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的阅读与发现

 熟年人生 2021-02-07


   近日,市文旅局发布了《2021年“建筑可阅读”春季打卡推荐榜单》,涵盖红色记忆、古风古韵、新晋网红等6个榜单、共60处打卡点,包括鲁迅纪念馆、东方明珠塔、武康大楼等。2021年“建筑可阅读”十大行动计划也同日发布。

今天“上观新闻”报道:春节将至,上海各大品牌实体书店换上节日新装,备足文创好礼,将品质展览引入店堂,“书香迎新”浓厚氛围在申城飘扬。

记者从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获悉,2月10日至2月28日,“阅读好时光·新春公益书香推广活动”将在全市60家品牌实体书店展开,书香为伴,让留沪过年的大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春节的上海,就此将掀起浓郁的“建筑可阅读3.0版”新高潮。

如何使这建筑可阅读活动更精彩纷呈,并充分展现国际大都市的魔都风情呢?

        阅读几本好书

最近,好朋友推荐我读《垂直城市:可持续生活之道》。这是一本很大的、又厚重的、中英文对照、装帧精美的经典图书。2015年3月第一版。

是美国建筑师金世海先生对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所写的一部巨著。全书收集了世界范围内有关高层建筑的资料,并从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垂直城市的设想:建设高层建筑,提供居民在一所高层建筑中就业、生活、休闲、教育等活动的全部功能,节约土地,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书中有与30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的采访,他们对作者的思想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本书的主要作者金世海,建筑学硕士,美国国家建筑注册委员会会员。1933年,金世海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康家庭。先后在香港、伦敦以及美国的纽约等地完成了学业,1965年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金先生专注于医院建筑的设计。这一专门领域对综合功能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关键效能和分层循环系统的要求,让金先生在规划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之后,金先生又参与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蒙塔扎宫的规划。他也参与了垃圾之城莫卡塔姆城的总体规划工作。金先生后来还参与了许多其它项目,但他对可持续发展设计一直极有兴趣。

今天,世界面临着大规模的交通拥堵,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可耕种土地无可挽回的流失,雨林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破坏,这种规划者的超前视野迫使金世海先生加入到全球成千上万有环保意识的人群中,并努力为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寻找解决方案。

据百度释义:按照建筑界的通俗解释,“垂直城市”指一种能将城市要素包括居住、工作、生活、休闲、医疗、教育等一起装进一个建筑体里的巨型建筑类型。在“垂直城市”里,可以提供所有的城市功能。这种结构一般拥有庞大的体量,超高的容积率,惊人的高度,少量的占地,爆炸性的居住人群等特征。垂直城市是相对普遍的水平城市来讲的。垂直城市最通俗的定义就是在同一栋高密度的建筑里建有完备齐全的银行、邮局、餐饮、购物、办公等一般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功能的城市。

本书584页,争取春节期间好好拜读一下。

       探访几位高人

上海魔都有3000万人口。阅读城市建筑,重要的是探访这座城市建筑里的神奇高人,是他们让城市显得更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认识上海的“魔都爷爷”刘家仲先生。他既是建筑师,又是著名画家。满头白发,精神瞿烁。

刘老,1934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兼任过副院长及设计所所长,同济大学硕士、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主任。

受中学里的海派文化熏陶,刘老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也是体育健将,曾获全国第一届棒球竞赛冠军。

刘老自幼喜爱绘画,从事建筑设计,又与建筑绘画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4月中旬,“献艺不言迟——刘家仲建筑水彩展”在上海市政协展厅成功举行。这一次展览是刘家仲从事建筑设计和教育管理工作以来,绘画梳理较为完整的一次大展。

70年来,刘家仲先生的绘画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表现人类赖以生存的居所——建筑!

在他的神奇笔下,有西方古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也有东方古典的园林式、宫廷式建筑。

他画过近、现代民宅公寓,也画过当代的厂房、歌剧院……。有些建筑还出自他的规划大手笔。

早在1976年,刘家仲先生设计的福州棉纺织印染联合厂4万平方米的厂房和生活区,就于营造落成后,获得了国家设计一等奖!

两年后,刘家仲先生所设计的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实验楼,付诸建造后再获国家纺织部银质奖!

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后,刘家仲先生率先与美国设计师合作,绘制了上海第一幢88米高的酒店式公寓——爱邦大厦,开当代建筑屹立中华大地之先河!

同时,刘家仲先生还主持绘制,并付诸实施了上海波特曼大酒店超高层五星级酒店的室内装饰,将洛可可艺术精神翻制出当代中国版!

刘家仲对采访媒体说,“我用我的画笔,把我所知道的建筑地标,用水彩画笔表达出来,里面包括了中国上海的一些老建筑,以及国外最新的概念建筑,约百幅经典水彩油画”。这也是刘老的建筑绘画初步回顾,也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轨迹。

发现行走机构

多年来,上海已有好多“行走上海”的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一些建筑学院的教授和文化专家等,也十分热爱组织市民参观上海的老建筑和名人洋房等。如:淳子、周晓东等。

在这些民间机构里,也培育出几个专业品牌。如有一个始终坚持搞了多年的“海派三人行”。

上海黄浦区兴安路133号有个“清凉肆兴安会馆。原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朱雪莲,“转身”在这里开辟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专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其中的“海派三人行”,就是她们精心打造的一个组织市民走访周边的历史建筑活动。每场活动,先有上海文化名人,对所推荐的名著、名画、名器等进行鉴赏介绍。然后,择日由专家、学者带领志愿报名参与者一起走访。

他们的每期活动对“海派三人行”都有一个总的文字介绍:

1843年,开埠以来

吴越文化融合西方文化

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应运而生

一百多年的轨迹

成就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都市文化

所幸,如今的上海

这些轨迹

还藏在飘着梧桐树的街道里

藏在一代海派文人的文字里

海派三人行

读书和行走

深入了解海派文化

如:2016年10月29号,“海派三人行”之探访外滩背后的租界遗存。在张晓栋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一行二十几个人,意犹未尽。随行志愿者记录了这次公益的城市行走。这些相片也将成为这个城市的记忆

建筑是有温度的,城市是可触摸的。具有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勤于移动的双脚,我们就会发现周边的景物和人们是多么可爱和美好。只有让原来匆忙的节奏可以有些“缓慢”下来,我们就会充实思索的头脑,就会主动参与和关注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

      2021年2月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