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华时论丨用心加“料”年味浓

 昵称0D770 2021-02-10

城门挂春联,街市悬灯笼,沿河花灯亮,名家赠春联,大戏送下乡……春节临近,各地纷纷端出迎新春、庆新年的“文化套餐”,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每年春节前后,“年味”都会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应当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等传统节日在物质层面的重要性已经明显弱化,而它们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人们不仅要留住传统节日的根与魂,还要与时俱进为其注入新元素,让古老的节日焕发新生机、展现新面貌。这当然是一份沉甸甸的、富有温情的文化担当。

好汤不怕等。增强年味需要静下心来,下一番熬汤的慢功夫、细功夫。具体分析,人们谈论的“年味”,主要是指春节的氛围感、仪式感和参与感,增强年味需要来自多个方面的协同“加料”:在政府层面,它包括来自管理部门的环境维护、氛围营造;在社会层面,它包括各个群体对民俗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在个体层面,它包括每个社会成员对家庭的重视、对亲情的呵护。不妨说,增强年味,人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人。与其感叹“年味变淡”,不如为其“添柴加炭”。

年味是文化味。一个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根脉,文化的乡愁也就有枝可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不约而同在春节期间“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一挂上大红的灯笼和中华结,喜庆祥和的节日感、氛围感扑面而来。这两年,省内各城市广泛开展的城门挂春联等富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品牌活动,成为各地的新民俗。还有不少地方,在春节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展演,开展“书香里面过大年”的全民阅读活动……这都启示我们,增强传统节日的氛围感、讲好我们的“春节故事”,很多时候都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做好传统习俗与现代风尚的“嫁接”和创新。

年味也是人情味。过年先要收拾家,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喜气洋洋,本身就是在营造年味。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备好笔墨纸砚,一起写春联、贴福字,感受那份古老的文化传承;全家老小还可以放下手机、卷起袖子,一起上阵包饺子、汤圆,亲身体验那份热气腾腾中的家庭亲情。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守岁;年初一开始,晚辈循礼向长辈拜年……做到这些其实都不难,真正难的是怀着一颗珍重和感恩的心,把形式变成仪式,在亲情互动中明晰角色、塑造信任、培养认同、强化链接。

受疫情影响,今年不少人需要就地过年。空间上对故乡的被动疏离,难免会影响到年节的“味道”。如何在心理层面帮助部分群体消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不适,为他们创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融合、亲和,这既对社会管理者出了一道新的考题,也为文旅、体育等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和机遇。为发展留人、用温情助人,需要各方用心为这个春节再加一些“料”,用实际行动展现应有的态度和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