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池水码头

 馨梅居士 2021-02-07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百年古镇天池是永宁河畔一颗灿烂明珠。山川秀丽,经济繁荣,在历史长河中,闪烁耀眼光辉。

明朝洪武25年(1392年)曹震疏通永宁河,天池镇成了水上交通唯一中途物资集散地。随着永宁河上往来商船增加,镇上栈房、饭馆、酒店、茶馆星罗棋布,生意兴隆。天池水码头是古天池古镇繁荣的窗口,是给人们送来财富和信息的宝地,也是古码头开发建设的缩影。码头依河水流向分上、中、下三个,在古代永宁河段一个小镇建有如此众多的码头,独一无二。

上码头是自然界亿万年造就。永宁河碧流从永宁城向北,曲曲弯弯,波滚浪卷,绕鸡罩山,避臼马崖,翻跃箭杆滩,包超蛤蟆石、马鞍石。在天池放慢脚步,展示浩浩清影,映蓝天白云,形成天然良港。紧靠天池镇岸边有一个长百米,宽30米大沙坝,利用良港和沙滩建成上码头,可停泊百艘货船。在水上航运鼎盛时期,装御货物在沙滩上堆积如山,搬运工穿棱忙碌,那壮观场面令人惊叹。

中码头建设得最早最好。永宁疏通开航,首先建设了这个码头。码头得天独厚,有条“石马儿”的大石梁伸向河间造出河湾,形成紧连主航道的回水沱,回水沱岸边一个开阔地,上坡紧接天池古镇最繁华的主街。古码头选此兴建,足见天池人的智慧,通晓港运船泊。码头的修造如似重庆朝天门。河岸边三排石品梯,任河水涨落,船均可靠岸停泊,可不用连接船与岸的跳板,码头工装缷货物更快捷、更安全。河岸利用开阔地铺设石坂建成下货场,食盐、布疋、绵纱、茶叶等均可隨处堆放。安放一排石桩,方便货船靠码头拴船定位。修建了一条一百二十级宽四米石阶梯。石梯旁建有神龛,供阿弥陀佛。石梯直达上货场。上货场面积是下货场的三倍,靑石地面,向河一边有巨石保坎,修造了石围栏,有一排固定石桩,供大水时拴牢船泊用。建有供货品临时存儲的转运仓儲,分货品设仓,分类管理,以便收发物资。

明朝通航中码头就启用了。历经过清朝、民国、新中国建立,直至永宁河停航之前,中码头都特别热闹。毎日下午,乌蓬船挤满港湾,船工上岸,到天池十字口的茶馆酒店,品茗叙旧,把杯畅饮,谈天说池。小贩们把天池名小食猪儿粑、糍粑、黄粑、麻糖送到码头,“涨猪儿粑哟……”!“先先黄粑”!“ 涨糍粑”!“麻糖!叮叮当”!  叫卖声在码头上空此起彼伏。船工、老板、乘船客人、商家,有的高声呼叫:“猪儿粑”!有的挥手:“黄粑!黄粑”!……小贩们这船奔那船,生意火爆。码头工肩披麻布,上这船御货的,往那船装物的,从下货场向上货场挑抬的,由上货场朝下货场运输的,进进出出仓儲的,人头攒动,往来如织,天池码头工熟悉门道,动作敏捷,步履稳健,互助互帮,有紊不乱,码头成了一道风景。那位睁着圆眼拱手的阿弥陀佛看得最多,佛前香烛供品终日不断,码头平安吉祥。

夜晚的中码头,舟火映入水中与月光交融,上货场灯杆上的风灯灯光与天池河口边王爷庙前的灯杆上的风灯灯光辉映。码头宁静,奔忙一天的船泊躺在绿水怀中沉入梦乡,潺潺流水声为船工唱着催眠小调。

下码头是竹木、桐茶籽油专用码头。天池镇相临的水尾、广木、敦梓、大石、太关、向林笋广阔地区,崇山峻岭,盛产竹木和桐籽和茶籽。卖竹木,炼桐油、茶油是当年农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优质竹木运销重庆、泸州等地修房造屋,桐油、茶油产量大,质量好,供不应求。下码头见证了呑吐物资的盛况。人们分别将竹子扎成竹排,木材扎成木筏,竹排和木筏上搭起船工住的人字蓬,顺流而下,将竹木销往外地,购回盐巴、布疋等日用物资。桐茶籽或桐茶油是装船运输,去时山货滿船,归航时百货盈仓。

记得在下码头岸边,竹木整齐堆存,如方形竹塔和木塔,也是特有的景欢。在修筑成渝铁路时,天池下码头更是枕木如山,永宁河的水运变得日以继夜,更加繁忙。

天池镇水码头度过了近五百多年辉煌岁月,为山乡繁荣发展从未停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永宁河停航,上、下码头消失,难寻昔日面貌,唯有中码头,那残存的石阶梯似乎在漫忆流逝的时光。望着河对岸奔驰的汽车,倾听喇叭声,它并不感凄涼,它懂得历史舞台不能独占,让后来者居上,就是发展前行。它不计较人们是否记得过去,记不得也罢,在天池镇发展史上有一瞬自已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可自我安慰。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