥下,一律停放在操场,甚是壮观。各系欢迎新同学的标语,一溜延伸排开,每个新同学都有两三个家人陪伴,拿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走向早已分配好的宿舍。等我们打扫完宿舍卫生、铺好被褥、购买好新的军训服装,办好餐卡水卡等,我和女儿走出宿舍,这回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为她购买校园电话卡。
卖电话卡的几家运营商凉棚内人头攒动,选号的、选套餐的都挤满啦。女儿第一次离家远行,紧紧拽着我的胳膊,凡事都问我拿注意。我们选好了一个号码,在服务员的帮助下放进了专为女儿升学购买的新手机里。回宿舍的路上,我问女儿:“想妈妈啦会不会写信给我?”女儿看了看四周,答到:“好像没发现邮局耶,邮票和信封去哪儿买呀?”我举目四望,果然看不到那个特有颜色和标志的所在,不禁哑然。女儿又说:“现在打钱在手机上操作就OK,想你们打个电话就OK啦!”是啊,当年我们到邮局寄信和取汇款的美好回忆,他们是再也无法体会到了。
记得我的第一封信是代外婆写给小舅的,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家中没有手机,也没有固定电话,小舅脱产去省城上大学,裹着小脚的外婆每次收到小舅的来信,先是叫我三遍五遍的读给她听,然后就叫我写回信,无非是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要安心读书之类。每次都要写上好几页,外婆先说要写啥,我组织好语句,在草稿纸上写好后,再一句一句的念给外婆听,然后再修改,直到外婆满意啦我才又一字一句地誊写在稿纸上,跑到邮局寄给小舅。寒暑假小舅归来,总夸我信写得好,没有一个墨疙瘩,哈哈,他是不知道我写一封信都有这么复杂的过程吧。那两年多的日子,家乡——省城,省城——家乡,书信来往,伴随外婆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一封信寄出去,外婆就计算着收到信的日子。按着外婆计算的日子,她从一大早就坐在门口,望着那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身背绿色的邮包、穿着邮政绿的邮递员来的街路,一阵铃声响起,邮递员交给外婆一封信,外婆则拿出早已备好的时令食品递给邮递员,感谢他来送信,让她及时看到她萦记的小儿子的来信。
等到我考上省城的大学,我的第一封信也是写给家人,我在一个信封里叠放了两封信,一封写给父母弟弟们,一封写给外婆,我们家和外婆家很近,让母亲捎给外婆再读给她听,信里肯定是报喜不报忧的。外婆知道我在家上学时,每年都要冻手,就给我做了一双棉暖手托人捎到学校,这双紫红色的底子上印着竹子梅花的棉暖手陪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冬天,上班后条件好了,我的手不再冻了,那双棉暖手也在一次搬家中不知所踪。
大学时最多的应该是和高中同学们的书信往来,大家互相倾诉着离家求学的故事和风华正茂的年青人的心声。上高中时互相不说话的男生女生,却靠书信消除了界限。是啊,书信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觉得想说就可以写出来,让彼此没有距离,让我们跨越层层障碍,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特别是有些话不好意思当面说的,那么写信表达就是最好的方式。特别是细雨轻敲窗棂,满室静谧,读着家人和同学的来信,消弭了初离家乡的淡淡的惆怅,重温同窗好友友情的慰藉,那感觉至今难以忘怀。同宿舍的一个来自台湾高雄的女生收到海峡那边父母的来信,总是要高兴许久,相比我们来说,她的家信在路上的时间更长、更不易。她和妹妹来省城与留在大陆、年迈体弱的奶奶住在一起,应该更盼望父母的来信吧。有一年她的父母终于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坐了飞机来看他们,我们在学校也见到了梳着高高发髻、身穿婀娜旗袍、化着精致妆容的她优雅的母亲。
从前的日子似乎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封信从寄出到回信再到收信最快差不多有半个月。千山万水距离的阻隔,让人的情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唯有倾诉笔端,才可能表达炙热的情感,当对方收到信件时,可以泪流满面。一封信可以保存很多年,比起手机天天清理、杀毒、删除,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中国传统书信的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信作为一种感情与信息的载体,让我们感知文字的力量,在灯光里写下热忱的文字,历经千山万水,送到心之所系的那一头,体会浓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现在人们的交流工具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快捷。在电话微信QQ这些即时通讯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手写书信越发具有仪式感。女儿和儿子的学校常常在三八节和母亲节组织学生给家长写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孩子们都很认真书写,我透过信纸也看到了满满的依恋,但总觉得这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那种发自内心的“我要”而不是“要我”倾注笔端的像我们过去的那种情感。但我也仔细保存,作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经历吧。
在这个打字如飞的年代,电话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让人的心理距离无限延长,那时的我们用一杆笔、几张纸道尽满腔情愫,感受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情感,感受着见字如面、纸短情长的魅力,领会着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大学的一位学长书信往来好几年,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他去了遥远的异乡报效祖国,以后20年音讯全无,我却能在电视上实时看到他们非凡的成就,听说他因工作原因好久没有回过家乡,但愿他在异乡的日子一切安好!
 

作者介绍:

   王雪凌,女,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伊川县行政服务中心供职。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