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读这篇┃冬日的村庄

 原鄉書院 2021-02-09


叶晓燕:冬日的村庄

北风呼啸南下,携着泥土,裹着水汽。老家地处大别山深处,不似北方飞雪漫天,12月还偶尔下起黏糊糊的冬雨。

风起了,雨下了,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冷却了乡亲们外出或耕作的热情,连平日里最勤快的人也不想再忙乎什么。村庄迎来一年里最悠闲的日子,也是难得的说书季。历史典故、鬼神精怪从老人没牙的嘴里一丝丝泄漏,听众或惊或叹,沉浸在曲折的情节里,忘记了时光的流逝。有老人在,屋的炉火便不会断。熊熊火焰舔着冰冷的空气,毫不吝惜地散发着光和热,烘烤着乡居老屋,墙上的年画,矮凳上围坐的人。年年如此。枯枝残木历经了绿的盎然,或是果满枝头的辉煌,终是熬不过严冬的朔风,在某个风起的夜里坠落了,成了乡民顺手捡拾的柴火。常有蚂蚁之类的小动物躲藏在枯木中,原想在里面过个好冬的,不想枯木被捡做取暖的柴。火烧起来,热气逼人,不幸的蚂蚁慌了神,叼着白白的蚁卵四处乱窜,不时地,有些蚁如飞蛾般地扑入红红的火焰中,瞬间被烧得连灰迹也看不见了。柴火时而发出啪地一声闷响,火星四溅,呼呼地欢叫,识人性似的。老人家说那是火在笑,火一笑有客到。

烤着火,叙着话,年关将近,村庄渐渐热闹。腊月里的乡村,以过年为主题,从备年货到祭祀,有许多规程。吃是过年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主妇是否合格的。挨家挨户腊货袅袅炊烟从层层叠叠的青瓦缝隙中蹿出来,又被风搅和在一起,不断地升腾、漫延、消失。被烟火熏染了上百年,农人的房屋总是黑黝黝的,墙黑,门黑,梁黑,黑得有些锃亮。黑色是一个岁月的印记,是炊烟的年轮。伴随着烟味,四处飘散的还有香味。那地锅盖缝隙中偷跑出来的香雾,顽皮钻入我们的鼻孔。心痒痒,嘴巴更痒痒。暖暖的旋舞得正欢畅的灶堂焰火,暖意一直流淌到心窝。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无论庄稼收了几粒,无论人走了几个,无论有多少苦楚和辛酸,过年的这几天,就都放下了。人们围在老锅的周围,该炸的炸,该蒸的蒸,该煮的煮。每一户人家的锅里,都在翻滚,每一户人家的锅下,都红彤彤亮堂堂的,绿豆丸子,猪肉丸子,在油锅里一滚,该有多么圆润多么香脆。

冬天里,田野一片荒芜,农人也懒的去关心。他们围在火的周围,似乎就能将田野的事情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担心,待到正月过完,几道春雷劈下,田野自然会逐渐苏醒过来。该长野花的,依然开的星光灿烂;该翻的地依然松软的呈现,至于那些稻禾,头水浇下去,就齐唰唰绿了,蓬勃了,呜呜哇哇闹着要长高。

在乡民的心中,腊月和正月,也许就就是一盆冬天里不灭的炭火,燃烧着激情,点燃着希望,慰藉着心灵。在村庄浸润的童年,将在漫长的余生中怀念这盆火的温暖。不论身在何处,午夜梦回,总能踏上乡间的小路。路儿弯弯,就像随手撒出去的无数根瓜藤。落在山梁上,落在沟里头。在梦中曲曲折折,若隐若现。

冬日里,炉火旁,农人做着关于春天的梦。

冬日里,城市中,我做着关于童年村落的梦。

叶晓燕


笔名枫叶。 1966年10月出生,汉族,党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河南省固始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会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县小说学会副会长,省三八红旗手,县政协委员。

曾在《中国妇女报》上获得全国一等奖。2014年底在人民网上发表了《我的父亲母亲》《九华情韵》两篇文章。《那水那山那人》2015年10月28日发表于《河南日报》,11月29日发表于《中国妇女报》;《换季》发表于《信阳日报》;《环佩叮当的商城》发表于《信阳周刊》,同时也被选到《大美商城》一书。《九华情韵》入围2015年度中华文学奖,并入选获奖作品专刊《2015年中华文学作品年鉴》(散文卷);《邂逅画家尹晶华》2015年11月27日发表于《信阳周刊》。近年来在党报党刊及网络上发表散文作品多篇。2015年5月出版了《幸福遐思》散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