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富饶而又美丽的内蒙古位于我国北端边界线处,它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既像一匹昂首疾驰的骏马驰骋在祖国的北疆,又似一枚闪耀着宝石光辉的胸针佩戴在祖国母亲的胸前,它充满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不失天辽地阔的壮美景观。 世界上的蒙古民族主要都分布在蒙古国和中国境内,一条长长的国界线,北面是主权早已独立的蒙古国,南面则是我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虽说二者在历史上属于同宗同源,但内蒙古和蒙古国在文化、风俗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区别还是很大的。 2020年3月的时候,蒙古国政府正式发文表示要于2025年开始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即俗称的传统蒙古文,并采取多项社会文字引领措施,以期最终实现蒙古国国内完全使用传统的蒙古文。 有人不禁要问了,这蒙古文还有不同的区分吗?恢复回鹘蒙古文后内蒙古人民和蒙古国人民在沟通交流方面会产生障碍吗? 蒙古文的种类及历史由来中古时期,出生在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蒙古族乞颜部落的铁木真骁勇善战,通过近20年的南征北战后,他统一了蒙古诸部,并于1206年建制称帝,成了大蒙古国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成吉思汗'。 为了能有统一的文字以便进行文化的传承,成吉思汗命人仿效畏兀儿文字,创造了如今的回鹘式蒙古文。作为蒙古人的传统文字,回鹘式蒙古文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了。 回鹘式蒙古文曾经是世界上所有蒙古族人使用的正式文字,可自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当政者便要求按照苏联的斯拉夫文字创造出一种新的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从1946年开始使用的西里尔蒙古文至今仍然是蒙古国社会的通用文字。 历史上,蒙古国也曾受西方文化之影响,出现了一些学者提议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蒙语。而蒙古国独立后,深受苏联的影响,就连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也多有依赖于苏联。 为了向苏俄的文化表示亲好,蒙古国所使用的西里尔蒙古文都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还特意加入了2个新的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不具备的元音。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基于西里尔字母所产生的文字可以将蒙文中易混淆的发音进行很好地区分,很好地实现了'怎么说就怎样写'。 西里尔字母各不相同,不容易被人们所误读,而且从左向右的横写习惯还非常便于文字排版、印刷,西里尔蒙古文对蒙古国文化、科学、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传统的回鹘蒙古文替代西里尔蒙古文的背后,乃是一场文化之争无论是拉丁字母,抑或是西里尔字母,这些都不是蒙古族的传统字符。虽说西里尔蒙文在现实应用方面的确要比传统的回鹘蒙古文要简练明了, 可对蒙古国来说,它却是斯拉夫文化的一种入侵方式。现代蒙古国人如果想要弄懂其文化传统典籍上面所记载的文字,还要依靠一些翻译工具才能实现,这无疑造成了蒙古国本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断裂,闻者无不慨叹唏嘘。 1991年,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的国家,蒙古国由此而开始逐步摆脱苏俄文化方面的侵袭和占领。首先,蒙古国国家议会经讨论决定逐渐引领全国人民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此后,再度出台相关法律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一律开设传统的回鹘蒙古文课程,教材上印着回鹘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两种文字。 2010年,蒙古国进一步规定,公文和信函只可以使用回鹘蒙古文来书写、打印,某些证书上则须同时使用回鹘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 2014年的时候,蒙古国国家议会再次决定要加快推广及使用传统回鹘蒙古文的步伐,蒙古国的大街小巷上,很多站牌、店面的牌匾已经都是传统的回鹘蒙古文。如今,蒙古国再度决定要于2025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 在摆脱了苏联70年的控制之后,蒙古国开始了意识形态的重建,他们逐渐寻根溯源,将传统蒙古族的文化和信仰、风俗重新寻回,表明了要彻底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决心和毅力。 全民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后,蒙古国与中国内蒙人民的沟通会有障碍吗蒙古国决定全民恢复使用传统的回鹘蒙古文,代表着正统蒙古文化的回归,此外,这也是一种地缘政治上的倾向和'讨好'。 因为中国的日益强大和追求和平正义的主张,令蒙古国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中国发展深入又友善的邦交,毕竟与中国搞好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蒙古国只会深受裨益而不会有任何不利之处。 蒙古国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滞后,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后,更加有利于蒙古国和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增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和蒙古国的蒙古族人民将真真正正地实现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在此基础上,人文、科技等学术层面的互动和学习将更加频仍、更为便捷。 现实生活中,蒙古国人民和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语言交流方面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蒙语,即便某一方的口语上稍微有一点地方发音特点,但却丝毫不影响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如今,蒙古国的官方文字也要实现'国际接轨'了,这更加有利于蒙古国对外开展国际间合作并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拥有自己的正统文化,这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源泉。蒙古国选择恢复使用传统的回鹘蒙古文,本身就意味着该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追溯和承袭,这是英明之举,也是大势所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